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石(1887-1970),原名张曦,甘肃天水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兰州大学文理学院教授。 清光绪十三年(1887)生,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家学,精于小学、佛学。 宣统元年(1909),恩科拔贡,朝考一等,授官陆军部主事。 民国五年(1916),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本科部毕业...[详细]
张彦(1918─1970)原名张世桢,镇江人。在中学读书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5年(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后,认真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张彦毅然弃学,奔赴延安。民国26年12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10月,抗日军政...[详细]
张孝华(1896-1970),巢湖市钓鱼乡东张村人,12岁起随父在水上飘流。年岁稍长,受雇于江南双桥镇船主李长云、吕宗贵两家,为佣24年,饱尝压迫、剥削之苦,但却成了经验丰富的船工。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南进,在皖西巢湖分区支前司令部统一运筹下,征集木帆船和船工。张孝华带领独生儿...[详细]
张文甫(1902~1970),河南省荥阳县人。1921年于巩县龙尾村教书行医,1924年于站街行医,1955年参加城关医院工作。1956年任开封地区中医班教师,1958年任开封专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张氏系6代世医,擅长中医内科,对伤寒病,疑难病症有独到之处,著有《内经知要一见解》、...[详细]
张台望(1901-1970),号公侠,祖籍和县,生于芜湖。幼读私塾,后在汤善福家帮佣,由汤介绍人大昌火柴厂,任商会职员;抗战时-贵州普定,1945年返乡,1947年在芜湖开设聚丰银行。 ...[详细]
张时超(1912-1970)。原名明厚,湖北随州何店人。 1935年考入武汉大学攻读英语。参加学校举办的抗日战争问题研究会。 1937年底,聆听董必武在武大作抗战演讲,后弃学参加抗日活动。 1938年1月,回随县组织"随县抗日救亡剧团",到随北、随中地区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同年11月,...[详细]
张三妮(1894~1970),女,开封市人。坠子演员。原姓邵,嫁与道情艺人张志才。20岁随丈夫学唱坠子。当时没有女演员,她进入相国寺一唱即响,因排行老三,都叫她“张三妮”,听众称她“三姑娘”。三妮嗓音清亮,唱腔朴实大方,演唱字清板稳,深受听众欢迎,在相国寺内,场场客满。当时听众中流传“别说听三姑...[详细]
张庆春(1910~1970)河北深泽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深泽县委秘密通信员。1934年初,中共深泽县委被破坏,与党组织失掉联系,1937年11月,恢复了党的关系。1938年1月,被选派到省委农干训练班受训,后分配到深泽县东区工作,8月调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年底改任组织部部长。 ...[详细]
张名振(1883-1970),字宾吾,四川省重庆府长寿县渡舟乡人。光绪甲辰恩科进士,民国国务院秘书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清光绪九年(1883)生。 光绪三十年(1904),由附生中式光绪甲辰恩科会试第251名贡士,覆试三等46名,朝考二等33名,殿试二甲第120名进士。后留学日本法...[详细]
张光(1878-1970),女,字德怡,晚号红薇老人,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旧居在今鹿城区小南门荷花路。 清光绪四年(1878)生。少时敏慧,从兄朗西学诗,师事著名画家汪如渊(香禅)习画。12岁时辄能诗画,名闻乡里。嫁瑞安章献猷(字味三,号士荃。浙江瑞安人。光绪己丑举人,光绪十八年进士...[详细]
张帆(1924-1970),原名张魁琛。民国十三年(1924年)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中兴镇。在拜泉县男子国民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长春铁道学院,一年肄业。家乡解放后,张帆在中兴镇任小学教员。1947年转到北安师范学校任数学教师、教导处副主任。1948年,1949年两次出席黑龙江省劳模大会。1950年北...[详细]
张趁国(1940~1970)清苑良寨村人。1958年高小毕业后,到保定酱菜厂当工人。1960年被保送到北京纺织学院学习。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班长、排长、汽车教导队指导员、队长,他所领导的单位,连年被评为先进集体。一次因肝炎住院,病未痊愈,就提前出院,投入紧张的工作。为给国家节约煤...[详细]
张承樵(1884-1970),字蓬生。湖北省枝江董市人。辛亥革命志士,上海北伐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审计部审计长。 清光绪十年(1884)生。早年东渡日本留学,加人同盟会。 光绪三十一年(1905)12月回国,又入上海中国公学读书。 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后,以上海中国公...[详细]
张保山(1929-1970),利辛县阎集区张营孜人。年幼时上私塾,后入椿店小学。1945年,毕业于刘集彭城中学。1950年秋,被推荐至阜阳水利训练班学习。成绩优异,评为“二等学习模范”,结业后分配到涡阳治淮总队,任收方员。 1950年冬,治理西淝河,张保山率先赤脚踏入冰水,开挖“龙沟”。之后...[详细]
于松泉(1899—1970),山东省沂水县人。八岁起在县衙门前卖茶水,后在成衣厂当学徒。十六岁起到县警备队当兵。1928年到淄川警察所分所当所长。1929年到青岛火车站当检票员。同年,回沂水,任沂水县公安局二分所巡官,第二年任代理局长。1929年春,经鞠百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沂水党组...[详细]
杨经元(1893-1970),名纬坤,金乡县鸡黍镇杨瓦屋村人。抗日期间,杨经元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先后任湖西专署民教科科长、湖西中学校长。1949年6月,湖西中学迁至金乡县城,改称为“金乡中学”,其后称“山东省金乡第一中学”,杨经元一直担任校长。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先进集...[详细]
吴鼎甲(1885~1970年)字靳文,黄流铺村人。先后毕业于崖县初级师范、广州国语师范,历任琼东县监狱官、崖县第一区 署长、县参议员等职。为官清廉,一尘不染,口碑载道:常对人说:“浊而富,不如清而贫。贫始贫终,终不失本来面目”。他学问渊博,常在九所等地讲学,造就了不少人才。虽历经三朝,无人非议。...[详细]
魏秋环(1923~1970),河源龙川县人。年少时家境困顿,做学徒维持生计,受当地革命志士的鼓舞和感化,加入中共 组织“少共队”、“抗先队”,参与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调至老隆青年书店做店员,兼做中共交通员工作,不到三个月被国民党 派封店,又调至县邮政局当司机,继续从事交通...[详细]
万宗尧(1927~1970)化名林涛。涿县(今涿州)人。1939年就读于北平(今北京)志成中学,17岁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自1947年起积极参加-,在5月18日反内战、反饥饿--中,在西单商场前被打伤。回校后在紧急会议上作报告,决定于5月20日再次--。后又参加一系列-,成为华北和北大-的重要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