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揭阳市> 揭西人物

张介萍

[公元1920年-1948年]

张介萍为[公元1920年-1948年]

  张介萍(1920~1948年),乳名划一,本县河婆镇北坑村人。因其父在河婆镇开杂货店、米店,迁居河婆镇。
  张介萍小学毕业后读了半年专修科,便到河婆大华小学任教。他喜爱文娱活动,尤其酷爱木刻。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介萍和河婆的进步教师一道,参加了“青抗会”、“教抗会”,利用其“四科教员”特长,参与创建《零星白话剧社》和《黎明剧社》,到群众中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他还组织文艺宣传队,翻山越岭,走遍山寨,开展抗日宣传。
  1940年,爱国民主人士张仿舟校长聘请他到石肚振文小学教书,他常与青年学生一道上街演剧,动员群众募捐,支援抗日前线。
  1942年“南委事件”后,张介萍得知地下党员曾佩恭、曾木泉、陈虹等在龙文小学教书,便到该校任教,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张介萍在东江地下党组织培养教育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金山支部”,任支部书记。从此,他更加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经常深夜穿山越岭,递送情报,往返于五云、河婆之间。
  1947年,东-统在河婆的党员划归韩江领导,张介萍负责原东江党员及河婆中学地下党员的组织联络工作,并积极在当地发展党员,壮大了党的组织。1948年,成立河婆新区委,他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1948年夏,张介萍参加潮汕人民抗征队。为了扩大革命活动范围,抗征队决定到上砂开辟游击新区。党组织指派张介萍、刘当负责组织上砂武工队(11人)。8月27日,张介萍等从良田出发,翌日到达上砂径背村祠堂。不料当天傍晚,武工队驻地被敌人包围。武工队寡不敌众,无法突围,均遭逮捕。29日上午,残暴的敌人用铁丝穿过张介萍等人的双掌,押到上砂圩游街。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一路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揭露敌人的罪行;一路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国民党 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当天下午,张介萍等武工队员被押上牛牯溜顶,被推下悬崖深渊,壮烈牺牲。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七·二四”上砂事件。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河婆象山建起了烈士纪念亭,亭前建一座大型的烈士纪念墓,墓碑正中镌刻着“一九四八·七·二四上砂殉难烈士墓”,两旁是张介萍等十位烈士的芳名。
  


  北坑村   河婆街道北坑村地处河婆街道北部山区,距离县城4.5公里。北坑下辖有坑尾、上楼、新兴楼、老寨、居子安、永岭、对门岭、禾坪岗8个自然村。全村现有848户3188人,有耕地1836亩。村民主要靠耕种、外出打工与经商为主。北坑有党支部书记1名,村委会共有4名村干部,现有党员50名。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年,人平均收入为4757元年。…… 详细++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