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启盛,又名醒魂,清光绪34年(1908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生,上杭庐丰乡丰康村人。县立中学(旧制)毕业后,就读于广州国民大学,后在潮州□海小学、金山中学任教。 民国23年(1934年),江史豪县长去信请启盛回县从政。同年6月底,蓝返杭,被委任第二区公所区长。25年5月,调峰市特区(后归永定...[详细]
匡斌(1913-1971)湖南湘乡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军连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逝世。 早年时期 匡斌家有房屋三间,土地两小块,租种地主十二石田。 红...[详细]
金人 (1910-1971),原名张少岩。后更名张君悌,笔名金人、田丰。河北省南宫县人。1923年于北京师范附小毕业。1925年人北京安徽中学就读。1927年来哈尔滨,在东省特别区地方法院当雇员,工余时间学习俄语和法律。1928年任《大北新报》。1930年到东省特别区任俄文练习翻译;后任检...[详细]
黄榕增(1899~1971) 黄榕增,原名道生,广东龙川人。民国16年(1927)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并留在该校附属医院任医师及外科助教。民国21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民国24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同济医学院外科教授、外科主任及院长。民国30年在广西桂林省立医院任外科主任。民...[详细]
何培訚(1903~1971) 何培訚,藤山(今仓山区)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1903年)生。父天国经营茶业。培訚8岁入私塾,10岁转入益闻小学就读。13岁时父亲去世,因家贫辍学到花炮店当学徒。18岁以后他先后跟随黄联钊、刘友敬作茶叶经纪人。 培訚从民国13年(1924)起试制茶叶销售...[详细]
韩望尘(1888~1971)原名作宾,又名峻,字望尘。陕西蒲城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本县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西安省立第一师范学堂读书,1911年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10月22日在西安的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哥老会发动起义,10月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韩投笔从戎,持...[详细]
高发生(1953~1971) 邵武吴家塘溪东人,生于1953年。所在村是国营吴家塘农场所属的生产队,他既是农场职工,又是基干民兵。村里五保户谭婆婆,没有亲人,日常生活由高发生帮助料理。他每天收工后,都去看望一次。谭婆婆病了,高发生倍加关心,经常上山采集青草药,煎好药后,喂她服下。谭婆婆逢人就...[详细]
高步梯(1873~1971) 本县电市乡庙坪村人,光绪十二年(1890)中秀才,一生潜心于民众启蒙教育。 清末,步梯腾出家中的3孔窑洞创办学校,教化民众。因他教诲得法,训导有方,校风校纪整肃,学生学业长进。步梯执教60余年,学生遍及子洲。老君殿、马蹄沟、周家、砖庙等地的学生给他立了“德教...[详细]
邓文钊(1908~1971) 邓文钊,广东五华人。其先祖邓焦六,于清道光年间,在香港文武庙附近设元昌石行,承开石塘嘴至西营盘石山,承建筲箕湾、湾仔道、上环街市、石塘嘴等处楼房、马路达30多年,成为香港早期建筑业巨富。邓文田、邓文钊兄弟继承祖业,和睦相处。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中央派廖承志赴港,设...[详细]
陈龙泉(1915年—1971年),台湾省台中县人。家境清贫,他年轻时勤劳孝顺,勤奋好学,富有正义感,高中毕业后靠亲友资助到日本继续求学。民国28年(1939年)在日本读书时被征编入伪满军队当兵开赴我国东北。民国34年被我解放,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后,屡次作战勇敢,荣立过一等功,并在战斗中负过重伤...[详细]
陈继承,1893年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战术教官。早年先后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陆军第四中学、保定军校。 参加两次东征,东征后调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四团团长。1924年被聘为黄埔军校中校教官。北伐战争因汀泗桥一战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师师长。1932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洛阳...[详细]
陈楚楠(1884~1971年),原名陈连才,祖籍嘉禾里,出生于新加坡。童年在当地学校学习英语和马来语,并在家中补习中文。十五六岁即随父习商,父死后与兄共同经营橡胶、菠萝种植园,并开设一座菠萝罐头厂。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海外。陈楚楠对康有为颇为崇敬,加人林文庆和邱菽园组织的好学会...[详细]
周坤杰(1899~1971.2),又名周鼎。女。祖籍浙江省山阴县人。 周出生在广西桂林,自幼随父母在桂林居住、读书。民国4~6年(1915~1917年)就读于桂林师范,毕业后在桂林职业学校任教两年。 民国9年, 随父母举家迁来梧州。31~37年,同丈夫一道开设布鞋手工生产作坊,为了帮补家...[详细]
张绍轩(1912~1971),名长顺,号永祥,扬中县三涫,乡长乐村张家墩子人。 张幼入私塾,国学基础较厚,成年后,立志学医,拜圌东乡母子圩(今三茅乡圌东村)老中医奚龙章为师,学习中医3年,后从常州朱容棠学西医1年。回扬后,在兴隆镇南山寿药号开设中西医诊所,后又参加天津名中医汤世彦及上...[详细]
张光玮(1899—1971) 回族。号雪樵。永福人。毕业于广西陆军讲武堂,后在李宗仁部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后历任第十九师五十七团团长、第四集团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团长,参加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转战湘、赣、鄂、江、浙数省,参加蒋桂战争。1936年任第七军二十一师副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详细]
尹石公(1888~1971年),名文,字炎武,号石公,又号硕公、蒜山。镇江人,自幼生长扬州。20年代初,担任北京农业学堂教员。1926年,出任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同时又兼中法大学教授。1935年,改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1936年回镇江,任《江苏通志》稿件整理处编纂。抗日战争中,任贵阳师范学院...[详细]
杨渭河(1908~1971.12),河北省涞水县人。生于农民家庭,父亲给地主当长工,杨渭河12岁就被送到北京永星浴池当学徒。杨渭河学的是修脚,在3年的学徒生活中,终日给老板铺床叠被,干杂活,连修脚刀都没有摸过。他为学到手艺,一边侍候老板,一边利用替老板打杂的机会偷看修脚技术,晚上用竹板当脚指甲刻...[详细]
杨德清(1902~1973)陕西眉县人。旧社会家贫如洗,父亲被债、饿折磨而死,弟妹早夭于大年馑。母亲对他说:“家,完了!咱娘儿俩各自逃命吧!”全家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他的家在秦岭北麓,全是秃岭荒坡、十料庄稼九不收的瘠薄山地。他想:坡地,栽树总可以吧!树大能挡风,又能保住水土,靠山,养山,吃...[详细]
薛楹之(1902-1971),字栋臣,修武县葛庄人。先后就读于本县小学与豫北甲种农校,192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同年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修武县党部的创建人之一。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进行清党,他拒绝登记,从此脱离了国民党。 薛楹之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曾先后在焦作、洛阳、修武、开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