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基(1916~1967),罗子山乡石佛村人。自小随父在宜川城国立小学就读,勤奋好学,班主任邓景亭(共产党员)常常给他讲革命道理,讲刘志丹闹革命的故事。赵建基升入高小后,常常为党组织写标语,刻传单,组织学生闹-。民国二十年(1931)11月,校党支部书记邓景亭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赵建基入党后...[详细]
张子珍(1918—1967),山西省应县人。1936年加入山西牺盟会。1937年 4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政治指导员、-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军组织部长、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一九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本 名 张子珍 所处时代 民国 ...[详细]
张叔亮(1890—1967),又名张永宣,1890年出生于城固县许家庙镇张家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是一位忠厚善良的农民,以其勤劳、淳朴和乐于助人而享誉乡里,邻里有事,必请他前去调解说和。他父亲对外仁厚,治家却严而有方。他常对儿子们说:“咱家世代务农,没有几个人读过书,我不管再苦再累,都要让你们...[详细]
张清潭(1874~1967年),同安县民安里东园村人。幼年随父侨居安南西贡。少时聪颖好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法国皇家医科大学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广州市中法医学院教授。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清潭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民国初年任中国陆海空军第二临时后方医院X光...[详细]
张和(1915—1967)湖南省浏阳县人。读过两年私塾,从小学裁缝,当学徒。张和的父亲是1927年入党的党员,在浏阳县苏维埃政府工作,哥哥是浏阳独立团政委,1930年在战斗中牺牲。张和15岁随父亲参加红军,担任过浏阳赤卫2师警卫营班长。 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详细]
张成仁(1884—1967),定边樊学乡马坊掌村人。青年时家贫,只有30垧(每垧3亩)山地,因缺乏耕畜,每年只能种10余垧,勉强维持全家5口人的生活。 民国17年(1928)岁荒大饥,张成仁拖儿携女逃荒前往吴忠堡,贩煤炭度日。灾荒过后返回原籍。在官绅、兵匪、灾荒、捐税、疾病的困扰下,张在无意...[详细]
曾镜冰(1912~1967) 海南岛琼山县良田园村人。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家境贫寒,小时仅上四年学,13岁时即在其大哥曾毓英的影响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6年加入共青团,翌年担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后因身份暴露,受到国民党 当局的通缉,不得不于民国17年6月间漂洋过海,先后到泰国和香港继续...[详细]
于天放(1908-1967.5)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化名于树平,又名于文礼,呼兰县白奎乡三道沟屯人。1918年开始读小学,1921年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工业学校。时值大革命时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7年秋季,为抗议日本出兵山东,干涉中国内政,省城齐齐哈尔8所中等学校的数千名学...[详细]
余超(1885~1967年),号少文,厦门人。民国4年(1915年)全闽师范学堂毕业后,回厦门创办励业女校,民国6年任省立十三中学数理教师。民国8年底,与社会人士共同创办厦门图书馆,并任主任。民国19年图书馆改为公立后升任馆长,主编《厦门图书馆声》。一度任市教育会会长。民国27年5月厦门沦陷,携...[详细]
叶季壮(1893~1967) 叶季壮,原名毓年,字耀周,曾用名郁年、兢天,广东新兴人。民国元年(1912)考入广东公立法政学堂,民国3年毕业后,在新兴、江门等地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主办《四邑平报》。民国14年6月参加省港大-,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旋任中共广东区委巡视员,到西江和中路各县...[详细]
杨星春,1935年2月生于重庆市綦江县永新镇垭口村。由于家境贫困,杨星春仅在本保国民学校读了五年小学即失学,随母亲吴克书、大哥杨星荣、二哥杨星成过日子。他从小勤俭朴实,帮助家庭割草喂牛,做些杂活。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中国人民立即投入抗美援朝的运动。杨星春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详细]
杨文安(1912—1967)原名杨辂。山西省芮城县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一九三九年参加山西新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游击第三支队队长、副支队长、支队长,保安第二区一支队营长,山西新军暂一师第三十六团副团长,山西新军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国人民抗日...[详细]
杨明轩(1891~1967)原名荃骏,字明轩,后以字行。陕西户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起,先后在西安府中学堂、陕西法政学堂、秦省第一中学、三秦公学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学生队,在西安街头维持秩序。 1913年秋,杨被推荐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同文书院。不久,日本乘欧战之机侵占中国青岛等地...[详细]
杨铨(1898~1967) 杨铨,广东鹤山人。他16岁时,即随父入工厂做工。在太古船坞当“后生”时,常代一英国人购买古董,因而开始对历史文物有所认识,觉得祖国的珍贵文物不应流失到外国。他开始自己收集文物。经过长期的积累,文物储量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他又悉心研究中国历史,广泛学习各种文物知识,...[详细]
许生理 (1886~1967年) 许生理,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东园镇埔仔村人。幼年就学乡塾,稍长,随兄文麻南渡槟城,初习绘画,嗣业冶金。后与其弟吉成分主金联盛、金联益金行,分号遍及新、马、泰国各地,同时兼营橡胶业,有“金王”之美誉。 生理每于商余博览群书,醉心学问,诗文并...[详细]
徐景唐(1892~1967) 徐景唐,原名协和,字赓陶,广东东莞人。早年在东莞县立中学就读,在学期间,曾两次参加革命党人朱执信组织的活动。县中毕业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其后经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考入保定军官学校候补生队,复以优异成绩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二期辎重科学习。 民国8...[详细]
谢志光(1899~1967) 谢志光,广东东莞人。民国6年(1917)考入长沙湘雅医学院,民国11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2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随著名放射学家保罗·霍奇(PaulC.Hodges)工作。民国14年被送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获得医学科学硕士学位,是第一个取得...[详细]
谢云声(1907~1967年),原名谢龙文,南安人。童年时随父迁居厦门,就读于省立十三中学,后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黄朝琴教授研究民俗学。民国11年(1922年),任厦门同文书院华文部文史地教员,先后兼任《江声报》、《厦声日报》、《华侨日报》、《思明日报》等报社副刊部主任,并任中山...[详细]
吴潘龙,次章跃门,清廪生,柞水县石瓮乡马蹄湾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九月初八,故于1967年9月3日,终年92岁。曾任镇安修志局主任、柞水县长。 潘龙幼年家境贫寒,因无钱入学读书,常在私塾窗外聆听老师讲课。久之,感到“书内有黄金”,即央求父母送他人学。其父卖掉仅有的一亩好地,送他到本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