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簋铭(1894-1976) 本县坦直乡胡家宅人,出身于乡绅之家。中学毕业后,因其父胡可桢在日本经商,乃东渡日本帮办,1912年回国时,从日带回了6台手摇织袜机,在新场镇创办了安定袜厂。他善于经营,没几年竟发展到百余台袜机,所产“象头”牌纱袜,远销南洋诸国。为袜厂照明之需,又与人合办昌华碾米...[详细]
黄治功(1897~1976年) 字秉钧,杨行人。幼承家学,系祖传十二世内、外科中医,对《伤寒论》及清代叶、薛、吴、王四大温病名著能背诵如流,灵活应用。未及而立之年,屡起重症病人于垂危,名盛于罗径、盛桥、宝山、庙行一带,常出诊至深夜方归。对贫病施诊,不计报酬,并常备药物相赠。由于疗效显著,医德...[详细]
何知重(1893―1976),原名良权,另号是侬,汉族,贵州桐梓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党黔军高级将领,毕业于贵州陆军讲武堂第二期,是王家烈的表弟。 1893年生于贵州桐梓县新站区大河天桥村农民家庭。1903年入私塾读书,与周西成、王家烈、毛光翔、犹国材等日后的“桐梓系军阀骨干”为同窗...[详细]
范汉杰(1896.10.29—1976),名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毕业。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历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第十师师长。北伐期间,参加过...[详细]
邓福汉(1909—1976) 宝鸡县晁峪乡人。嗜好栽植花椒,并琢磨出一套方法:采用搓揉的办法去其籽外壳腊质,使之发芽率达85%以上,改直播为移栽。1951~1962年,由于他的示范作用,晁峪村成为宝鸡市第一个“千亩花椒村”,还零星栽培75000多棵。1962年总产达8万多斤,1963...[详细]
陈玉璋(1898~1976.7),字寿石,又字梅村,号恬安老人,开封市人。住城内州桥街。出身贫苦,9岁入私塾,12岁丧父,母子3人艰难度日。清末民初,开封书坛名家辈出。陈玉璋酷爱书法,多次登门求教,但常被拒之门外,于是他发愤读书、刻苦练字。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无钱购买纸墨,他就在漆板上用黄土拌水写...[详细]
陈金声(1902-1976),修武县蔡坡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受命组建方庄供销社,担任该社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达20多年,为发展和活跃方庄一带的经济,满足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方庄供销社是陈金声和他的同事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立、并付出巨大的艰苦劳动才...[详细]
陈进功(1895~1976),字勋伯,句容城镇人。民国初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句容县师范讲习所任教。1923年任句容县立师范校长。1925年师范学校停办,接办岳父张萼楼代用小学。他注重教学质量,治学严谨,讲究教育方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良好反映。陈待人谦和,他的家连着学校,一日三餐却在饭...[详细]
陈邦贤(1890~1976年),字冶愚,镇江人。幼年攻读四书、经史,以勤学见称。后以家贫辍学,投师专习中医。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影响,入丁福保于沪创立的中日医学校攻读,为丁赏识。结业后,留校协助编写医学书籍。此后遂编成《中国医学史》。中年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省...[详细]
曹荻秋(1909-1976),籍贯:四川资阳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毕业于成都师范大学。同年任中共温江县工委书记,参加领导广汉起义。 人物生平 1924年,考入资中中学。 1926年-1930年,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参加进步-,在党的培育下,成了“高师”及成...[详细]
朱树屏(1907—1976)字锦亭或锦庭,号叔平。昌邑县北孟乡后朱家庄子人。幼读私塾,后相继就学于昌邑县乙种蚕桑实业学校、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及四师附设的高等专修科。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1934年毕业后考取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8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水产学...[详细]
周荣鑫(1917—1976)原名周文华。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西关人。曾任国务院秘书长、教育部部长。教育家。周荣鑫少年时期在家乡一带读小学、初中,后入蓬莱乡村简师班学习。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组织失去联系。1937年1月去延安, 参加“抗大”二期学习班学习。同年5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详细]
张玉枝 (1910—1976)菏泽县人。著名琴师。出身唢呐世家,7岁随父学笛,对鲁西南流行的地方戏曲,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大平调、山东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曲牌,热心研究,经常随班伴奏。23岁入“大兴班”(山东省梆子剧团前身),初操二胡,后改三弦(兼唢呐、闷子等)。在多年艺术实践中,挖掘、整理、创作...[详细]
张万祥(1923—1976)原籍昌邑县南逄乡南马埠村。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曾3次荣立三等功。后在战斗中失去左臂和右手,成为一等残废军人。1948年复员,安置在昌城东隅村居住,由国家供养。回乡后,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决心,学会了用胳膊干活,还学会了用口衔笔写字。1951年,政府分给他一份土...[详细]
张式沅 (1905~1976) 笔名安娥。女。北京人。中共党员。1929年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后在上海参加党内工作及社会文艺活动。历任武汉、重庆、桂林、昆明等地战地记者,儿童保育会常委,上海市立戏剧学校教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歌舞剧院、中国剧协干部。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详细]
徐鹏翥 (1902—1976)又名徐志辉。成武县城关镇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7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10月领导并创建了鲁西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曹州支部,他任支部书记。1928年—1937年,长期在鲁西南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调往陕西省工作,曾任陕西省委-部办...[详细]
徐宝堂(1918—1976)临淄县敬信乡(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乡)东南羊村人。中共党员。1938年11月,参加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三支队十团,历任文化教员、连指导员。1944年后曾任益北县委书记、潍北独立团政委。在解放战争中,参加战斗百余次, 荣立二等功2次。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详细]
萧向荣(1910~1976) 萧向荣,原名萧木元,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少年时在家乡新田村初级小学就读。民国8年(1919)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两年,后考入梅县石扇高级小学。民国14年,得同族伯叔资助,考进梅县东山中学。期间,受大革命浪潮影响,与进步同学发起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开展反...[详细]
吴中行(1899~1976) 著名摄影家。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武进人,世居武进城内东直街,青年时即酷爱摄影艺术,19岁时用极简单的照相机拍摄了江南水乡风光,两年后,上海《新闻报》画刊就刊出了他拍摄的《常州文笔塔雪景》,后购得柯达相机,摄《雪花冻断杏花树》参加上海《摄影画报》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