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韵谱(1882~1957)原名金玉,艺名还阳草。高阳邢果庄村人。7岁入易县姚老清的祥庆和科班,学花旦戏,出科后搭“乡班”演出于保定一带农村,成为班中主角。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以主角身份去天津、沈阳、北京等大剧场演出。在北京入田际云的玉成班。宣统元年(1909)去南方搭班,先后在上海、...[详细]
项藻馨,字兰生(1873-1957),1905年至1906年7月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浙江杭州人。早年肄业于上海格致书院。曾任杭州求是书院教员、安定中学监督、浙江高等学堂副理等。项藻馨担任大清银行秘书长期间,大清银行为官商合办的股份制银行,股本总额1000万两白银,官商各占半数。 1901年与...[详细]
王允伯(1888—1957),又名怀斌,和家庄乡良石村人,北京大学政经系毕业。民国7年(1918)任合阳县长,兼靖国军第五路参谋。后筹建合阳中学,任校长。民国10年(1921)、16年(1927),两次任澄城县长。民国20年(1931)后,历任河南林县县长、安徽民政厅视察及蒙城县长等职。抗日战争...[详细]
王老本(1890—1957)毛道峒空茅村(今海南省通什市毛道乡空茅村)人。黎族。亩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其祖父王老电因收租打人与雅袁峒人发生纠纷,继而与毛枝大峒人结下仇怨,发生殴斗,其父王奶抛继续扩大矛盾,与毛枝大峒人发生大规模的械斗,此事历经几代人,延续了几十年。民国15年(1926...[详细]
王俊升(1914~1957)又名王波鸣。定县(今定州)北祝村人。高小毕业后,考入邢台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35年入北京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参加了“一二·九”-。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的骨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下武汉、长沙、昆明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详细]
王均灿(1934~1957),路井镇西王村人,共青团员,1952年参加革命,后任咸阳市茯茶加工厂工会主席。1957年7月中旬,咸阳地区连降暴雨,沣河决堤,市属沣东、沣西和钓台乡71个村的3万多农民被洪水包围。均灿响应市党委“紧急抢险救灾”的号召,以病患之躯带领工人在郭村抢救灾民后,二次下水救人不...[详细]
彭谦谷(1882-1957),名名时,涟源县西阳乡犁头村人(今娄底市大埠桥街道)。 彭谦谷自幼体质羸弱,九岁才能步行,但智力过人,在襁褓中试教以诗文,朗朗上口,年15,即通经史,工诗文,擅长书法,20岁考取秀才。 1905年,获官费留学日本,入京都帝国大学攻法政系。与胡汉民、程潜等同学,...[详细]
罗鸿年(1882-1957)字雁峰,镇江人。清末秀才,曾留学英国,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回国以后,历任中国银行总司库、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教育部次长。后任上海天章纸厂总经理,又任英国德纳罗印钞公司华人经理。精通英文,有译著。抗日战争期间,避乱于香港,解放后定居上海,经常参加上海徐汇区政协活动。生...[详细]
刘鹍书(1880~1957)字翼儒。徐水城内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直隶师范学堂史地科学习,毕业后在保定崇实中学、正定师范学校任教。清宣统二年(1910)进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文科深造,毕业后相继在京师第四中学、京师师范学校、京师女子师范学校、京师高等师范附属中学执教...[详细]
刘铨法(1889—1957),号衡三,教育家、建筑工程师。山东文登人。 刘铨法1921年上海同济医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任山东中兴煤矿公司工程师。1923年任青岛礼贤中学校长,长达30余年,后因病离职。1957年病逝。1929年,登记为工程师,创立建筑事务所和礼贤中学土木工程中专班。在青岛...[详细]
梁可发(1913~1957),峨蔓镇梁屋村人,曾于广州读书,继而东渡日本,于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入陆军大学研究班深造,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官,后任陆军工兵第十三、第十五等团少将团长。抗战时率部参加远征军,转战缅甸、云南等地。1950年撤退台湾。1957年病卒于台北,享年45岁。 来源:中...[详细]
孔祥明(1930~1957.7)小宋乡孔庄村人,生于一个清贫勤劳的农民家庭。幼年跟着叔父孔繁任上私塾。后,初中肄业。由于受前辈孔令士的影响,1949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工作积极负责,正直坚强,谦虚谨慎,能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历任中共南彰区委委员、考城县委组织部干事、张君墓区...[详细]
胡廷桢(1888—1957)胡廷桢,号懋恒,生于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暇屯阝村。胡廷桢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从小依靠叔父母抚养,在舅父的资助下,进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在临江中学任教,民国7年(1918),赴日本长畸医科大学学习,在日本期间,曾与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等革命先驱有所接触...[详细]
郝仲青(1879~1957)名濯,字仲清、仲青。原籍河北霸州,其先辈迁天津郝家堡。21岁中秀才,曾在私塾任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毕业于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后在保定崇实中学任教员,经陈兆雯(幼云)介绍,加入同盟会,创办育德中学,以培养革命青年并作同盟会秘密-之所。宣统元年(1909)任育德...[详细]
官文森(1885—1957),又名清贵。惠阳县人。出生于马来亚雪兰莪州一个橡胶园主家庭。曾任雪兰莪州政府矿务巡员12年,后独资开设福利、利成、隆新三锡矿公司,购置81公顷橡胶园。他热心华侨公益事业,捐建加影华侨中学教室一座。历任马来西亚惠州会馆联合会总务,南洋惠州同侨救乡会副主席,雪兰莪惠州会馆...[详细]
耿伯钊(1883—1957) 字觐文,安陆人,1898年中秀才;后考入武昌经心书院;1903年乡试中副榜,任德安府各属同乡会文书,并参与主持武昌花园山所设秘密机关,是年应邀参加筹组华兴会。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骑兵科;次年加入同盟会,组建“丈夫团”,任主席;1908年任南京讲武学堂堂...[详细]
丁文渊(1897年-1957年12月29日),字月波,江苏泰兴黄桥人,地质学家丁文江之弟。1920年,丁文渊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后留学德国,获法兰克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参事。1938年,随陈介大使出使德国,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副院长。回国后的...[详细]
陈水龙(1935-1957),福建省长乐县人。生于1935年7月,1953年6月参加工作,时任长乐县公安局潭头派出所民警。1957年10月3日国民党军派遣武装特务登陆长乐潭头骚扰破坏。陈水龙在围歼武装特务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详细]
她是葛健豪的大女儿,是母亲子女中最平实的一个,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但去世后周恩来总理亲临悼念。 她这一生里,母亲是她生活的全部,也是她的楷模,她把女儿送到革命队伍后,协助母亲办女校,照顾弟妹的孩子。 她明达事理,善解人意,默默奉献,表面看她很平实,但内心是炽热的,是重情的。 “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