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郁(1901~1974),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市)南头陈屋村人。他出生于贫苦海员工人家庭。陈郁出世3个月时父亲即病故,9岁时进村中私塾读了两年书后失学。民国元年(1912)初夏,陈郁到香港一家缝纫机修厂当学徒。1916年再到香港一家汽车公司当学徒。3年期满,公司老板见他精明能干,即送他去广州汽...[详细]
陈士杰(1907—1974),曾用名陈金锡、陈俊夫,本市金寨乡肖寨村人。1930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次年元月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被选为校特别党部第四区党部宣传委员。1933年9月,秘密加入“革命青年军人同志社”(即后来的中华复兴社)。1934年秋毕业,回陕任西安-军事...[详细]
陈明仁 (1903-1974)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五十五军军长,全国政协常委。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03年4月7日出生于醴陵县洪源乡洪源村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夏考入广州军政部讲武学校,不久即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毕业后到国民党部队任职24年,由见习排长升为华...[详细]
程天固(1889~1974),幼名天顾,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蓢安定乡人。父为乡医。他6 岁就读于祖父开设的学塾,年余转读伯父开设于邻乡之私塾。光绪二十五年(1899)考入香山中西学堂。三年后赴雅加达,在协昌机器厂当学徒。1904 年入英戈洛中国学校读书,尚未毕业即考取英国牛津大学初试,在校学...[详细]
成连音(1901~1974),又名仙操,宁强县阳平关成家坝人。出身地主家庭,小学文化,早年曾受训于国民党三十八军干部训练班,后充任该军排、连长职。民国18年(1929),宁羌遭灾,饿殍遍野,匪患滋生。各地为保境安民,纷纷成立民团武装。成由军中回乡,历任地方团队头目,县参议员。 民国2...[详细]
曹梓材(1881~1974年),字春荣,号梦江,生于阳江直隶厅太平乡(今江城区平冈镇)石庙村。专志习医。民国21年(1932年),参加广州市医学机构考试,以优异成绩取得国医资格。抗日战争期间,回阳江行医。1958年,任阳江县中医进修班教师。1962年,受聘于广东省卫生厅中药研究所为特约编审。他精...[详细]
毕英琦(1936—1974)老生演员。辽宁金县人。195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习老生,师从雷喜福、李甫春、邢维明等,为该校优秀学生。毕业后入中国京剧院四团,并拜言少朋为师,攻习“言派”。在艺术片《杨门女将》中扮演采药老人,一段新创的言派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音色清醇,演唱舒展流畅。常演剧...[详细]
白驹荣(1892~1974),原名陈荣,字少波。原籍广东顺德龙潭村。世居广州西关。父亲早逝,家境贫寒,14岁-退学当童工。19岁到天演台“志士班”学戏,经常在黄沙等地排戏,在师傅吴有山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开始了小生演唱艺术的生涯,随后在“天光班”演“天光戏”,从演天光戏晋升为演夜场戏。“志士班”...[详细]
赵东初(1909-1974),南依涧村人。民国25年(1936)参加革命,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民国27年(1938)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先后担任连政治指导员、政治部组织股股长、四纵队军法处长、渑池县政府县长兼独立团团长、太岳纵队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等职...[详细]
张蛮(1920——1974),原名国铨,今会宫镇小方庄人。民国9年(1920年),张蛮生于北京父亲的寓所。少长,就读于北平市立第四中学,参加“一·二九”运动,芦沟桥事起,随父南归。民国29年,毕业于桐城黄甲铺第二临时中学,成绩第一,被保送中央政治学校就读。因日军侵犯,该校于民国31年移到重庆,后...[详细]
王志成(1905~1974),原名王嵩基。江苏吴江人。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民国14年(1925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小学任教。民国17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每晚去棚户区贴标语、发传单和发展积极分子,热情地投入革命工作。不久,因入团介绍人匡亚...[详细]
汪挽华,男,原名汪惠生,1907出生,芦溪乡芦溪街人,个高体瘦,话语不多,性格沉稳。幼时因家中贫穷,到景德镇做学徒,后经营木行,1938年曾在景德镇担任祁门木业公会主任。 民国二十七年(1939),景德镇地下党员任通文介绍汪挽华参加民族抗日先锋队,稍后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汪挽华接受中...[详细]
田庆明(1906~1974),今桑阿镇玉庄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给人扛活,曾到关外谋生。抗日战争后期任村农会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曾带领担架队南下支前。建国后,担任村互助组长、初级社长、县政府委员、高级社长等职。1958年后,不再担任村干部,率几个老人管理...[详细]
滕嗣炎(1904—1974),字代树,男,苗族,麻阳县苦梨寨人。 民国21年(1932)秋,滕嗣炎毕业于上海江湾劳动大学。后在凤凰县无线电厂子弟学校、县立简易师范任教。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27年12月任县政府兵役科科长。29—35年任麻阳、芷江县建设科科长、县参议会副议长。36年当选为国民...[详细]
施小妹(1890~1974),女,又名吴银弟。上海南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浦东美商鸿源纱厂当童工。民国11年,该厂工人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下建立工会,先后发动3次-,施被推为工人代表,积极带领工人参加-斗争。民国12年,受上级工会委托,赴浦东烂泥渡工人俱乐部筹备工人夜校。民国...[详细]
李时良(1894~1974年)又名圣锡。浙江宁波人。15岁随父至沪谋生。民国13年(1924年)进江南造船所铜工间做工。民国16年,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5月起,连续10届担任所工会常委或执委。民国26年侵华日军占领江南造船所后,毅然离所。年底,在斜桥中央旅馆设立所工会临时办事处,几经周折...[详细]
旷经荣(1900.10-1974) 衡山(今南岳)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开始带领全家人上南岳衡山造林、护林防火、育苗、防治森林虫害。同年被授予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称号,1954年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被聘为湖南省林科所特邀研究员。先后七次出席...[详细]
冯沅君(1900-1974年),河南南阳唐河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等。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详细]
尔光(1914年—1974年),天津人,原名尔树森,是香港五、六十年代极具影响力的电影制片人及导演,曾为永华、邵氏、国泰等电影公司担任制片,大导演李翰祥亦为他所提拔。 尔光的妻子红薇,原名罗珍,满州镶黄旗人,本姓那,四十年代著名演员及配音员。红薇原嫁演员严化,生四子一女,长子秦沛及次子姜大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