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九 (1891~1960) 周凤九,原名祺,字凤九,后以字行,宁乡县一都白泥桥玉金山房(今双江口镇兴益村)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1915年毕业于湖南省高等工业学堂土木科,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毕业于巴黎土木建筑学校,同年转赴德国柏林大学及比利时岗城大学进修,1...[详细]
赵铁卿(1880~1960),宁武县人。山西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南威尔斯大学,学习冶金。学成归国后供职于山西矿务保晋公司,任技师、制铁部长等职。民国6年(1917),出任新创办的阳泉保晋铁厂(阳钢的前身)厂长兼总技师。于民国15年8月炼出重约3吨的第一炉铁水,以此铸就一个两米高的大鼎,铭以铁厂创建...[详细]
张智林(1876—1960)出生于荔浦,幼年随家移居恭城县莲花新圩。他刻苦攻读古典文学,曾在县城高等小学、平乐中学、梧州蚕业学校、广东培道、培坤、培正中学及自办私塾任教;曾任恭城县修志局长、宜山县统税局长、广东紫金县府秘书、梧州榷运局秘书、广东石井兵工厂秘书(又称副官)、平乐县禁烟局局长、《平乐...[详细]
章泽群(1896~1960),号凌信。回族。鹿寨镇人。 1906年,章泽群入鹿寨尚德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柳州省立四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体育专科学校学习, 2年后毕业,在北京一中学任体育指导员。1933年被保送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1934年学成归来,任广西航空学校少校警卫、大队长...[详细]
张松樵,汉阳县(今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人。生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在家排行0。张松樵3岁丧父,母亲带着他们兄妹4人在柏泉一带乞讨度日。由于灾祸连年,孤儿寡母常常终日奔波一无所得,只能摘取湖淌的菰蒲野菜充饥。到了寒冬腊月,饥寒更是逼人。为了谋生,母子们流浪乞讨来到汉口,栖身芦蓆棚、贫民窟,靠...[详细]
张仕宽(1895—1960),青田山口镇秋炉坑人。14岁开始学习石雕技艺,出师后在温州、上海及县内东堡、沙埠一带受雇于人,生活贫困,制品精细。1952年2月,参加鹤城镇石刻小组,石雕“葡萄山”,在1953年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浙江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以及国外多次展出,获得国内外各界好评,受到...[详细]
张惠衣(1898—1960),名任政,号苇伊,海宁硖石人。襁褓丧父,靠母亲做针线活抚养。幼年即刻苦勤学,曾就读于开智学堂。1916年后在莫干山补习中学任教员,省吃俭用,积钱入北京大学学习。1922年,在浙江国学专修馆任职。1927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30年进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深造,为学者...[详细]
余十眉(1885—1960),名其锵,字十眉,号秋槎,嘉善西塘镇人。自幼遍览经史,酷嗜辞章之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县试中秀才后,不求仕进,改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历任上海南洋女校、爱国女校、竞雄女校、省立嘉兴中学及嘉善县立高小、陶庄小学等校教师,1954年在嘉兴中学退休。 191...[详细]
覃延年(1907~1960年) 壮族。田阳县百育乡九合村渌浓屯人。他在学生时代就参加农-动。民国18年(1929年)12月百色起义后,他任奉议县苏维埃政府宣传科长,随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19年10月,随红军远征江西中央苏区。2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赣南特委会秘书长。在抗日战争和...[详细]
杨镇毅(1876—1960),字梓青,又字子卿、芷钦,别号戎马书生、蔬香居士,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19岁中秀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赴杭州入紫阳书院求学,旋入诂经精舍,与章太炎同师事俞樾。二十八年,补廪,先后任桃渚鹤峤书院及东湖书院山长。三十一年,与黄岩王燮阳创办赤城公学于杭州金刚寺...[详细]
杨钜祥(1886—1960),曾用名杨建南。玉林镇垌口村人。以从事手工业为生。1926年11月,任垌口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1月至5月, 钜祥先后在鬰林城区和新桥乡做宣传组织劳农会工作。1931年2月,中共鬰林县委会整顿后, 钜祥担任县委书记。6月1...[详细]
许先甲(1886~1960) 电气工程专家、中国古文字学者。字肇南、少南,号石木丹,贵州贵阳人。曾留学日本、美国多年,留美期间,被举为“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又和杨铨(杏佛)、胡敦复等共同发起,在康奈尔大学成立“中国科学社”及“中国工程师学会”。民国3年(1914)回国后,参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详细]
谢世昌 曾用名:谢顺、谢鹏飞、谢继武。汉族,多伦县城镇二道街人,民国9年(1920年)出生于地主家庭。 1936年至1942年期间,先后在多伦县国民党政府、萨拉旗 队、警署卫生队、乌日吐塔拉盐务分卡等处任职。1942年,参加蒙疆5309部队多伦本田队当特务。日本投降后,谢从包头返回多伦,又...[详细]
吴祖太(1933-1960) 河南省原阳县人。黄河水利学校毕业。1958年来到林县工作,1960年积极参加红旗渠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同年3月他与施工安全委员李茂德同志深入王家庄隧洞检查安全设施和施工进展情况时,因洞内土石塌方,二人不幸牺牲。原林县县委、县政府追认他为共产党员 信息来源:中...[详细]
吴创国(1888~1960),曾化名张举林,平江县城关镇人。“五四”运动后,在外交后援会当调查员,是救国十人团成员。曾协助李六如创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会团体。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1927年6月,在平江办平民教育促进会,任平江对日经济绝交委...[详细]
韦经益(1906—1960),壮族。三石区新烟村人。1929年参加三石区农民自卫军,1930年参加红七军,任十九师五十五团班长、排长。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在中央军事侦察训练班学习。1938年在一一五师六十团任排长、连长、营长等。 1941年至1944年...[详细]
王贞鹭(1909—1960),顿谷乡旧金村人。1929年入上海暨南大学就读,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曾同留京沪的博白同乡发表宣言,反对封建势力。大学毕业后,即回广西担任中学教员。 1940年秋由博白留桂同乡推荐,出任博白中学校长。王贞鹭任职期间,聘请一批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任教任职。 当年9月,中共...[详细]
王平之(1898—1960),原名国本,学名笑竞,乳名阿炳。原籍上虞,父王湘源于清末移居嘉兴新塍竹园兜(今郊区高照乡),有租田二三百亩。平之青少年时代受孙中山的-影响,思想进步,更名王平之,含平均地权,倾向革命之意。1920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考入杭州之江大学,肄业后回家务农。这一时期,平之在...[详细]
王大权(1901~1960),名建中,平江县冬塔乡人。8岁开始读书,24岁时由平江县立师范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民国18年6月毕业后入国民党部队服役,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参谋、中校督导员,直至任第五十七师政治部主任、副师长,第一八七师少将副师长,24年9月被派到平江办理国民义务劳动,任平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