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泽生,1902年10月生于云南省永善县大兴镇。1922年12月考入云南唐继尧开办的建国机关 军士队 。毕业后入云南讲武堂学习 。1925年入黄埔军校任第3期区队长,1927年1月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9年1月应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之邀回滇,在昆明开办军官候补生队,任副队长。后任滇军第98...[详细]
于从云(1905~1973),绰号"傻瓜",河南省通许县练城乡人。豫剧演员,习净行,工白脸。 于幼时家贫,十岁时即为人做小工。十三四岁时,有人怜其生计无着,把他介绍给尉氏南曹娘娘庙小窝班。掌班答应试试嗓子,未试,于得意地随便喊了一声,掌班当即点头允诺。同年农历十月入班,次年正月即登台演出。二...[详细]
阎仲彝(1895.1.25~1973.8.17),原名彝铭,字仲彝,后以字行,河南省淅川县人。著名外科专家,河南大学医学院第一任院长,河南近代医学教育的先驱。 阎仲彝生于书香门第,父阎伯康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他自幼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1914年1月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德文班。1919年毕...[详细]
王子麟(1907—1973) 又名王统。宝鸡县陵原人。15岁入医门,投甘肃平凉益元堂名中医杨多盛学习12年。出师后悬壶宝鸡,先后坐堂于“积庆合”、“德盛统”中药店,1947年加入宝鸡县中医师公会。1952年7月进入宝鸡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毕业后任中医门诊部中医师,是宝鸡市中医院创始人...[详细]
王麟趾(1909~1973年),乳名趾娃,渑池县笃忠乡南昌村人。 王麟趾年幼时,被土匪拉票割伤耳朵,后逃跑在外流浪乞讨。1928年由地下党介绍,参加了红军,后属四方面军。历经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负伤,到逝世时还有一颗子弹因接近肺部未能取出。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曾担任过保卫党...[详细]
王大同 (1880~1973年),字筱康,崖底村人。出身贫寒,世代务农。幼年聪明好学,常常为读书忘食废寝,因而积累了丰富知识。清光绪二十六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秀才。后应牛王庙村聘请,教学授徒。大同水旱烟不吸,持身严谨。每天起早喊学生(时大龄学生住校食宿)起床诵读。他常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详细]
苏健今 (1889—1973)名廷銮,原字殿金,后改健今。合浦县乾体乡人。青年时深受康有为、梁启超新学思想影响,倾向革新。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积极参加革命党人罗侃庭、苏乾初等领导的廉州起义,一举夺取了清朝廉州府和合浦县的政权,九月二十七日成立“廉州都督分府”革命政府。苏健今功成...[详细]
钱雅南(1904~1973年) 钱雅南,原籍上海县鲁汇乡西顾宅,入赘于本县泰日桥周家坝钱姓农家。说书艺人。曾拜顾新堂、周月楼、唐连桥等为师,艺书以《七侠五义》、《小红袍》为精熟。解放后,曾编唱短篇《三斤黄豆》,颂扬新人新事,其说唱锣鼓书,声调抑扬,口齿清楚。解放前,每逢夏、秋收获后...[详细]
钮佩瑺(1894—1973) ,字辉山。邕宁县那陈圩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南宁府中学堂,在南宁城区第五国民学校(今共和路南段小学)任教,11年任校长,直至1963年退休。解放前广西省政府想请他担任教育厅视督员,邕宁县长萧抱愚叫他任教育局长,桂系首领李宗仁以高薪请他到桂林做官,他都谢绝,...[详细]
莫德宏(1896—1973) 字致宽,亦作志宽。苍梧人。1917年进入广西陆军模范营,1919年任连附,曾先后在黄绍竑、夏威、韦云淞部任连长、营长,曾参加清剿盗贼、讨伐沈鸿英等大小战斗和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国民党,同年随黄旭初部开进广东,堵击南昌起义南下部队,在乐口和江西会昌与南昌起义部队激...[详细]
陆小波(1882~1973),名锡庚,原籍镇江,出生于泰州。15岁起,在镇江源同钱庄当学徒,其后先后任慎康、元益等钱庄经理。民国14年起任镇江商会会长,后续任镇江商团团长,省商会理事长。1948年,选为全国商会理事和“国大”代表。先后在镇江及扬、泰、淮、盐等地开设钱庄。在本市先后创办仁章绸厂、慈...[详细]
刘敬宜(1897.12.18~1973.5.10),字本义,开封市人。生于开封。其父刘务山是一位很出色的酱菜、糕点师傅,其母刘氏,生有4男3女。刘敬宜排行第四。刘敬宜青年时代正值"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和实业救国的思潮对他影响较深。中学毕业后,他考取河南留学欧美予备学校。1918年以第一名的...[详细]
刘煊(1906—1973) 字耀庭,麟游县旧县城人。民国10年(1921)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堂,后考入省立三原师范,受“五四”运动的启迪,参加当地农运活动。民国14年(1925)“五卅”惨案后,和其他同学利用假日,回县发动西巷小学师生,组织“雪耻救国会”,反对腐败教育,传播革命思想...[详细]
郭丁山(1911~1973年),小名石墩子,渑池县洪阳乡刘村人。 郭丁山自幼酷爱文艺。10岁时拜师山东人崔世廷学习越调戏并建立"刘村越谭戏班"。郭丁山习演须生,演出的《私访良乡县》和《铡叶里红》等戏,颇得乡民好评。三年后,崔世廷离渑,戏班也自动解散,但郭天天练嗓,从不间断。 ...[详细]
范宜斋(1896—1973) 又名文彬,岐山县蔡家坡镇范家村人。宜斋祖辈三世业医,家学甚厚,医籍尚存,又感于乡人求医之难,遂发奋学医,常日耕夜读,渐谙岐黄之道,于内、妇、儿科均有所得。20岁起,于蔡镇恒济堂坐堂诊病。民国10年(1921)进入蔡镇隆义成诊病,临症屡能起沉疴、救急难,誉...[详细]
董大酉(1899~1973),浙江杭州人。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即去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民国17年回国,民国18年与美国同学菲利普合办建筑师事务所。同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 民国1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制订《大上海...[详细]
戴爱棠(1904~1973),名耀南,扬中县联合乡新民村人。其父为塾师,工书法,重礼教,戴自幼即受熏陶。 戴1932年任国民党扬中县二区区长,国民党扬中县党部曾多次劝其入党,戴均婉言谢绝。 1939年,戴受任国民党扬中县第二区区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道理,并...[详细]
陈鼎勋(1893—1973)字书农,四川简阳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二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 长期在川军邓锡侯部任职,累升至旅长,川军第3师师长。1923年9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4年3月20日授将军府将军,1924年4月16日加中将衔,1924年8月16日晋中将衔...[详细]
陈大庆(1904—1973),字养浩,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客家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早年参加东征战役、北伐战争,抗战时期参加过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鄂北战役、豫南战役,后担任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赴台湾后担任安全局局长、陆军总司令、台湾省主席、-长等职。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