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振林(1872~1947)字晓山。蠡县南沙口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考中举人,后入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辎重科,毕业后,入新建陆军,曾任北洋陆军排长、连长、副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17年任北洋政府陆军部三等少校副官、二等中校副官,陆军部军械司司长参事,1919年12月任陆军部参事。...[详细]
邱峦山(1920~1947)革命烈士,后屯乡杏果庄人,1945年参加革命,在胶高县武工队任班长。在芝兰庄战斗中,他带领4名战士冲向敌地堡,消灭了敌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8支。1946年,带领一个班改装农民进城,毙敌9人,活捉4人,缴枪11支。同年8月,带领一个班在庸生庙伏击敌人,毙敌10余人,缴...[详细]
欧成龙(1927-1947),化名陈龙,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坝下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少时就读于榜头竹庄小学。1941年考入省立莆田初级中学,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秋在莆田涵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春受闽中党组织派遣回仙游开展地下工作,先后在榜头的竹庄、坝下等地建立秘密联络站。194...[详细]
马瑞昌(1921-1947) 二纵六旅18团2营教导员。河南省景县路古庄人。1938年参加我军五。1940年入党。历任宣传员、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等职。他工作兢兢业业,爱护同志,关心群众,作战勇敢,被授予“人民功臣”称号。1947年7月20日夜,在攻击羊山的战斗中牺牲。 来源:中华...[详细]
査茂德(1919~1947),民国8年(1919年)出生在石家河乡瓦背冲。父亲查知凯是共产党员。18年冬,石家河暴-动成功,茂德参加了童子团,12岁参加红军,随-战鄂豫皖苏区。历任皖西北道区保卫局通讯员,红四方面军三十八师班、排长、副连长、团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一科参谋等职。参加长征到达陕北...[详细]
马良(1875~1947)字子贞。回族。保定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步兵科一期,后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北洋常备军辎重营管带、步兵第二十一标标统、第六镇炮兵标标统,宣统三年(1911)调北洋第五镇第九协协统。1912年后,任第五师第九旅旅长,山东第四十七混成...[详细]
吕宝兰(1924~1947.4)。1940年,其兄吕宝秀参加了八路军。1941年冬,因生活所迫,吕宝兰随父亲逃荒到莒南县兴云区杨家三义口村。在那里,她受革命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斗恶霸地主的活动,并组织青年人成立识字班,利用空闲时间学知识、学文化,担任识字班班长。1944年,吕宝兰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罗天泽(1919—1947),湖北天门渔薪镇韩口村人。生于佃农家庭,9岁起帮地主当长工。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师班长、排长、连长、作战参谋等职。1946年,调任九团参谋长兼一营营长。参加晋北、集宁和大同等战役...[详细]
卢狗(1925-1947),福建省平和县板仔乡金京洋村人。1925年9月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3月参加革命,曾为闽南抗日游击队队员,参加了闽南、粤东边区的抗日反顽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规模“清剿”闽南游击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游击武装。卢狗随闽南党组织转入山区发动群众...[详细]
鲁夫(1918-1947),原名张连亭,1918年生于山东省夏津县张营村一个贫农家庭,自幼丧母,靠伯父扶养成人。高小毕业后,考入县简易师范读书。"七七"事变后,积极投入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多次参加-、-、卧轨、-等活动,遭国民党政府通缉。1938年到延安抗大学习。1940年到陕甘宁边区某区任民政助...[详细]
李秀其(1913-1947),福建省建瓯县川石乡后洋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为闽北苏区基层工作人员,参加了闽北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李秀其留在苏区开展抗日斗争活动。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残酷“清剿”闽北抗日武装、镇压人民的抗日活动,李秀其受命分...[详细]
刘岱亭(1883~1947),又名裕晟,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出生在城关镇。清末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任陆军步队管带。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安徽督军府参谋、科长、执政府中将参议,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参谋长,陆军第三军驻京办公处处长。抗战时期,任豫鄂皖苏党政分会少将专员,安徽省政府参议等职。任清军...[详细]
刘清江(1915~1947)又名刘常运。望都西黑堡村人。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性情刚直,喜打抱不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即参加了路西抗日救国自卫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担任望都县第二区(后改为三区)区委书记。1942年对敌斗争形势恶化,刘清江坚持活动在本区,昼伏夜出指导各村...[详细]
刘猴古(1891-1947),福建省闽侯县青口乡人。1933年参加土地革命,为农民协会会员。1946年,党组织恢复了在福清、长乐、闽侯交界处山区的革命活动,开展游击战争。刘猴古投身革命斗争,任闽中游击队交通员,参加了闽中游击根据地的反“清剿”作战和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12月在执行任务...[详细]
刘秉鉴(1881~1947)字镜湖。安新漾堤口村人,商人家庭出身。自幼受私塾教育,清末于北京师范大学堂毕业后,到保定育德中学任教。此间,孙中山先生的反清反帝爱国思想通过同盟会正在北方传播,经老同盟会员李锡九介绍,在育德中学加入同盟会。在校内,他除了扩大同盟会组织外,还向学生灌输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详细]
李特(1913~1947)原名李格亮。蠡县南五夫村人。自幼接受进步思想教育,曾成立革命组织“青苗会”,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本村抗救会主任,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组织妇女上夜校,动员妇女剪发,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蠡县二区人民代表会...[详细]
林松茂(1931-1947),福建省安溪县龙门乡龙门村人。1947年初参加革命,为安溪游击队队员,参加了安永德漳(安溪、永春、德化、漳平)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和反击国民党军“清剿”的斗争。不久,调任中共闽西南地委无线电报务员。1947年8月在南靖县南坑参加电台业务培训学习时,遭国民党军保安二团袭击,...[详细]
林汝雄(1922-1947),别名林金英,福建省莆田县东峤镇珠江村人。受胞兄林汝楠(时为中共闽中特委领导人之一)的影响,于1945年初弃学离家参加闽中抗日游击纵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命到莆田开展地下工作,在北高、东峤、埭头等地恢复党的组织,巩固发展基点村和联络点,组织进步青年参加游击队...[详细]
林秋桂(1922-1947),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今祥谦)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4旅70团干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2旅34团(1949年5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5师163团)干部。1947年8月随所在部队南渡黄河,参加了开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