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肯 (1888—1960)原名王麟阁,曾用名王书山。高密县王家苓芝村人。9岁入本村私塾就读。 1906年, 考入高密县高等小学堂,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他调查揭露了高密县教谕兼高等小学堂堂长尹曰遴与劣绅张某、傅某相互勾结作弊-,制造的高密“孔子借钱案”。1909年...[详细]
王滨(1912—1960)原名王绍杰。昌邑县夏店村人。少年时在家乡读小学和中学。1928年,去烟台在美国教会创办的英语专科学校读书。1930年,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设在北平的演员养成所。1931年,在影片《故宫新怨》中担任主角。1934年,被天一影片公司聘为编剧,编导了《海葬》《重逢》「亲》等揭...[详细]
王讷(1880—1960)字默轩、墨仙,别号七二名泉烟雨楼主、西湖渔父。安丘县后十字路村人。家境贫寒,幼年曾寄养于亲戚家求学。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中举人。1910年(宣统二年)举贡会考中第五名,保和殿复试获二等第二十九名,为师范科举人,授七品京官。后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回山东省任教育会长...[详细]
陶孟和(1888-1960.4.17) 原名履恭,字以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著名社会学家。 1904年就读于敬业中学堂,后改称南开学校,1906年毕业于第一届师范班,因成绩优异,当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历史和地理,1909年毕业。1910年,陶孟和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详细]
孙东生(1900—1960)名维岳。成武县城里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8年任山东省济南一中校长。1939年任国立六中四分校校长。1942年后,先后任教于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附中。1945年后,回山东任教。1956年任山东省政协委员。1957年“反右”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1...[详细]
时殿会(1923—1960)茌平县菜屯镇堤口冯庄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钢枪班班长、农会会长、抗联干部、村党支部书记、乡主席、乡党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中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参军支前;土地改革时带头斗地主分田地,帮助困难户耕种土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多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56年1月在全...[详细]
茹兴礼(1898—1960)济宁县(今任城区)茹行村人。南路山东琴书创始人之一。少年家贫,为人牧牛,空余时间学唱琴书。后拜师学唱。18岁开始赶集说书,22岁在济宁设棚演唱,创“殷、贺、茹门”。1954年加入泰安曲艺队。1957年参加山东曲艺会演,获“老艺人纪念奖”,受到全国曲协的高度评价。 ...[详细]
任乙山(1881—1960)原名任龙甲。广饶县封庙村人。1912年在家乡兴办学校。1925年支持子侄参加革命工作,并以庄长和首事的公开身份掩护中共地下党的活动。1939年9月,因帮助广饶县委和清河特委机关的20余人脱险,而被汉奸成建基捕去,受尽严刑拷打。 后由村-保获释。1954年当选为山东省政...[详细]
邱焕文(1891—1960)原名邱华章。枣庄市市中区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枣庄特委委员。特委遭破坏后,他变卖20亩田产,在枣庄以开办中西药品运销合作社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他担任过枣庄矿区党委委员,互济会委员。1938年至1940年在滕峄边抗日义勇队任中队长。1940年到19...[详细]
孟金山 (1910—1960)原名孟昭链,又名孟东明。淄川县崔军区(今属淄博市张店区) 洪沟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洪沟村党支部书记。1932年秋因闹-被国民党逮捕, 入狱5年。1937年组建抗日游击队并参加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 被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四中队,任指导员。19...[详细]
孟传起 (1891—1960)朝城县人,今属莘县人。192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六军团军事教练、红三十军第九十师科长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先后在八路军、解放军某部任职。 ...[详细]
刘存厚(1885-1960),字积之,四川简州(今简阳市)人,民国陆军上将,川军领导人之一。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回国后任职于云南武备学堂,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光复云南。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军务院抚军。1917年后任四川督军。1923年后任川陕边防督办...[详细]
舍己救人献青春 林俊英,莆田人,1931年出生于笏石镇的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家乡解放后,她积极参加家乡的反霸、土改斗争,曾任民校教师、乡农会委员、乡妇女主任、区妇联委员。1950年5月加入共青团后,当选为乡团支部组织委员。1950年冬,到永安县百货公司任营业员。她关心顾客,服务周到,被评...[详细]
季宝奎(1878—1960) 平度丘西村人。幼习京剧花脸,后拜张召礼为师习山东落子。演出时喜将铜钹高抛数丈,飞脚转身接住不误敲击演唱,故有“飞宝奎”之美誉。擅唱《包公案》《炮打太清楼》等书目。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老艺人纪念奖。 ...[详细]
何毅 (1915—1960)原名孙广茹,号九。女。曲阜市官园街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曲阜城区党支部书记,1939年1月任中共泰安县委妇女部长,1941年任中共尼山地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1943年任鲁南妇联宣传部长。1945年作为山东代表团的妇女代表出席中共“七大”。会后去东北,...[详细]
顾随 (1897~1960) 笔名苦水、驼庵。河北清河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历任天津、山东等地中学教师,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院、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天津市政协委员,河北省人大代表。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作品集《顾随文集》,诗词曲集《无病词...[详细]
郭汝河(1903—1960)高唐县前坡村人。山东老四平调艺人。1922年拜名家赵玉玺(艺名“隔墙酥”)为师,习唱老四平调。在鲁西北一带颇有影响。1957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独占花魁》,获得演唱二等奖。1958年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 ...[详细]
都兰桂(1881—1960)潍县(今潍城区) 于河乡都家村人。幼时读2年私塾,后随父都渭南学习核雕技艺。20岁后,他用一把雕刀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辛亥革命时期,他用一桃核,精心雕刻了一件珍品,取名《马拉轿车》。在不足方寸的天地里,龙腾虎跃的骏马,拉着一辆轿车,在强悍有力、衣着朴实的赶车人扬鞭驾驭...[详细]
邓之诚(1887.11.15-1960.1.6) 字文如,号明斋、五石斋,祖籍江苏江宁,生于四川成都。著名历史学家。 邓之诚的叔曾祖是清道光年间闽浙总督邓廷桢。幼时读私塾,稍长随父亲至云南,受父亲教诲,略习六代历史。后考入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以优异成绩毕业,获举人出身。毕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