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贵(1879—1962)字鸿雁。因排行老三,人们多称“土陶匠刘三”。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今建新村)人。是清朝末年闻名遐迩的土陶艺人,终生未娶。一生创作的土陶工艺品品种繁多,且造型奇特,融石刻、铸铜等艺术精萃于一体,独具一格。创制的各种土陶模具花纹图案凝重流畅,质朴隽秀,具有浓郁的乡土艺...[详细]
刘柬成(1917—1962)淄博市淄川区黑旺镇朱水湾村人。省农业劳动模范。少年家境贫困,以讨饭为生。“七七”事变后,加入抗日游击小组和青年抗日救国会,经常为地下党组织和抗日部队站岗、 放哨、 传递情报。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村农救会长。为给抗日部队解决吃粮问题,配合八路军胶济大队...[详细]
刘伯戈(1911—1962)原名刘振策。莱芜县西上庄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莱芜县委代理书记。1935年10月叛变。1940年后,任莱芜县长兼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组织还乡团对莱芜地区进行疯狂-倒算。1941年至1948...[详细]
林月樵(1909—1962)原名姜宗泰,别名初召南、张元三。莱阳市万第镇西万第村人。1929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2年冬,创建莱阳二乡师党支部,任书记。后在胶东特委做巡检工作,任海(阳)莱(阳)边区党支部书记、莱阳临时县委书记、武装游击队队长、大连市党支部书记、胶东工委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时...[详细]
滕景禄(1913—1962)又名王振东、宋吉生。乳山县(今乳山市)北地口村人。曾任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山东省总工会主席、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等职。少时在本村小学读书。1929年去烟台、东北等地做工。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牟(平)、海(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9年后任...[详细]
陈希龄(1878—1962)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人。陶瓷技师。出身于陶瓷世家,身有残疾,年幼即随父学艺。早年主攻原料、造形技术,20岁时用当地原料仿制紫砂器,以胎质细腻、色调纯正闻名业内。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山东省工艺局在博山创办陶瓷工艺传习所,局长黄华对其作品甚为赏识,遂聘入所。该所系官...[详细]
陈剑(1916—1962)夏津县六屯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中共夏津县委书记。后任鲁西区卫东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运东地委宣传部长、冀鲁豫六地委农工部长等。1948年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1962年在北京病逝。 ...[详细]
陈怀教(1882—1962)郓城人。山东琴书牌子曲名家。原系玩友,后从师“琴筝清曲”大家陈来元,为“儒门”七代传人。精于曲牌演唱及乐器演奏,掌握牌子曲书目甚多,评诗论琴颇有卓见,故人称他为“琴曲诸艺全,铁嘴硬头铭,三不怯四不服,黑老妈妈(其绰号)响四湖”。后下海作艺,多与冯新元、韩廷贵、刘兆祥等...[详细]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原名: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享年77岁),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的硕士和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详细]
赵连城(1892-1962),女,又名璧如、冰雪,斗门镇赤坎人,生于澳门。父为轿夫,由于乡霸诬陷而携眷避居澳门,母在澳门替南海望族冯家当保姆。连城12岁时二姐嫁冯家。不久,父母回乡耕种,复遣连城赴澳门二姐家寄食。此时,连城与姐夫之侄冯秋雪相识。 连城约16岁,冯送她入培基小学读书,成绩常为班...[详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昭芹于庚子、辛丑并科乡试中式,第五十二名举人。为清末乐昌县最后的一位举人。 张昭琴,字鲁恂,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晚年号卷葹老人,其父张学谦,辛卯贡生。家居乐城张家巷,即今人民医院儿科、病房附近,尚存旧宅庭院、围墙,清代传统建筑。 1901年至 1...[详细]
张慧冲(1898—1962) 沙溪下泽村人。幼年在上海麦伦书院读书,青年时毕业于航海专科学校,曾在上海招商局船上当二副。民国12年(1923)入商务印书馆影戏部。1924年全资开办上海联合影片公司,1925年参加上海明星影片公司。1927年自组上海慧冲影片公司、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中国联合影...[详细]
张桂香(1903~1962),河源县叶潭半埔村人。9岁随父到马来西亚北婆罗洲达埠谋生。张桂香17岁时举家迁到山打根市(省会),挑起养活全家的重担。稍后,经营红柴生意,数年后成为同行业首屈一指的企业家。战后改营木材,成为山打根市最大的木材经销商。他同时又兼营运输、药品、洗衣、报业等,成为“商界巨擘...[详细]
杨宣诚 (1890—1962) 台湾省政府顾问,外交家。 湖南长沙人,字朴园。早年受黄兴影响,组织“流血会”,谋刺长沙知府未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日本海军士官学校,创办《海军》杂志。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同盟会。次年毕业于日本海军 学校,回国任援鄂舰队...[详细]
孙福熙 (1898~1962) 笔名丁一、春苔。浙江绍兴人。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五师范,任小学教师,北大图书馆职员。曾参加“五四”运动,赴法留学两次。历任西湖艺术学院、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昆明难童学校校长,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山大学教授,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北...[详细]
商衍鎏(1874~1962),字藻亭,号又章、冕臣、康乐老人。广州番禺人。自幼在广州莲花巷玉莲园读书,14 岁就读于章兰谷和章国珍。这时广州府立羊城书院考选正外课生,给以生活补贴,他应试入选。后又转到越华书院、应元书院学习,得到叶衍兰、吴道鎔的教导,学业大有长进。 光绪十六年(1890),参...[详细]
潘受之(1873年~1962年),字元康,大塘白水塘村人。17岁赴新加坡随父学医,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乐于为贫苦大众赠医施药而享誉星洲。曾因治愈坤甸埠皇室数位家眷疾病,受苏丹(土王)嘉奖。后开广生堂药房,用祖传秘方配制应急蝠油散、疳积散、仁丹等成药,畅销南洋各地。潘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详细]
欧阳予倩 (1889——1962)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戏剧艺术家。 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889年5月生于浏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02年入长沙经正学堂读书。1903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成城中学、明治大学商科、早稻田大学文科。1907年参加中国留学生话...[详细]
刘广沛(1894-1962年),号宅丰,潭水凤翔乡高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广东陆军小学堂毕业,与李汉魂是莫逆之交。历任粤军连、营、团长。粤军缩编裁员,赴保定军官学校进修。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曾任赤溪县长、开平县 局长、清远县税务局长等职。其个性谦和,廉洁奉公。在任期间,其部下所缉获的0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