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芳锦(1910—1973),原名陈灿齐,又名彩亭,绍兴人。12岁受业绍剧名角林芳锦,攻老生,改名筱芳锦。1931年,赴沪、杭、甬献艺。擅演老生和“ ”(济公、关公、包公),有“活 ”之誉。其“海底翻”唱腔,脍炙人口,为今绍剧演员所宗。新中国成立后,任绍兴同兴绍剧团团长兼艺委会主任,是中国戏剧协...[详细]
方成德(1897~1973),平江县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甘肃河西警备司令部新闻处处长,少将军衔。1949年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筹备工作。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彭明晃 (1897~1972)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 李谦 (1897~...[详细]
董希文(1914—1973),绍兴华舍镇官华村人。1918年,随家迁居杭州。1932年起,入之江大学土木系、苏州美专、浙江国立艺专等校学习。1938年,在上海美专、湖南光陵国立艺专攻油画。1939年,随校迁贵阳、昆明,不久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1943年至1945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和临摹敦煌...[详细]
陈克文(1905~1973),海南省文昌县清澜镇陈家村人。1926年到新加坡谋生。1929年成为共产党党员。1931年在琼崖参加共产党地下联络工作。1933年后,历任中共琼定县琼中区委员会书记,中共琼定县委员会常务委员、组织部长,中共琼文县委员会书记,中共琼崖西南临时委员会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详细]
程家智(1890~1973),壮族,城厢镇新街人。 程家智经营米粉摊生意40余年,其店名“美一馆”。他蒸制的米粉,皮薄软韧,切粉久煮不烂,卷筒粉折而不断。菜肴加工精致,有炖、炒、烤、炸等种,色、味、香俱金;调味粉式有汤粉、凉拌粉、卷筒粉。他做的汤粉,注重汤水质量,从早到晚其味清香不变;拌凉粉...[详细]
曹辛汉(1892~1973),乳名锡昌,学名鸿文,梧桐镇人。在小学中受新思想影响,毕业后,向堂兄借款三十元,外出求学。于1909考入杭州私立初级师范。翌年,考入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13毕业,由学校保送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高师毕业后,回家乡任桐乡乙种农业学校校长约一年半。其后去温州...[详细]
白仲英(1892—1973),原名文埙,字仲英,以字行,祖籍平阳,生于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出身中医世家。父鹤洲,是《医方论注》作者,精通医理;大哥良玉和二哥文俊也都是中医师。受父兄熏陶和影响,年轻时就立志作一个名中医。故从东汉名医仲景和清代温热病学家王孟英两人名中各取一字为己字。 年2...[详细]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尽管他从未成为纳粹党的一员,他却被授予了陆军元帅(Genera...[详细]
邹作华(1894-1973),字岳楼,吉林永吉人,东北军出身,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保定军校第五期炮兵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十二期炮兵科毕业。国民党炮兵权威,擅长炮兵部队训练,编装与作战指挥。 1920年投奔奉军,任炮兵营长。1922年2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因功升任炮兵团长。1925年,第二次...[详细]
庄竹林 (1900~1973年) 庄竹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7日生,山腰乡菜堂村人。 竹林早年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后南渡新加坡。民国17年(1928年),赴美国密芝根大学深造,民国19年获市政科硕士学位,民国21年获米西干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民国22年,竹林由美...[详细]
庄金柄(1929~1973年),潮剧演员,云霄城关人。父为小食挑贩,清末为镇城外江戏“玉荣笙”班票友。民国29年(1940年)前后,金柄就学集友小学,课余到“老振笙馨”潮音儒家剧社学戏。初学小生,在开锣戏《玉堂春》中饰王金龙、《万花楼》中饰狄青,得好评。民国31年,变声改学婆角,后家境窘困辍学,...[详细]
周凤(1873~1973) 周凤,女,广东海丰人。少时因家贫卖身为婢。17岁嫁给大地主彭辛为妾后,仍参加家务劳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丈夫去世,遂负起教养子女之责。 民国11年(1922)6月,次子彭湃发动海丰农民成立全国最早的农会组织,遭地主豪绅攻击,周也忧心忡忡。但在儿子启发教...[详细]
折碧莲(1919~1973) 女,1919年10月21日生于马家岔。15岁嫁于韩家塬,丈夫李常有在抗战中牺牲后,折同继夫李树昌迁居周家圪。在大生产运动中,碧莲带动韩家塬妇女纺纱织布,支援前线,成为有名的模范军属,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5年1月出席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聆听毛...[详细]
赵占魁(1896~1973)山西定襄人。自幼家贫。17岁学铁匠,后来又去太原铜元厂当学徒,去兵工厂学翻砂,到同蒲铁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当火炉工。 1938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介休,赵-西安。适逢安吴青训班职工大队在西安招收有志抗战的青年职工,他听说“延安是工人出头的地方”,便应招到青训班。同年...[详细]
张英绍,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民国21年5月担任交通员,民国22年编入红星炮兵第一期学习班学习,次年分配到红星炮兵三连当战士,身经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参加多次突围和攻坚战斗,翻越夹金山后,身患痢疾,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走出...[详细]
张文堂(1921~1973年),原名耀忠,曾用名秦怀玉,祖籍河南省林县翟曲村人。他出身于贫农家庭,民国9年(1920)因家境贫寒其父流落到山西省沁县杨安村,后来父亲与长兄惨遭日军杀害。他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当长工。民国27年民主政府成立后,曾担任村自卫中队长、农会主席、生产主任、公安主任、村长等职...[详细]
张文理(1903~1973),平和小溪人,民国13年就读于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政治系,曾任同学会会长,思想进步,毕业后由学校推荐,获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奖学金,在哈大专攻政治学,后到苏、英、法、比等国考察,结识了许多留学生,如邹韬奋、胡愈之、蒋经国等人。 民国24年,文理在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详细]
张文伯(1895--1973)字国华,辽宁省辽中县人。1921年于沈阳小河沿医专毕业来到双城堡,在西北隅永德堂胡同开设大北医院。1940年建楼于北二道街口作为医院院址。当时医院设有手术室、病床,在双城中、西两界个人开设的医院中,其规模最大,设备也较完善,而他本人又精通小儿科,妇科和骨科,为人治病...[详细]
张奚若(1889~1973)原名耘,又名志明,字亦农,号熙若,后改为奚若。陕西朝邑(今属陕西大荔)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赴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井勿幕见他积极肯干,就派他赴日本购买军火。张接受任务到日本后得知,购买军火不难,难的是运抵上海躲不过口岸检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