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人物

刘敬宜

[公元1897年-1973年]

刘敬宜为[公元1897年-1973年]

  刘敬宜(1897.12.18~1973.5.10),字本义,开封市人。生于开封。其父刘务山是一位很出色的酱菜、糕点师傅,其母刘氏,生有4男3女。刘敬宜排行第四。刘敬宜青年时代正值"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和实业救国的思潮对他影响较深。中学毕业后,他考取河南留学欧美予备学校。191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留学美国,并得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奖学金,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工程学院攻读航空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获硕士学位,被纽约一家发动机工厂聘为工程师。在爱国思想和民族感情的支配下,1924年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地位回到祖国。他先在东北大学任教,后任河南省实业厅厅长兼水利局长。张作霖入关后,他在张学良的三、四方面军团司令部任参谋,继而在北平任农工部次长兼北平工业大学教授。1929年任东北长官公署顾问,中东铁路管理局工务处长及代局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让刘敬宜出任伪满政府的交通大臣,刘敬宜不愿为日伪效劳,逃回北平,任北平军分会参事兼平绥铁路管理局工务处长。国民党统治时期,刘敬宜历任航空署首都航空工厂厂长,航空委员会第一、第二飞机修理厂厂长及航空委员会参事等职,为主管机械工程的上校军官。他在首都航空工厂任厂长时,曾试图在武昌建立中国的飞机制造厂。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国民党空军驻美国代表,是国民党空军在美国接受培训人员的总领队。1944年11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会议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刘敬宜以中国民航代表团专员身份参加会议,并任第二委员会(技术标准和措施)第五小组委员会主席。1945年4月,他以中国航空公司的代表身份,出席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建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会议。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授予刘敬宜云麾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1946年5月,刘敬宜参加临时国际民航组织第一次临时大会,为中国民航高级顾问,并任临时国际民航组织中国理事。
  1947年4月间,"中航"员工要求增加工资,机航组中国员工宣布-,停止飞行,国民党政府派空军人员强行接管上海龙华机场。1947年5月1日,委派刘敬宜接任"中国民航公司"总经理。
  刘敬宜学有所长。在他出任"中航"总经理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注意地面设施的建设,对公司所属各工厂加以改进,扩建发动机工厂,使之成为远东最大的飞机维修工厂;注意飞机安全,在各航线上增设修理站,改进航空签派工作,加强飞行管理,确保了飞行安全;注意改革地面服务工作,开办3期地面服务(多为大学毕业的女学生)训练班;注意培训中方技术人员,尤其争取到中方飞行员与美方飞行员的同等薪金待遇,颇得人心。他还想方设法争取一直操纵在美方人员手中的领导权。此外,他个人出资培养了16名工科大学生。
  刘敬宜出任总经理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人民的大规模内战,"中航"参与了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运输和空投活动。到1948年初,中航公司的营运达到了全盛时期。同年11月,国民党政府授予刘敬宜一枚"宝鼎勋章";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授予他一枚"功绩勋章"。
  1948年底,中航公司的机航基地和业务重心从上海迁往香港。为了应付国民党政府,中航总公司的牌子挂在台南,实际上航行、机务等主要人员和业务都在香港。在他离开上海时,曾对留沪人员批示,要求他们在上海对中航公司的设备、财产包括黄金、银元等清点造册,妥善交给新政权。
  "中航"迁到香港后,航线日蹙,营业骤降,陷入困境。为此,刘敬宜于1949年先后在《中航月刊》上发表《克服目前艰难有赖全体同仁的努力》和《生死关头》等文章,要求公司全体员工设法渡过难关。但事与愿违,港英当局以驻港英国空军需要扩充启德机场的机航基地为由,于1949年6月3日,港督通知刘敬宜要征用"中航"的飞机修理厂,6月29日断然下令征用。8月16日港英当局又下令征用"中航"的启德机场的房屋,并查封了"中航"发动机修理厂的部分厂房和设备。"中航"-于8月17日全部停航,几经交涉,方准启用,并于8月19日复航。
  在港英当局征用"中航"基地过程中,"两航"(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员工则普遍反对迁台。国民党政府不断地对"两航"施加压力。交通部长端木杰和民航局长左纪彰相继从广州到香港,催逼"中航"迁台。刘敬宜"赴台述职",并提出筹措200万美金搬迁费为理由,以拖迁台计划的执行。
  1949年6月,香港"中航"办事处何凤元处长介绍刘敬宜与香港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乔冠华见面。以后,饶彰风、张铁生以及费彝民等继续同刘敬宜洽谈。同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派吕明偕"央航"副总经理查阜西(又名夷平),到香港对"两航"进行策反工作,刘敬宜同意参加"两航"起义。
  1949年11月9日,中国、中央两航公司爱国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刘敬宜总经理与"央航"陈卓林总经理等,率领12架飞机起义北飞。当天分别抵达北京、天津,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热烈欢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设宴招待两位总经理及北飞起义人员。11月12日,毛主席、周总理电贺起义成功,充分肯定了"两航"起义的功绩。毛主席赞誉"两航"起义"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周总理勉励"两航"员工要"坚持爱国立场,努力进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并任命刘敬宜为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
  1949年底,民航局令刘敬宜和陈卓林前往香港处理"两航"资产问题。1964年11月,刘敬宜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1年3月刘敬宜因家事移居澳大利亚。1973年刘敬宜在澳大利亚接到周总理要他回国观光的邀请,非常振奋。在准备回国时,突患脑溢血,于1973年5月10日在澳大利亚去世。周恩来总理、中共中央-部、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国民航总局分别给刘敬宜的家属发去唁电,周总理高度评价刘敬宜的爱国反帝精神。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