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东莞人物

谢志光

[公元1899年-1967年]

谢志光为[公元1899年-1967年]

  谢志光(1899~1967)
  谢志光,广东东莞人。民国6年(1917)考入长沙湘雅医学院,民国11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2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随著名放射学家保罗·霍奇(PaulC.Hodges)工作。民国14年被送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获得医学科学硕士学位,是第一个取得美国放射学会会员资格的中国人。民国17年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主任,协和医学院开办以来各科主任多为外国学者,他是第一个在该院任放射科主任的中国学者。为了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谢于民国19年及民国26年先后两次到美、英、德、法、奥、瑞士、丹麦等国考察学习。
  30年代初,X线在临床应用,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谢志光对临床放射学的各个领域,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第一个对本国人肠结核、长骨结核的X线表现提出全面、系统的论述,否定了国外专家认为长骨结核罕见的观点。并首先提出髋关节后脱位的特殊投照位置,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称之为“谢氏位”,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和书刊所沿用。他又是中国首批报告原发性肺癌、肺与骨的寄生虫的X线表现的学者之一。还首创了对白内障及角膜混浊病患者进行手术前,把X线用于测定视网膜有无萎缩的检查,以及对中心盲点检查的先进技术。还对心脏面积测量进行研究,提出了我国人正常心脏测量值的标准范围。在当时抗菌素尚未在中国使用的情况下,成功地应用X线治疗疖和痈。
  谢志光认为放射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0年代初,放射线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主要在X线诊断和放射治疗两方面。他提出,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放射生物、放射物理、机械和放射剂量等学科的内容。因此,民国19~24年(1930~1935)间,谢在协和医学院建成全国第一个放射治疗、氡治疗室,以及放射生物和放射物理实验室。谢志光是在中国将放射生物、物理学与临床应用密切结合起来的创始人。他特意从辅仁、清华、燕京等大学招收理工科的毕业生来进修,造就一批专业人才。
  民国31年(194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学院-改为日本军医医院,当时谢患病,经济困难,但他宁可失业也不为日本人工作。他和林巧稚、钟惠澜等教授带领一部分中青年医生,到了待遇较差的北平中和医院工作,避开了日本军方的干扰。民国37年10月,为了改变中国南方放射学基础薄弱的局面,毅然离开工作多年的协和医学院,接受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李延安的邀请,任岭南大学放射学教授、放射科主任。
  1949年广州解放后,谢志光出任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放射学教授及放射科主任,并兼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1953年出任中山医学院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及附属第一、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他医疗、科研、教学三者同时并举。在医疗上强调严格的操作规程、精益求精的医疗质量;在教学上强调加强基础学习;在科研上倡议开展临床、X线、病理的三结合。当广东临床放射学已有一定的基础时,他致力于开拓肿瘤防治工作。1956年和1958年,在他的筹划下,中山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分别成立了肿瘤科,并亲自兼任科主任。1961年他积极向广东省委建议成立肿瘤医院,得到省委-陶铸的重视和支持,于1964年成立了中国南方第一间医治和研究肿瘤的科学基地——华南肿瘤医院(现改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由谢志光首任院长。
  谢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放射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临床放射学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
  著有《肺结核的X射线研究》、《恶性肿瘤的早期治疗》、《鼻咽癌的自然发展及晚期病例的临床分型》、《原发性肺癌的临床X射线研究》等。
  “文革”期间,谢志光受到破孩,身患重病得不到及时诊治,于1967年8月逝世,临终前嘱咐把珍藏几十年的中外书刊全部献给中山医学院。
  (肖官惠、许达生、吴子刚)

同年(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