魏永堂(1918—1976)巨野县人。唢呐演奏艺人。14岁从师刘进雨、刘自新父子学习鼓吹乐。 能熟练演奏唢呐、 笛子、笙及部分打击乐器,掌握了许多曲目。1954年,参加山东省音乐工作组,后在省艺术馆、省歌舞团任唢呐独奏演员和教员,并从事民间鼓吹乐的整理工作。其演奏洗练洒脱,充满热情,多次参加省、...[详细]
王顺民(1903—1976)蒙阴县东儒来村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任村支部书记后, 积极推广科学种棉。使山岭地上的200多亩棉花亩产皮棉百余斤。1956年他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并赴京参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翌年,专署调他到平邑县示范种棉,被誉为“植棉能手”。 ...[详细]
王光学(1955—1976)莱芜县朱家店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雷锋式的好战士。 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伍前,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保护集体财产,五年始终如一照顾一对军属老夫妇和一位烈士的0亲,一直到他们去世。 197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岛警备区某部当战士。...[详细]
唐永平(1918—1976)曾用名俊臣。文登县(今文登市)北潘家夼村人。摄影艺术家。1940年至1946年,先后在文登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威海各界人士救国会任文书、秘书、宣传干事等职。1946年至1950年,在新华通讯社威海支社、东海支社、滨北支社和新威日报社、胶东日报社任通联科长和摄影记者。19...[详细]
孙聿修(1911—1976)又名孙惠卿。寿光市人。1927年4月参加国民党。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寿光四区范于村支部书记、共青团寿光县委宣传部长、共青团寿光特支书记、共青团寿光县委书记、共青团济南市委书记。1930年2月在济南被捕,1933年11月出狱。1937年...[详细]
齐语(1909—1976)原名王冰之,曾用名李东野、李有青。海阳县人。现代作家、新闻工作者。1933年在济南加入共青团。1936年至1937年就读于北平民国学院中文系时,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总队,任北平队总交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至延安后,任《解放日报》练习、陕北公学秘书、民先华北队...[详细]
漆先庭(1889~1976),杜皮乡蔡家河人。 其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未上学,稍长务农,深受地主剥削和压迫达30余年。1926年,参加农民革命运动。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地方党组织和农协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漆隐蔽于深山。1927年底参加“黄冈-”。-受挫后,-笼罩全县,他与林松山等于...[详细]
彭润芝(1911—1976)荣成县(今荣成市)崖头人。胶东大鼓盲艺人。自幼双目失明,六七岁随父习唱大鼓。13岁拜盲艺人王三、康八为师,同去朝鲜卖唱,回乡后独立演出。因其嗓音圆润响亮,唱腔流畅质朴,弹唱配合巧妙,号称“彭调”,成为胶东大鼓“东路”代表人物。“七七”事变后,任该县盲人抗日救国会主席。...[详细]
孟超 (1902~1976) 笔名东郭。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任职于武汉全国总工会,1928年在上海与蒋光慈、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等人创办艺术剧社。抗战期间任桂林、昆明文协理事,桂林师范学院、重庆西...[详细]
马巨涛(1904—1976)博兴县康坊村人。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任临淄县委书记。1939年2月任益都县委书记。1948年4月任渤海行署水利局长。1950年任山东省财政委员会秘书长。1957年1月任省人委副秘书长。1958年2月任省交通厅厅长,10月复任省人委副秘书长。19...[详细]
李振清(1901—1976)字仙洲。临清县李圈村(今属临清市)人。幼年读私塾。1921年6月入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学兵连。 1924年调保定警察厅任职。1925年夏,调暂编陆军第四师步兵第八旅第十五团,任排长。其后,考入西北军校受训。1931年,任陆军步兵第一师(后改为陆军第三十九师)第二团营长。1...[详细]
厉月坤(1923—1976)莒南县厉家寨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村支部书记。1951年任厉家寨乡乡长。翌年,在厉月举的互助组搞小麦丰产试验,亩产300多公斤。 1955年组织群众凿通厉家寨东岭、小岭等,修建塘坝,迫使竖水横流。翌年任朱芦区副区长。1957年参加中央赴朝慰问团访问朝鲜...[详细]
李又罘(1908—1976)字光 。诸城人。中共党员。1925年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后在山东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38年到延安,在陕北公学、鲁艺美术系学习。建国后,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曾任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兼东北展览馆馆长、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席等职。他擅写意花鸟。...[详细]
黎锡福(1909~1976年)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一师一团排长、第十二师三十四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三十四团副营长、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二0团营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详细]
刘振武(1925—1976)聊城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任临清卷烟厂维修车间主任期间,大搞技术革新,将木制包装机改为铁制包装机,自制空调设备和车间通风机。在车间进行科学管理,采用新技术代替传统工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多次受到地、市领导的表彰。1956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1976年病...[详细]
刘永良(1891—1976)莒南县聚将台村人。1940年,他送长子参加八路军,两年后又将17岁的次子送到区中队。在1946年他动员三儿子首先报名参军,还劝说刚结婚十几天的三儿媳支持丈夫参军。长子和次子牺牲,他强忍悲痛,和儿媳们一起碾米磨面支前,并动员两个儿媳先后改嫁。1950年,三儿子又牺牲在朝...[详细]
刘方呈(1917—1976)临清市人。曾任临清市拖拉机站机耕队长。在机耕队实行科学管理,带领队员大搞技术革新,采用新技术代替传统机耕方法,并狠抓经济管理,降低成本,车辆出勤率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地、市领导的表彰。1956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1976年病逝。 ...[详细]
李叔华 (1921~1976) 女。北京良乡人。中共党员。大专毕业。1938年在延安抗大、鲁艺文学院音乐系学习,后历任延安保育院文化教员,《东北日报》副刊,中宣部文艺处干部,《人民文学》,中国作协办公室干部,《文艺学习》作品组组长,《人民文学》部副主任。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详细]
林凤诚(1922—1976)乳山县(今乳山市)人。革命烈士。20岁下学为农,在村中当民兵三年。1945年3月,报考了“胶东抗大”(解放战争时期改为建大) ,半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分配到滨北军分区独立一团一营三连任文化干事,后调该团三营八连任副指导员、指导员。1950年春,他所在的三十二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