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言德(1914~1971),来安县半塔镇人。幼年读书,后随经营裁缝铺的父亲学习缝纫。 民国29 年(1940 年)5 月半塔工人抗敌协会成立后,杨言德被选为协会理事。同年9 月,日伪拼凑了约2000 人的兵力,对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敌人撤退后,半塔群众人心惶惶,大多数油坊不敢...[详细]
杨纫章(1919~1971),女,当涂县城关镇人。中国地理学界优秀的女教授,女科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南京女子中学读书,受“一二·九”-的影响,积极参加-等爱国宣传活动。抗日战争开始时,她高中毕业,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只身赴重庆入学。她在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中苏问题研究会”、“救...[详细]
谢南山(1900-1971) 谢南山,名国勋,字也荣,扶锡乡扶锡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生。从小聪明好学,喜诗文、书法,因家贫,在本乡设馆授徒。 民国l5年(1926)冬,湖南农民动蓬勃兴起,谢南山、唐玉华、刘贤松等在上级支持下,发起组织扶锡农民协会,谢南山被选任为农会主席...[详细]
谢茂恭(1906~1971) 本县鲁桥镇南权村人。幼年父母早丧,成年后靠拉长工为生。1929年开始流浪生涯。以说“谏子嘴”(即顺口溜、快板)为业,现编现说,很受群众喜爱。建国后,谢茂恭以民间艺人身份被选为西北曲艺改进协会执行委员。1951年10月,列席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详细]
谢觉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详细]
夏愚诚(1914—1971),字祖棠,号竹塘,沔城人。7岁就读于阖州小学,接受革命烈士许炎生的启蒙。1929年入沔城教会学医。1930年赴武汉参拜名医冉雪峰。一年后回沔城,拜肖仁清为师,学习中药学。1939年正式行医。1946年到汉口开业,不到一年,受同行排挤,又回通海口。1950年当选沔阳县...[详细]
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现代诗人。江苏丹徒人。历任新华通讯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新疆分社社长,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兰州分会副主席。闻捷的创作主要以诗歌为主,主要作品有:《祖国!光辉的十月》(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生活的赞歌》(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详细]
王佐民 (1913-1971)男,河北省遵化县西下营村人, 1913年3月9日出生,原名刘景宽,1928年在遵化县南岗高小读书; 1934年考入遵化河北省立第五中学;1939年初中毕业后,受聘为遵化县岳各庄小学教师,利用教师的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9...[详细]
王绍猷(1883-1971),富平县人,同盟会员。随井勿幕部参加过讨袁战争和0运动,任职至旅长。l928年他的部队在河南遭军阀排斥,便愤然解甲退出军界,返回西安,从此献身于秦腔艺术事业。40年代初,他就立志研究秦腔。为了立论有据,对秦腔与兄弟剧种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曾多次奔波于京、津、沪、汉、苏、...[详细]
王谋儿(1878-1971),同州梆子名艺人,陕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临渭区交斜新寨人。祖居大荔洛河九龙村。因幼年丧母,9岁就投奔澄城县白友辉“金盛班”学艺,拜“一字黑”为师。后又经大荔杨师傅、澄城冯喜芳等师赐教,加之本人精心钻研技艺,集名师之长,进步很快。唱、念、做、打四功俱全,并以扮演须生见长...[详细]
宋子文(1894~1971) 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广东省国民政府主席。祖籍昌洒镇古路园村。是宋家的长子,1894年出生于上海。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及本科就学期间,对中国古籍与新式的学问都曾接受完整的教育。后赴美就读哈佛大学。191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后,前往纽约任职于国际银行,并且在哥...[详细]
宋学义(1918一1971年),王曲乡北孔村人,是闻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壮士”之~。学义出身贫苦,祖父和父亲常年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哥哥整年累月跑老山(太行山)担挑为生。学义从小就当童工,给县城一家面铺蹬大箩,全家老小拼死拼活干。总是维持不了生计。到1937年,共欠40块(银元)0,地主乘机把全...[详细]
施春轩(1901~1971) 原名施春熺,江苏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父施竹亭、大伯施梅亭、二伯施兰亭,都是申曲老艺人。尤其是施兰亭,在滩簧时期(沪剧早期)就有较高的声望,施春轩原来无心从艺,学戏不专。由于二伯的严格培植和耐心教导,大有长进,在其父主持筹建的春韵社(后改施...[详细]
沈曙东(又作淑东),原名沈玉春,字方寅,曾用笔名方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生于本溪县南甸子才窑沟。 沈曙东祖籍辽宁岫岩县,满族。先祖为清皇族远亲,因遭贬黜,没落为平民,无固定姓氏,至其曾祖始以沈为姓。 其曾祖到才窑沟定居务农,占有少量土地。其祖父亦务农。其父沈富林经商不利,多有亏欠。...[详细]
聂鸿春(1929-1971) 聂鸿春,邵阳县栎木山人,民国18年(1929)7月生。湖南省立第六中学肄业。l949年11月入邵阳资江公学,1950年2月毕业,分派在邵阳县第五区参加减租反霸、土改工作。 1951年,在新邵县委宣传部工作。195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秋,任宣传部...[详细]
卢忠溪(1887~1971),移风店镇荒洼村人,即墨“手拿花边”创始人。卢忠溪幼年家境贫寒,仅读了三年私塾就辍学务农。17岁时,他去烟台英国商人创办的仁德洋行当花边(棒锤花边)工人。经过几年苦心钻研,熟练掌握了“棒锤花边”的编织技艺。同时,利用晚上时间,向老艺人求教,又学会了钩针花边的编织技术。...[详细]
李月华(1939~1971),女,江苏省宿迁县人,出生于贫苦的农村医生家庭。小时随父亲过着漂泊行医的生活。后定居泗县曹场乡。初中没毕业,便在泗县曹场公社医院工作。1965 年8 月,到宿县专区医院进修结业后,先后在泗县草沟、丁湖公社医院工作。 李月华工作负责,和蔼可亲,走村串户为贫下中农防病...[详细]
刘尚志(1892~1971)字士先,歙县敬兴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民国25年(1936 年)任五十六师师长,次年指挥该师在湖南浏河镇驻守4 个月,同日军恶战5昼夜,打退日军6 次登陆进攻。后又参加襄阳与当阳、远安抗战,并参加守泌阳、攻信阳对日作战。民国32 年升任三十九军中将军长,民国34 ...[详细]
刘建庵 (1917—1971) 刘建庵,原名刘殿帮,邹平镇黛溪村人。自幼酷爱美术。七、八岁即习画扇面,十三岁临摹各种画谱、字贴、1933年考入邹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绘画技艺渐高,深受师生赞赏。读书期间,订阅进步书刊,参加“民先”组织,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被学校开除。1936年初,不顾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