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治明(1889~1952) 人称黄大将儿,白河城关人。生于小商家庭,幼年丧父,由母抚养成人。童年时代黄便对戏剧产生兴趣,12岁只身去郧阳学戏,虽经其母多次劝阻,责罚“不准学戏”而黄矢志不移。 黄治明记忆力甚佳,仅读过两年私塾,对艺师所教唱腔、台词一学即会,尤工“老生”。他所饰戏剧中的孔...[详细]
黄翼深 (1897~1952) 黄翼深,字鹏霄,又名黄金养,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民国4年(1915)小学毕业后,考入连城县立中学读书。在中学期间,阅历渐深,对国家的贫穷落后深为忧虑,加上当时社会盛行“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言论影响,认为科学技术...[详细]
黄统(1888~1952) 字天行,号少亮,白河县卡子乡东坝大屋沟人,幼就读私塾,少年时在卡子义学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去河南开封伯父家附籍读书,宣统元年(1909)在保定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并与钱鼎、张钫、孙岳、何叙甫、黄实等人创立“陆军同胞社”。民国元年(1912)任陕西...[详细]
何振岱 (1867~1952年) 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侯官县人,故居在仙塔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三次考进士均落第。科举废止后,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与陈衍同回福州。民国4年(1915年),受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聘请重修《西湖志》,任...[详细]
何隽(1885~1952年),原名景常,字凤丹,斜滩镇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民国2年(1913)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民国5年毕业于司法讲习所。民国9年署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民国14年署北京高等审判厅推事,民国10年、民国18年分别在北京、天津获律师证书。民国19年在天津加入律师公会。 ...[详细]
龚安庭(1879~1952) 本县城关人,原品龚柱臣,票友出身,后以演戏为生。青年时,与贾安堂、唐安泰、周安庆、曹洪山等人,投已故著名汉调二簧艺人赵保官灵位拜师从艺。擅演生末角, 领长子龚敬荣、次子龚敬华流浪江湖10余年。民国二十八年(1939),唐安泰戏班在红椿坝被劣绅王言卿抢人劫箱,龚安庭即...[详细]
高增级(1902—1952),字升堂,定边县石洞沟乡石洞沟村人,祖上任前清武官,父为光绪秀才。增级先后就读于本村私塾、安边高小学堂、山西运城省立中学、夏县景梅九办的平民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陆军干部学校。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处长、参谋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及地方保安司令和行政专员等职...[详细]
范友堂(1898~1952) 又名范纪勋。石泉县城西沙河人。父亲范大正(字直卿),清秀才。兄弟5人,范友堂排行第三。 民国四年(1915),范友堂就读于石泉县高等小学校。九年(1920)夏,考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上学。十一年(1922),又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备科学习,两年后,升入本科经济系...[详细]
陈元慎(1881~1952),字云程,号祗堂,江苏省临川县罗针乡栎坪村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补行庚子恩科、辛丑正科举人,后入北京民政部立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任呼兰巡警总局警政课员兼第二分局局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奏署巴彦州知州。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调省民政司警务、民治...[详细]
陈英(1900~1952年),又名张彬应,长汀县南山塘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后迁居顺昌县洋口镇。民国27年(1938)8月,陈英在福建省保安补充第五团受军事训练后,由福建省保安处派到周墩特种区任保安分队长。国民政府地方武装改制时,任周墩特种区抗敌自卫队、常备队中队长、周宁县民众自卫队...[详细]
陈文孙(1887~1952年),字子彬,燕江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7年)。光绪三十二年参加县试,得第一名。废除科举制度后他即赴福建全闽师范学堂求学,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获毕业考试第一名,被推荐出国留学。但因早年丧父,母亲年迈,家境困难,地方政府又无助学金,终于未能成行。回永安...[详细]
陈步云(1880~1952) 字槐堂,笔名书五,老君河东陈村人。16岁中秀才,科试增生,废科举后报考陕西高等学堂,高才捷足,名列榜魁。是时,秘密加入同盟会从事救国活动。省拟免试公费送其赴日留学,将届行期,适父逝世,守丧辍学。 辛亥革命后,应邀为陕西都督府幕僚,后还乡历任商州中学堂教习,商...[详细]
查少白(1889~1952) 名玉枝,字文芳,笔名抱瓮乡人、中和道人。出生于汉阴县铁佛寺,毕业于保定讲武堂,曾任陕西督军府参谋和陕西镇守使张仲仁部少校骑兵营长。民国13年(1924)后,军阀混战,他毅然脱离军界加入同善社、青帮,在上海、浙江、四川、武汉等地传经布道。业余,从事金石书画及戏剧。抗日...[详细]
曹浩森(1884年—1952年2月5日),名明魏,字浩森,号浩笙,别名继善,以字行。1884年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周溪乡牌楼村。陆军上将。长期任高级军事幕僚,颇有儒将风度。他同李烈钧(武宁人),刘峙(吉安人)、熊式辉(安义人)、方天(赣县人)并列为江西籍中以军职而擢任文职的五员“封疆大吏”。 ...[详细]
白青云(1902~1952),字鹏程,商南县梁家湾人,身材矮小,绰号“白矮子”。 自从14岁起,入军旅当号兵,时值军阀割据,商南县地方势力也随之崛起,互相杀伐,尔虞我诈,大起大落。白青云则利用各股力量间的矛盾,揣度胜败,估量强弱,谋后而动。先后由队长、中队长而团长,几年后,在白玉、竹林关一带...[详细]
乜子彬(1902—1952),字森昌,河北省景州(今景县)乜村人。和抗日名将池峰城是同乡。国民革命军第31师91旅旅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02年出生于河北景州乜村的一个贫寒的秀才之家,由于家境贫寒,十岁时即当佃户,因势单力薄,常常被地主欺辱。十二岁时不忍地主歧视,投到冯玉祥西北军麾下当兵...[详细]
赵清和(1896~1952),河南省滑县酒葫芦村人。赵出身贫苦,9岁丧母,与胞弟赵清云靠唱"莲花落"随父乞讨度日。至登封随人学戏,时逢光绪皇帝"殡天",国丧禁唱。遂又乞讨驻马店,于北界牌街拜师学戏。出师后,搭班于鄢陵、尉氏、滑县、浚县、汤阴等地演唱。 1927年,赵清和来到开封,先后演于怀庆...[详细]
赵承钦(1880一1952)字惺吾,黄庄乡林村人。父一生经商,家景小康。赵承钦自幼好学,成绩优异,十几岁考取秀才。1906年考取官费留学生,留学日本,专攻经济学,也曾涉猎科学社会主义书籍。民国初年回国,先后任覃怀中学(在今沁阳)监督、北京《黄钟日报》。袁世凯为拉拢知识分子,曾授赵“嘉禾章”。后历...[详细]
张锡铭(1878-1952),又名张北成,字载若,南曹村人。幼读医,志在四方。因清末旧试废止而从医。熟读医书,苦攻医学"四大经典",熟诵《伤寒论》、《医宗金鉴》等古典医书。一生擅长于"伤寒"、"霍乱"、"麻疹"等疾病诊治。1905年行医于尉氏、鄢陵之间,绰号"张神仙"。 1939年,国民党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