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国钧(1901—1956),又叫公溶,茶山瑶,金秀镇金秀村人,解放前系石牌头人。 陶国钧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就仗势欺压瑶民子女。 1940年,国民党统治势力伸入金秀瑶山,陶国钧极力赞同国民党政府“开化”瑶山的政策,得到金秀设治局的信任,并加入了国民党,1941年被任命为永宁乡(今金秀镇)...[详细]
苏民(1896—1956) 字格非。夏郢风凰村旧圩人。民国8年(1919)考进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民国12年秋毕业后,任苍梧县立中学校长。民国15年升任广西省民政厅厅长。民国16年11月至17年2月兼任教育厅厅长。 在任期间支持马君武在梧州办广西第一所高等学府--广西大学,任建校筹备委员会委...[详细]
邱一涵(1907~1956),原名信贞,女,平江县思村乡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红三军团青年干事、中共万载县委书记、湘鄂赣省委妇女部长、红军大学共青团总支书记兼指导员、红三军团卫生部党总支书记。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大二校政委、陇东特委妇女部长。1938年随丈夫袁国平...[详细]
马中骥(1906~1956)原名马启超,壮族,加方乡岑让村人。1925年考入广西省第三师范学校,不久又考取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第一分校第一期步科。1926年在军校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冬军校毕业,到百色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直属第一团二营五连任上士见习官。 见习期满后任二营少尉副官。192...[详细]
马福寿 (1866~1956)字静庵,临夏人,回族,马福祥之三兄.宁夏马家军自马福寿兄马福禄起,镇压起义军,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战死正阳门外。自1895年--1949年,在宁夏拥兵长达54年,历、清末、北洋、国民政府直到新中国成立,马家都在宁夏 乃至西北发挥着重要作用。马福寿本人早年任昭武巡防军统...[详细]
卢学溥(1877—1956),字鉴泉,又字涧泉,桐乡乌镇人。祖籍东阳县,清康熙年间迁青镇(今乌镇)经商,家道殷富,为当地望族。幼承家学,勤学敏思。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落第。时祖父景昌为顺应潮流,改立志书院为国民初等男学堂,并以堂长职务交学溥。学溥年轻气盛,锐意改革,聘名...[详细]
陆东海(1890~1956) 原名陆成林,壮族,州圩乡上荣村人。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曾给人放牛多年。其兄陆福安(原名陆成权),在旧桂系陆福祥部任连长。陆东海随兄当兵,后入桂林讲武堂,毕业后,到新桂系黄绍城、黄旭初部任排长、连长、营长。粤桂战争结束后,转入政界。1929年任那马县县长,1931年...[详细]
刘秉鳞 (1891~1956) 刘秉鳞,又名炳麟,别号南陔,笔名刘陔,长沙人,光绪十七年(1891)生。宣统元年(1909)^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后转大学预科,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湖南高等商业学校任教。次年,他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馆员,加入傅斯年、罗家伦等人组织的新潮社。...[详细]
廖炳坤(1886~1956年) ,曾用名廖振荣, 张家镇榕津村(原榕津乡) 人,占有耕地约2000 亩,年收租谷2560担。为平乐县最大的地主。 廖炳坤于民国13年(1924年)曾充任广西省全 县县长。罢职后回乡靠收取田地租、放债过剥 削生活。1949年临解放时,携带全家逃亡香港。...[详细]
蒋伯潜(1892—1956),名起龙,又名尹耕,以字行,富阳新关乡(今大源镇)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府中学堂。毕业后,先后在阆苑小学、美新小学任教。1920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在钱玄同、胡适、鲁迅诸名师熏陶下,学业日进。“五四”-中,积极参加-、-,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详细]
黄玉骏,号祖轩。乐业县甘田镇四合村四合街上人。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学文化程度。 黄幼年时在乡间读私塾,学习勤奋,以优良成绩考入广西省立百色第五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广西省立南宁中学高中部。毕业后,又考入广西大学农学系,成绩优秀,曾获学士学位。后又就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广西分校等,曾任...[详细]
黄元和 (1890~1956) 黄元和,长沙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幼入湘剧三元科班学小生,班师姜星福见其资质聪慧,令其习武丑。出科后,艺趣广泛,对湘剧生、旦、净、丑各行艺术均喜钻研,且能串演。对常演剧目的“总纲”,均能背诵,尤以武功见长。民国初年,他吸收许多京剧武打艺术,丰富了...[详细]
方授楚(1898~1956),原名典固,又名垂象,字则之,号天游,平江县长寿镇人。1917年秋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毕业后任教于广西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他以所著《墨学源流》名世,其治学必取真求信。为撰写《墨学源流》使用参考书达63种之多。书成后,李达、郭沫若等推崇备至。1989...[详细]
翟燕身(1891~1956年),河南省洛阳市人。豫剧演员,工花旦。10岁坐科洛河南滩高崖科班,攻旦行。出科后搭班演花旦、青衣、老旦,后主攻花旦。民国初年,翟燕身曾在洛阳国民剧院演出《凤仪亭》,被观众誉为“活貂蝉”。20年代同周海水、张小乾等豫西名家到开封演出,后活动于洛阳、密县、孟津、沁阳、温县...[详细]
曹炳章(1878—1956),字赤电,又名彬章、琳笙,鄞县人。14岁随父迁居绍兴,进中药铺学业,从名医方晓安7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业行医。 光绪三十四年,与何廉臣等创组绍兴医学会,《绍兴医药学报》。1913年,与何廉臣一道创设和济药局,主持日常事务,刊行《医药学卫生报》,并以身...[详细]
钟鲁斋(1899~1956) 钟鲁斋,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幼年在村中读私塾时,就能熟背《四书》、《五经》,为乡亲所赏识,资助他外出求学。民国12年(1923)7月上海沪江大学毕业,返回其母校梅县广益中学任教。这时,他积极协助创办嘉应大学,并任该校讲师。民国15年8月,复入沪江大学研究院攻...[详细]
赵惜梦 (1899-1956),原名云鹤,因以笔名“隋梦"闻名于世,故改名赵惜梦。辽宁省瓦房店人。自幼聪慧,在家乡读完小学后,独自到奉天一中求学。1921年暑期中学毕业后,考入奉天文学专门学校。1922年底,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到1923年底,在《盛京时报》上发表新诗、小说等...[详细]
张世珍,别名张卓吾,生于1905年8月1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初一)。山西闻喜人,原名张卓吾,以字行。北方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获颁二级解放勋章。 1932年3月出任第73师(兼师长傅作义)第210旅(旅长叶启杰)第420团(团长薄鑫)第1营第4连上尉连长。 1933年6月调任第...[详细]
杨树金(1917~1956)原名丑娃子,宜川县新市河乡赵村人。民国六年(1917)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他15岁时便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给地主、富农扛长工。三十一年(1942)因交不起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被保长的狗腿子打得皮开肉绽。 1948年3月,宜川解放后,他在土改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