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才(1903~1948),镇安县西沟河庙湾人。家庭贫寒,读过半年私塾。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到西沟河,组织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他首先报名参加抗捐军。红军北上后,他东逃西奔。1946年几十名新四军在前临断壑,后有追兵之际,在山上砍柴的朱长才,立即叫来十几个穷兄弟,扛木椽,拿绳索,搭起浮桥...[详细]
周宝珊(1912~1948),乳名亚火,下车镇人。民国21年(1932)秋,毕业于和平县立中学。民国29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民国24年(1935)冬,被推选为筹办下车区育成高级小学主要理事,经3年建成学校。后于民国30年秋被推任校长,他先后聘任黄民、徐子清等近10名中共党员与进步知识青年...[详细]
钟美珍(1900~1948),翁源坝仔镇珍田人。钟从小酷爱民间艺术,曾拜粤剧艺人何庭兰为师。1940年钟从广州学艺回乡,便到新江镇黄垌冷水坑村,与当地民间艺人一起,创作了民间歌舞《舞磨石》。由于钟熟悉民间艺术,并经过专业培训,所以钟主持编演的《舞磨石》,人员配备恰当,动作优美风趣,唱腔对话幽默诙...[详细]
郑道之(1901-1948年),陆丰县东海镇人。青年时代就读于广东一中(现广州广雅中学)。毕业后赴日本庆应大学深造,攻读经济学。期间,作家郭沫若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旋任中共留东支部委员,介绍黄鼎臣(海丰人,建国后任中国致公党主席)加入中共组织。郑道之经常参加-演讲,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被日本警方...[详细]
张维湘(1926~1948),河源县蓝口榄子围人。1947年7月参加游击队,分配到邹建领导的江防大队“飞马队”。不久任筹粮组长。1948年11月,张维湘在鹤塘东江边伏击护航敌人战斗中牺牲(原载《河源县志》第1143页)。蓝口镇 蓝口镇位于东源东部,东江中上游,是省定的中心镇之一,辖22个村委...[详细]
张青 (1924~1948年),女,台山县人。1947年春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到广宁县四雍(今坑口、赤坑镇地域)游击区,以禾仓小学教员身份,秘密开展群众工作。走家串户,发动妇女生产,支援前线;以夜校为阵地,教育、发动青年参军参战。 1948年9月,国民党 派扫荡四雍游击根据地。随游击队撤退...[详细]
张启坤(1914~1948),河源县三河白水村人。1939年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到河西一带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张启坤参加革命工作,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协助党组织发展30多名党员,其妻、兄、嫂、妹妹都在1941年前参加中共组织。1947年11月,张启坤被捕。1948年4月在忠信被杀害(...[详细]
张良辰(1931~1948年),乳名兴灵,本县河婆镇横江新村人,少时曾在河婆圩一间商店当勤杂。1948年2月,张良辰在龙潭参加抗征队。5月12日,揭阳县警丘绪邦部在河婆东心埔、三家一带与抗征队激战,张良辰手持“花机”投入战斗。傍晚,抗征队乘胜追击,他冲在前头,直插河婆圩内。因与部队失去联系,张良...[详细]
张介萍(1920~1948年),乳名划一,本县河婆镇北坑村人。因其父在河婆镇开杂货店、米店,迁居河婆镇。 张介萍小学毕业后读了半年专修科,便到河婆大华小学任教。他喜爱文娱活动,尤其酷爱木刻。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介萍和河婆的进步教师一道,参加了“青抗会”、“教抗会”,利用...[详细]
张辉如(1917~1948),家名张日新,东水镇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少年丧父,家庭全靠母亲支撑。辉如13岁在村里一间私塾读书,勤奋刻苦,不断长进,但家境困难,只得中途辍学,外出做工。 民国36年(1947)参加中共九连山工委领导下的“雄狮队”,后被编入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三团珠江队。民国...[详细]
张谷英(1913~1948),女,河源县黄村转角山村人。1945年冬参加革命,任联络员。张谷英以行医为掩护,了解敌情,传递情报。1947年,为充实游击部队的装备,她带头捐出4支驳壳枪、4支七九步枪、200发子弹送给部队。1948年8月,上级派张谷英到蓝口执行任务,遭敌逮捕,后被押送到柳城杀害(原...[详细]
张国光(1925—1948年),俗名大炮,本县河婆镇下滩村人。少时在河婆镇大光小学读书,考上河婆中学就读一年半后,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停学。 1948年5月,张国光瞒着家人,到龙潭汤坝村投奔抗征队。抗征队领导考虑到张国光有文化、有能力,派他打入当地联防队做情报工作。他用放哨和替人跑腿的机会,和原...[详细]
曾荣资(1924~1948),连平县大湖湖西人。民国28年(1939)秋,他进入湖东小学读书。时湖东小学民主革命和抗日救亡宣传的气氛甚为浓厚,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读书会”,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苏联十月革命》、《中共抗日十大主张》等文献、书刊,思想日趋进步,在抗日宣传活动中表现突出。民国30年...[详细]
曾庆梧(1916~1948),河源县黄田满坑人。1947年7月,在黄村参加游击队,回乡秘密串联发动,动员本村20多个进步青年参加游击队,曾庆梧提任小队长。1948年农历十一月,曾庆梧被敌人所捕,十二月在东江河滩被杀害(原载《河源县志》第1144页)。黄田镇 一、地理位置 位于东源县东北...[详细]
曾了若(1900~1948),高村镇白梅北冲村人,原名国光。他在云浮县立中学毕业后,到广州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深造,对历史颇有研究,曾以论文《两晋史乘》获硕士学位。民国21年(1932年)任香港《公论报》总,民国27年8月至1939年7月任省立第八中学(罗定中学前身)校长,民国30年至3...[详细]
叶少雄( 1923~1948),连平县溪山下塘水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因吸鸦片烟,卖光了家产,并把年仅3岁的叶卖给百叟村欧阳光普为孙,叶也由此被改姓更名为欧阳继洪。民国28年(1939)冬,他高小毕业。次年3月,因不满宗族房姓的歧视和压迫,毅然离开欧阳光普,返回下塘水老家。叶回家后,先是在...[详细]
叶连鸣(1923~1948),连平县田源河背屋人,出生于农民家庭。9岁始在本村念私塾,15岁到隆街读高级小学,开始接受新文化教育,并接触了一些进步书籍,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民国29年(1940)秋,叶考入连平中学。在连平中学读书期间,他接近进步师生,思想倾向革命,并主动靠拢地下党组织,秘密参加革...[详细]
颜石(1922-1948年),原名毓义,陆丰县碣石镇人。民国29年(1940年)在龙山中学读书期间,参加党的 组织读书会。民国31年在碣石中共组织控制的镇第八保小学任教,民国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3年,根据党的指示,与麦友俭等秘密组织青年抗日救国会,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4年初,...[详细]
杨植(1915~1948)又名文昆,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 杨植少年时代就奋发上进,1934年以优良成绩毕业于宜君县立高小。1936年春赴陕甘宁边区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先在中共关中地委宣传部工作,后任关中地委组织部人事科长、赤水县委宣传部长、淳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