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张兰德 [公元1876年-1957年,清朝末代太监总管]

  • 张兰德(1876-1957),原名张祥斋,字云亭,天津市静海县南吕官屯人。清朝末代太监总管。 清光绪二年(1876)生。出身贫寒。 光绪十四年(1888),因被富人奚落,冒险自宫净身。 光绪十七年(1891),入清宫“茶坊”当太监,拜太监“哈哈李”为师。在内宫太监里排兰字辈,序号张...[详细]

张鉴炯 [公元1880年-1957年]

  • 张鉴炯(1880~1957),字仲莹,号苏生,祖居阌乡县。其父张玉麟因灾荒于清初举家迁居卢氏董家村,曾在洛宁坐学多年,后应乡试中举,兄鉴藻,后补廪生,和他同科考中举人,被县人称之为"父子三举人"。 鉴炯自幼好学,中举后被省保送人原北平京师大学堂(北师大前身)史地专业深造。毕业后,在山...[详细]

杨文渭 [公元1923年-1957年]

  • 杨文渭(1923~1957),乳名泮池,曾用名文蔚,横涧七寸街人,幼年聪敏好学。 1938年冬,参加洛阳师范(迁卢氏涧北)创办的失学青年补习班,受活跃的洛师地下党支部的影响,认识国内外形势,懂得了中国当时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以全班考绩第一名结业。这段学习,为他倾向进步追求光明奠定了...[详细]

吴子周 [公元1884年-1957年]

  • 吴子周(1884~1957年),原名鹤龄,以字行,镇江人。少时,潜心经世致用之学,读赫胥黎《天演论》,深以清代国势崩颓为忧。从其伯父吴兰宾习医,勤于学习,有所成就。 宣统年间,与陈邦贤等人创立丹徒县自新中医专科学堂,开中医教育风气之先,与沪、扬等地医友合作,兴办《医学扶轮报》,又复...[详细]

伍瑞锴 [公元1899年-1957年]

  • 伍瑞锴 (1899—1957年)字巩生,北海市高德人,民国19年(1930年)中山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北海香坪小学、合浦县立第一中学(今北海中学)、广东省立第十一中学(今合浦廉州中学)、广东省琼崖师范学校、钦州师范学校任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详细]

王栋 [公元1906年-1957年]

  • 王栋 (1906—1957) 王栋,字秉钧,南堡镇人。他自小喜农,高小毕业后先到南通高级农科中学,后入南通农科大学求学。当时,南通实业家张謇任校长,王受其影响,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 1927年,王栋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通农科大学,并留校任教。 1929年经人介绍去沪...[详细]

林秀甫 [公元1869年-1957年]

  • 林秀甫(1869~1957) 本名景春,桂林市人。14岁开始学戏,师承名旦蒋晴川、名小生曾静川、名老生德全、花脸曾老三,先后参加小卡斌班、人和班、春班等戏班。因勤学苦练,手脚灵活,思路敏锐,戏路宽阔,刀马、闺门、花旦、青衣皆精,成为桂林名旦,声名遍及桂北、湖南,压倒同行,故有“压旦”之称。其主...[详细]

李及兰 [公元1904年-1957年]

  • 李及兰(1904~1957)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号自芳,别字治方,广东阳山县大崀镇人。家世务农,有田产数十亩。县立高等小学校毕业,广东省第一中学修业二年。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毕业。 1924年2月由国民党广州市区党部委员朱节山、邱凌霄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5月由张善铭、冯菊坡保荐投考黄...[详细]

胡毅生 [公元1883年-1957年]

  • 胡毅生(1883—1957),出生于1883年,广东番禺人。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兴中会。1905年7月30日参加讨论组建中国同盟会的预备会议,为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1907年参加钦廉起义、镇南关起义,1908年与朱执信一起在广东进行发动会党的工作。1911年广东独立后任广东军政...[详细]

陈克玉 [公元1907年-1957年]

  • 陈克玉(1907~1957),河南省封丘县王村乡贾王村人。著名豫剧鼓师。6岁入封丘县清河集小天兴班坐科,初从名旦孙延德学戏,后从名鼓师杨登照习场面,操大锣,继而成为一代名鼓手。陈打鼓从不看鼓面,他一鼓条就能把演员的情绪激起来。 1920年,陈就名扬剧坛。1928年后,他长期在开封相国寺永安、...[详细]

陈发科 [公元1887年-1957年]

  • 陈发科(1887一1957)字福生,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七世。发科自幼练拳,技艺渐入化境。1929年受侄照丕推荐赴京传拳。 陈在京教授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悟、肖庆林等。其中不少人今尚健在,皆为当代有名的老拳师和各武协组织成员。1963年人民体...[详细]

邹凯勋 [公元1896年-1957年]

  • 邹凯勋 (1896—1957)本名凯训、开训,别名杨带、杨岱。莱芜县寨子村(今属莱芜市钢城区颜镇乡) 人。莱芜梆子演员。他自幼跟班学艺,绰号石三晃,工小旦,嗓音甜美圆润,唱腔自然流畅,委婉动听;扮相娇巧,身段灵活,表演细腻,擅演《玉虎坠》《汗衫记》《反西唐》《无底洞》等戏。1931年,曾在泰安范...[详细]

朱涛 [公元1905年-1957年]

  • 朱涛(1905—1957)原名朱凤霄,曾用名朱翔九。长清县东齐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青年时代从事小学教育。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同年10月,参加长清县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长清县一、二区合建一个中共区委,任区委组织委员。1939年12月,...[详细]

朱鸿铎 [公元1874年-1957年]

  • 朱鸿铎(1874—1957)字牖臣。单县大李寨村人。早年就学于京师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回国后在曹州办教育,策动响应武昌起义。民国初为首届山东省议会会员、山东省堂邑县知事。北伐后组织赈灾会募捐,后来与李毅等参加创建湖西抗日根据地。是平原省、山东省政协委员,...[详细]

赵仁玉 [公元1925年-1957年]

  • 赵仁玉 (1925—1957)兖州滋阳六区马家海人。8岁跟父亲学吹笛子、笙,并随父跟鼓乐班长期参加民间演奏。1956年,在山东省农民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一等奖。同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获优秀奖。后调山东艺术学校任教,兼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笛子演奏课教师。他的演奏多被电台录音,被艺术院校编入教材。  ...[详细]

叶在馥 [公元1888年-1957年]

  • 叶在馥 (1888—1957), 福建闽侯人。1912年考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读书。1914年派往美国监造中国在美建造的舰艇。1915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军舰设计与制造专业,1917年获海军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职于江南造船厂,1927年起任主任工程师兼造船课主任,开创了生产大权由国人掌...[详细]

杨星华 [公元1923年-1957年]

  • 杨星华(1923—1957)原名杨振寰,笔名黄三。平邑县前西崮村人。革命烈士。高小毕业后,考入费县师范讲习所。1938年5月去苏北参加抗日义勇队,6月转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音乐干事、戏剧组长、鲁中宣传大队副大队长、第八纵队政治部宣传干事、二十六军文化...[详细]

杨骚 [公元1900年-1957年,左翼作家,诗人]

  • 杨骚(1900年—1957年),字维铨,乳名古锡,祖籍华安县,出生于漳州。因家境清贫,周岁就过继给堂叔杨鸿磐为子,自幼读私塾,小时候爱念诗文、练书法,还好打不平。后就读于汀漳龙道师范附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第八中学。 民国7年(1918年),杨骚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这期间他常...[详细]

杨次章 [公元1879年-1957年]

  • 杨次章 (1879—1957)名孔宪。 沂南县朱家里庄人。自幼读书。有4子2女。1932年长子杨荫田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他变卖家产,五去济南,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杨荫田出狱。 1938年2月,次子杨云田与他人一起组织起百余人的抗日队伍, 他把家里的粮食全部拿出来供应部队。6月,他...[详细]

徐本胜 [公元1923年-1957年]

  • 徐本胜 (1923—1957) 胶南高峪村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当地做党的联络工作。 1947年5月任胶南环海区武装干事。同年,在鲁南战役支前中立特等功。1948年4月参加南下中原支队。1949年7月,随军南下,历任湖北省黄冈县第二区委组织委员、 陶店区区委副书记、高坪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