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琴,字兰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生于台湾,祖籍南安。朝琴10岁,其父病故,赖母抚育,始入台南盐水公学,后转彰化公学读书。民国7年(1918)到日本求学。当时,台湾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下,朝琴参加留学生热爱中国的运动,创办《台湾民报》,宣传热爱祖国思想,提倡白话文,宣扬中华文化。民国12年...[详细]
贺衷寒(1900-1972),湖南岳阳县鹿角镇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与蒋先云、陈赓并称黄埔三杰,曾筹组孙文主义学会并担任黄埔同学会书记长,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中将处长,长期主掌国民政府情报系统,被称为复兴社四大台柱之一;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1950年...[详细]
韩光琦(1894~1972)字威西。陕西兴平人。五岁丧父,母亲靠纺线织布持家,在艰难困苦中把他抚养成人。韩14岁考入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在校长张渊、教员南兆丰等人的教育与熏陶下,接受新思想。清宣统元年(1909)张渊在西安任实业学校校长,韩即随张入该校学习。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陕西同盟会员...[详细]
郭成柱(1912—1972年),又名郭春行,龙岩县(今新罗区)龙门湖洋人。民国元年(1912年)3月生。民国17年,参加村秘密农会活动。民国1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参加龙岩湖邦农民暴-动,打土豪,烧田契,废捐税,分田地,建政权,剿团匪。8月,任乡苏维埃政府秘书和龙岩赤卫军...[详细]
耿炳光(1899~1972)名坚白、仲康,字景山,笔名剑北、季云等。陕西澄城人。1917年秋考入西安私立成德中学。1921年春因控告陕督陈树藩滞留北京,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22年秋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本科。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国共两党...[详细]
房建子 房建子,字炳辰,浦城城关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民国3年(1914)毕业于福建师范完全科,民国5年受聘浦城私立中学为义务教员。私立中学停办后,转入小学任教。民国10年县立初级中学创办后,在中学任教。民国18年被聘县立清华女子学校毕业班义务教师,因他教学得法,16名毕业生成绩...[详细]
段自成(1904.6.15~1972) 龙太乡人。蒲溪陶瓷厂创办人之一。 民国8年(1919),湖北黄州陶瓷匠艾四爷来汉阴县田禾沟卖艺谋生,受雇于段强林,合伙建坛罐窑,收徒传艺。15岁的段自成拜艾四爷为师。他虽年幼,却能虚心领略师傅的传授。3年后出师,大件小件样样精通,尤工鱼缸、大花盆、酱盆...[详细]
董策丞(1908~1972)又名金书。陕西凤翔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兴起,长城内外的热血青年纷纷奔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将近而立之年的董策丞,联络西府一带的爱国志士,在凤翔建立起一支有200余人的抗日队伍,准备开赴华北前线。然而,蒋介石虽然在七七事变后发...[详细]
邓子恢,原名绍箕,东肖镇邓厝村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8月17日生。父亲邓洪陛,行医为业,后应聘为桐冈小学校长。子恢幼时就读于桐冈小学,十七岁入龙岩中学堂(后改名省立第九中学)。民国4年(1915)组织、发表演讲,抗议袁世凯接受日本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同年,在中学秘密加入中华革命...[详细]
邓萃英(1885~1972年) 邓萃英,字芝园,福州郊区台江乡竹屿村人。 萃英先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与林觉民等人过从甚密,并一起参加同盟会,曾担任东京同盟会福建支部长。毕业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深造。辛亥革命后回闽执教,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孙中山到福州视...[详细]
陈芑洲 (1893~1972年) 一名纪周,侯官县人。福州、福建两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福州西湖小学和私立福州女中执教。民国7年(1918年),参加普通文官考试合格,到北京盐务署任职,拜名师学医,潜心研究医理及针灸医术。民国16年,辞职返闽,任闽侯县海斌小学校长。民国19年,在福州城内开业...[详细]
陈芝美(1896~1972年),祖籍古田局下中坪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生于旧城二保街,后定居福州。光绪三十四年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就读,民国4年(1915年)毕业,到福建道学院任英语、体育教员。翌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民国7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回福州,受聘于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任学生部主任干...[详细]
陈正人(1907~1972)原名陈林,曾用名胡恩义、陈振铃。江西龙泉(今江西遂川)人。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万安、遂川特别支部书记,参加组织万安-,任自卫军指导员,后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副书记,中共安福...[详细]
陈赞汤(1887~1972年),原名铭新,号绍源,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大桥横洋村。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福建省全闵师范文学系。先后在古田平湖小学和临川小学任教。 民国6年(1917年),赞汤南渡沙捞越诗巫埠,被当地华侨聘为光华中学教员。不久,继任校长。时诗巫垦场广植橡胶,由于侨...[详细]
陈六使(1897~1972年),同安仁德里集美村人。父母以务农、捕鱼为业,家贫穷,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故名六使。 陈六使5岁时父母先后病逝,小时就读集美学校。民国3年(1914年)随兄南渡新加坡,初在陈嘉庚谦益橡胶厂工作。民国12年与兄弟文确、文章、科斗合办联和橡胶公司。民国14年又与兄...[详细]
陈端柄(1901~1972) 陈端柄,潭头镇泽里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自幼随父迁居上店村。民国10年(1921)端柄赴美国留学,习土木工程。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和芝加哥鲁尔大学。民国14年,获学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土木工程系当研究生。他半工半读,在芝加哥、纽约等地公司任工程师。民...[详细]
蔡春枝(1904~1972年),同安县澳头人。12岁入高甲戏班学艺,从打杂、跑龙套起步,20岁时已熟练掌握净角的表演技巧。民国16年加入天福顺高甲班。民国20年,天福顺改为金莲升高甲班,为该班主要净角,在戏剧界已稍有名气。1951年随金莲升高甲剧团到厦门。1954年剧团进行民主改革,他被选为团长...[详细]
斯诺(1905~1972)全名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美国人。1928年夏以美国《密勒氏评论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来中国,通过调查采访,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同情,曾于1934年同哈里逊·密斯出版商签订了写一本关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著作的出版合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急切地希望到陕北苏区去,采访那...[详细]
朱万新(192l~1972),武陟县老城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山西省陵川县支队特务连指导员、党支部书记、陵川县基于大队副大队长、五分区二十团三营政委、第一纵队七团二营营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冀鲁豫一纵队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