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佑民,1918年4月12日生于河南省桐柏县南湖山下的毛集街。 1936年,许佑民以优异成绩,考入桐柏县中学。这期间,共产党的组织在桐柏发展迅速,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不断壮大。受其影响,许佑民在学校经常和同学们聚会,讨论政事,宣传进步思想,甚至秘密筹划-。后因走漏风声,许佑民被学校当局开除。临离...[详细]
徐汉林,祖籍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荞麦塔拉乡张家店村,1925年生于林西县十间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八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成年累月给地主种地,累死累活,得不到温饱,经常挨打受骂。这一切,使徐汉林更加仇恨这个吃人的社会。 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派人来到阿鲁科尔沁旗。7月,八路军解放...[详细]
徐海龄,民国5年(1916年)生于热河省朝阳县海子沟一地主家庭,后随家迁居方正县珠河区福德村。小学文化。 伪大同元年(1932年)3月,东北抗日自卫军官长海旅来到方正。徐海龄参加了该部。后来转战吉林、多伦、张家口等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徐海龄却借机渔肉百姓,先后抢夺群众马2匹、快 1支、...[详细]
席石生(1896~1950)又名席玉璋,字石生,亦作实生,笔名老石。陕西高陵人。1913年继父筹措300两银子让其自费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留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曾一度回国在青岛市政府当秘书,还回陕参加过陕西靖国军的反段(祺瑞)倒陈(树藩)活动。1920年席曾撰写过宣传、介绍并热情歌颂马克...[详细]
夏之时(1887—1950),字亮工,1904年东渡日本,考入东斌军事学堂,专攻军事 。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 。学成归国,回川参加新军,成为新军一名步兵排长,驻扎省城成都 。 1908年奉命回到四川,策动革命。 1911年11月,夏之时在成都市亲自领导...[详细]
萧国宝,原名徐永寿,1927年10月10日生于四川省南江县新民乡灌坝村一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徐学义,母亲雷金秀。萧国宝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姐姐。父母企盼他健康成长,给他取名永寿。 伴随岁月的流逝,徐永寿一天天长大。他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很招家人喜欢。但因家境贫寒,身体十分单薄,为此,父母总是想方...[详细]
王勇波,原名涌波,1916年6月2日出生在河南省南乐县千口乡前林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县中学读书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找到校长要求改名为勇波。校长问他为啥改?他红着脸说:“涌字去掉0水,加上力就是勇,俺要勇敢地斩浪劈波,抗击日寇,收复失地,保卫咱的祖国!”“好哇!有志气,有抱负,好一个勇敢地斩浪劈...[详细]
王官华(1917~1950.8.14) 月河乡人。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8月,部队奉命开赴青海大通县三岙牙壑剿匪。高寒地区气候恶劣,时逢大雪,王官华身着单衣站岗,全身冻僵仍坚守岗位,直至失去知觉,后经抢救无效牺牲。遗体安葬于青海大通县烈士陵园。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详细]
王长水(1864~1950年),祖籍同安县,生于马来亚古晋。其父王友海是沙捞越著名富商。 王长水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岁开始佐父营商。光绪十五年(1889年)继承父业。同年,被委任为沙捞越华人甲必丹。 王长水以甲必丹身份,促成和帮助黄乃裳草拟有关福州人到诗巫周围地区开发的31项垦约...[详细]
王炳元,乳名王小秉,1920年农历三月十九日生于安徽省石台县莘田乡三义村一个贫雇农家庭。 王炳元从小就在地主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2岁时,父亲王长先患病逝世,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苦。在无法度日之际,由他人介绍,王炳元的母亲给王炳元招了一个上门继父彭荣贵。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他...[详细]
隋金山,1924年7月生于吉林省蛟河县横道子漂河川(今蛟河市漂河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那性情耿直的父亲因对日本鬼子表现出反抗情绪,在新站被日本兵扔进狗圈,被日本狼狗活活咬死。不久,母亲也含恨死去。不满10岁的隋金山孤苦伶仃,靠给有钱人家放猪,打柴维持生计。国恨家仇,使他对日本侵略者...[详细]
苏彬(1923-1950年)出生在阿城县玉泉隋家沟一个贫农家里,从小受地主的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土改翻身后,不忘共产党的恩情,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947年4月,他刚结婚不久,就参加东北人民解放军,在独立营担任小队长,转战东北各地,曾参加过解放德惠、四平、天津等地多次大小战斗。东北解放后,随...[详细]
寿志高(1924—1950),又名寿高良,1924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青山乡廊坞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1944年7月,寿志高参加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1945年9月随主力北撤编入华东一纵三旅八团当战士,随队转战各地。 1948年,寿志高去山东老八团学习小包0爆破的技术回来,由步兵转任...[详细]
史沫特莱(1890~1950)女。全名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国人。1919年赴德国,在柏林以教授英语为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广泛参加社会政治活动。1927年在丹麦、捷克养病,完成自己的长篇自传《大地的女儿》。1928年经一位德国共产党人介绍,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在上海参加...[详细]
史沫特菜 (1890-1950),女。全名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幼年时家庭很困难,靠当矿工的父亲维持生活。1916年她来到纽约,投身于火热的政治斗争,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号角》撰搞。1929年初,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来到中国,进行长时问的采访,足迹...[详细]
施德广 (1893—1950),字崇儒,云南保山县人。后移住四川隆昌,曾就读于云南省会师范、广东韶州讲武堂、庐山军训团(第三期)、重庆中央训练团(第五期)等学校。先后任保山两等学校校长,劝学所所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师二十一团营附、营长,第十一旅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学生队教官,第三军少校参谋...[详细]
沈鸿柏(1873~1950年),曾用名林海秋,泉州清军驿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幼年随父亲沈廷献迁寓厦门禾山,约20岁时南渡马来亚马六甲。 沈鸿柏在柔佛东甲雇工垦荒,经数年艰辛,种植硕莪千亩,磨制成粉销售英国。1898年,与闽侨李俊源等筹资设立联合马六甲橡胶园;还合营志成发土产公司...[详细]
沈国金(1921年—1950年),芗城区天宝人,世代务农。童年家贫,父亲勉力送其就学于天宝小学。13岁初小毕业,因大哥在天宝圩内开设的杂货店缺少人手,他便停学帮助料理店务。民国33年(1944年)到南靖县盐站工作,不到一年辞去盐站事务,又来漳州“利行”汽车公司当卖票员,空余时间也学习汽车驾驶。他...[详细]
阮文森(1927~1950年),山东省高青县阮家村人,原在该县义和区任青年干事。1949年3月报名参加南下,编入南下干部大队第三大队二中队四班。南下途中,阮文森体质较弱,满身生疥疮,坚持行军,从未掉队。沿途还坚持站岗放哨,轮流值日,向群众做宣传工作。 阮文森于1950年2月分配到永安第四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