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仙(1876~1948),字捷三,号籮湖医叟,今岳阳县鹿角镇人。17岁补博士弟子员,后从祖父学医。 民国1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上校军医处长,时八军军长吴棣庭患肺结核20余载未能痊,经他切脉施药,短期病愈。吴棣庭念其治病之功,荐其为县长,他力辞不就。27年,日军南侵,吴汉仙自省城返里,...[详细]
王治华(1919~1948)原名王恒茂,河北省涞水县白涧区龙门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龙门村民兵中队长、青救会主任、村长、房涞涿县民兵大队指导员、区武装部部长等职。 1938年龙门村恶霸王彦、王祥义父子仗势侵吞村民财产,他带头争讼,使王家败诉被罚。1940年,...[详细]
王有高(1926-1948) 山西阳城县人,1926年生,1942年入伍,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野四纵三七团二连副连长。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他指挥二连初战敌第五军工兵营,俘敌一个排。在李庄战斗中,他率全连神速抢占山头,英勇击退敌一个团向我旅指挥部的突袭,保卫了领导机关的安全。在围歼黄...[详细]
王艳芬(1922—1948),女,又名翠兰,艺名夜明珠,孝义王家庄村人。 八九岁在村里玩耍时被人贩子拐卖,后被戏剧演员“老三儿生”孟珍卿收在门下学戏,专攻小旦。1938年,孟珍卿病逝,王艳芬出走搭班。她在汾阳县集星楼首场演出即名声大振,加之她有一双美丽传神的眼睛,被誉为“夜明珠”,成为当时戏...[详细]
王秀清,1921年生于河北省献县河城街寨子村,因家中贫寒,9岁便给地主放牛。16岁时被国民党强行抓去当了壮丁,受尽欺凌。1938年11月,他在冀中参加了八路军,曾任陕北教一旅二团二营五连副连长、连长。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模范。1942年,他随八路军南进支队开赴山东梁山一带,深入敌后打击...[详细]
王山(1898~1948),原名王云奇,号雨山,圈头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保定同仁中学教师、庶务主任、固安县教育局长、督学、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新城县辛立庄完小高级教员,华北民众自卫军军政学校校长、第三师政治部主任、新城县抗日政府县长、冀中区第十专署财政科科长、二联县县长、二联县“-...[详细]
王梦海(1926-1948) 河北省元氏县人,1926年生,抗日战争期间,被誉为抗日杀敌英雄,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党支部书记。1947年入伍,牺牲时为中野二纵十团八-士。肥河阻击战中,他连续杀死几个敌人,转身见一敌人正夺副排长的枪,他跃到敌人身后用手榴弹将其砸死,又一敌人端着机枪...[详细]
王利元(1917—1948) ,字捷之。壮族。双桥乡杨李村人。1937年5月,在省立九中读书时参加抗日同盟会。同年秋,初中毕业,到广西中学生集训总队受训,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冬,经中共广西地下党组织批准,参加广西学生军,任第三团第六中队中士班长,先后在南宁、 宾阳、武鸣、果德等地进行抗日救...[详细]
陶生熙(1872—1948),字伯明,祖居宁潭乡杨青村,定居城厢乡江南村。清末秀才。后毕业于广西官立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曾在广博学堂、开国小学、县立高小(博中前身)任教。 1921年任博白劝学所所长,锐意推行新教育。创办了一批小学和高小。他采用大力发展高小的办法来推动小学发展、进而在发展高小的...[详细]
汤增壁(1881—1948),字公介,号朗卿,湘东区东桥镇人。1902年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即今南京大学,次年以官费保送日本早稻田大学。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汤增壁旋即入会,为该会骨干成员。次年,汤增壁参与同盟会创办的刊物《民报》工作,阐明孙中山的“-”,宣传革命理论...[详细]
唐景森(1868~1948)长沙县人。工诗文、朽法。辛亥革命后,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长沙师范、稻田女师、修业学校任教。书法初学颜体,后习何(绍基)体,都极神似。为湘东七子诗社、蝶社成员,与胞弟景焱台著《同怀诗集》、《同怀词集》。H寇投降后,他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挽词中有句:“名本虚耳,惟报...[详细]
唐成山,辽宁鞍山人,1888年出生。1948年2月解放鞍山战斗中,唐成山作为支前的担架队员随军支前。在攻打东鞍山铁矿敌军据点时,因山高坡陡,易守难攻,部队伤亡较大,部队-决定给据点里的守敌送一封劝降信。唐成山和另一支前民工徐绍文闻讯后,主动要求完成这一任务。部队-考虑到他们的安全,没有同意。唐成...[详细]
宋纪志 (1929-1948) 山东省齐河县宋庄人,1929年2月生。童年随母讨饭,当过木工学徒。1943年10月入伍,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牺牲时是中野十一纵九十一团二营通讯班长,时年19岁。 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杨四麻子村战斗中,宋纪志跟营长随突击连向突破口跃进,右侧国民...[详细]
松津旺楚克(1886~1948)蒙古族,东浩齐特旗第十二代额尔德尼郡王都昂多克僧格之三子,第十三代额尔德尼郡王色勒农托吉勒之弟。 松津旺楚克少年当喇嘛,在东浩齐特旗喇嘛海庙学藏文经书,获“格布希”学位,任该庙翁布之职,精通蒙藏文兼通满汉文,具有较深的医药知识。 第十三代额尔德尼色勒农托吉...[详细]
沈耀华(1918—1948),原名沈浩,沈振黄四弟。1938年春从桂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翌年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参谋训练队。后随-战苏、皖、豫、赣各战区,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48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参谋科长,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胶东军区医院,年仅30岁。...[详细]
鄢日芫 (1911-1948) 兴国高兴镇人,1928年参加革命,组织秘密农会,1929年任新圩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任元潭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在崇贤区政府任职,1932年调江西省委宣传部工作。 1934年冬主力红军长征后,鄢日元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年底被俘,在南昌、九江监狱3年...[详细]
秦振(1920~1948.6)潭下大义人。1941年考入桂林师范。1944年10月参加灵川政工队,勇敢沉着,身材魁梧,曾参加岭尾渡伏击日军,任机 手,在战斗中起到骨干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教师。1947年参加桂北武装起义。曾参加游击队主力北上全、灌,后受阻折回灵川,被分配到潭下、堡里一带活动。...[详细]
秦万家(1923~1948.6)。灵川镇狮子埠人。在三岔尾读高小时,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因身材矮小,经常是站在八仙桌上演讲。秦曾毕业于桂林师范,后任灵川县南藩表证中心校教师。1944年秋,参加中共灵川特支组织的“桂师暑期宣传队”,后编入“灵川政工队”,任游击组第二组组长。曾参加过平乐山、岭尾渡、磨...[详细]
潘香凤(1925—1948),女,青田万山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加入儿童团。1942年后,为党的秘密交通员。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装扮成村姑、学生、商人,通过敌人-线,来往于青田、温州之间,传送重要信件,刺探敌情。1948年1月上旬,因歹徒告密,在万山村被捕。1月11日,被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