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沈祖牟 [公元1909年-1947年]

  • 沈祖牟 (1909~1947年) 字丹来,侯官县人,世居宫巷,系沈葆桢的嫡玄孙。少年时代着手搜集乡邦文献、历史掌故及家乡风味食谱等资料,自编自印《四声月刊》。祖牟就读福州英华中学,受“五四”新文 动影响,从研究旧诗词转而创作新诗。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因该校发生“撕毁国旗事件”,祖牟愤而离...[详细]

申正浩 [公元1910年-1947年]

  • 申正浩,朝鲜旅,宣统二年(1010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民国5年(1916年)随父迁居到中国吉林省桦川县,1928年迁到延寿县柞木台子,从此开始革命活动。 柞木台子有1所朝鲜旅的东明学校。该校具有进步倾向,除教授语文、数学、历史等课程外,还向学生、向社会宣传十月革命,宣传朝鲜历史上的英雄人...[详细]

沈璟 [公元1885年-1947年]

  • 沈璟(1885~1947年),字琨墀,城关人,毕业于福建法政学堂,回乡后大力倡办诏安中学。民国11年(1922年)被推为诏安中学首任校长。 民国14年6月,北伐军至诏,委沈璟为县知事。一个月后因直系军阀势力反扑而卸任。同年,国民党左派余佩皋来诏进行国民革命活动,组织“诏安县农民协会”,沈璟又...[详细]

尚志三 [公元1919年-1947年]

  • 尚志三,又名尚志,1919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城北辛庄一个富有的家庭。其父尚振中,精明能干,曾在粮店谋事多年。 一心想让儿子将来承家继业、光宗耀祖的尚振中,在志三不满7岁时,就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后又相继送他到城内县立小学和鲁阳中学念书。 尚志三进入中学后,与一位爱国爱民的...[详细]

秦贤安 [公元1912年-1947年]

  • 秦贤安,1912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郭家河乡应山棚村(今属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里属于大别山区,山大、沟深、路险,穷乡僻壤,劳作十分艰辛。 秦贤安在幼年时,父亲终年给地主当长工,饥累而死。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和他四处流浪,沿街乞讨,挣扎在死亡线上。不久母亲也含恨死去。哥哥为了报仇,投奔了红...[详细]

彭学桂 [公元1911年-1947年]

  • 彭学桂,1911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值夏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一家常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的生活。 1930年,红军解放了彭学桂的家乡,他报名参加了红军,与人民群众一道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哥哥彭学富还参加了区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在红军队伍里,领导和同志们给他讲革命道理,讲穷人...[详细]

彭寿年 [公元1915年-1947年]

  • 彭寿年,原名范国华,化名张利山,1915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古石城村。家境贫苦,无地无房。八口之家,全仗着父亲当木工为生。小学没能念完,他便辍学帮父母养家度日。每天起五更做豆腐,早上卖出,白天打柴,晚上还要坚持自学。他学习兴趣广泛,读书常至深夜。 父亲范作一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详细]

那保顺 [公元1915年-1947年]

  • 那保顺,满族。1915年1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三台乡三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18年,那保顺四岁的时候,生母便去世了。后因生活所迫,父亲只好用一副扁担挑着全部家当到阎屯落了脚。在这里,那保顺又有了一位善良的继母。 1925年,11岁的那保顺离开家门,先后在高丽城子毕姓家、傅店史...[详细]

马杏儿 [公元1927年-1947年]

  • 马杏儿(1927~1947)女。原籍陕西米脂。因家贫,幼时给地主家当婢女。1941年随家人逃荒到延安,落户三十里铺。到延安后因无田土,他们全家便到设在三十里铺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农场种地。只有15岁的杏儿,跟随父亲每天天麻麻亮就上山,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从没听她喊过苦累。在大生产运动中,农场职工开展...[详细]

马文通 [公元1924年-1947年]

  • 马文通,1924年出生于北京市顺义县焦庄户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连年的军阀混战,加上地主恶霸的剥削压榨,一家四口守着仅有的那点山坡地,难以维持生活。不得已,母亲只好领着他和哥哥挖野菜采树叶,凑和着填饱肚子。尽管这样,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以后,两个妹妹又相继降生,从此家里穷得更是揭不开锅了。 ...[详细]

马仁兴 [公元1904年-1947年]

  • 马仁兴(1904~1947)革命烈士,东北民主联军师长。河北平乡人。1912年入私塾读书。1920年从军。1925年11月,入国民党革命军暂编第3军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国民党。1929年,任冯玉祥西北军骑兵第l师政训处长。1930年升任该师参谋长。1938年10月,秘密加入共产党,并...[详细]

马福吉 [公元1912年-1947年]

  • 马福吉(1912~1947) 乳名候角,甘泉县桥镇乡安家沟村人。高小毕业后,因经济困难而辍学。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在“太白起义”中表现突出,受到刘志丹的赞扬,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保安游击队大队长,转战于陕甘两省的甘泉、安塞、志丹、吴旗、靖边、华池、庆阳等地。1934年5月...[详细]

马德 [公元1916年-1947年]

  • 马德(1916~1947)原名马启庆,曾用名天行、林坚。山西河津人。1934年在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前,国民党政府抛出“中学生毕业统一会考”制度,妄图打击、破孩参加反日反蒋运动的进步学生。马响应中共山西工委 会考的号召,暗示毕业班同学以交白卷的形式拒考,后与同学40余人被校方开除。1935年马...[详细]

吕明仁 [公元1914年-1947年]

  • 吕明仁,原名吕其惠。1914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初三)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大王家岛一户渔民家里,从小过继给叔父。他聪明伶俐,深得婶母疼爱。六七岁时,便随同叔父一道出海捕鱼捞虾,搏击风浪。大海的汹涌波涛,豪迈壮阔,使得他从小便具有刚毅、爽朗、勇敢、机敏的性格。 1929年夏,吕明仁考入了庄河...[详细]

罗迎祥 [公元1911年-1947年]

  • 罗迎祥,化名郑杰、郑秋江等,1911年10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钟山乡郑洋村。罗迎祥的父亲在当地也算是个头面人物,在村里较有威望,并兼任粮胥,家庭生活较宽裕。 8岁时,罗迎祥按照父亲的安排进入当地的私塾读书。16岁那年罗迎祥离开老家在几十里外的仙游县城读书。他先在仙游现代中学就读,随后又...[详细]

李振华 [公元1924年-1947年]

  • 李振华(1924-1947.11) 李振华,吉林省永吉县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父母-到上海。1932年在上海交通小学读书,1934年转入万竹小学。1936年12岁时加入上海《大晚报》组织的童友会。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上海的救亡运动十分高涨,李参加了上海儿...[详细]

刘铁民 [公元1891年-1947年]

  • 刘铁民(1891—1947),原名刘德明。1891年出生于广西武宣县河马乡李树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按说“添丁传宗”本是件大喜事,但刘铁民的出世并没有给这个农家带来多少欢乐,因为他父亲是“烂仔”出身,常四处游荡,不理家事,家庭贫穷如洗。刘家有四兄妹,铁民排行0。 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精神熏...[详细]

刘山 [公元1921年-1947年]

  • 刘山,原名刘占山。1921年4月13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大峪沟两岔一个山洞里,父母希望儿子将来能在山野里求得一席立足之地,故为其取名刘占山(后改名刘山)。刘山5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他沿门乞讨两年后,也病饿而死。孤苦伶仃的小刘山在贫苦乡邻的关照下,苦度着辛酸的童年。 从11岁开始,刘山就给...[详细]

刘荣胜 [公元1896年-1947年]

  • 刘荣胜(1896~1947),字克安,刘家坡村人,家为世医。刘荣胜天资聪敏,自幼文、医兼学,过目不忘。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无不精研,而尤其推崇《景岳全书》。其医术长于伤寒,亦善于妇科,又得祖传“灵药”、“九龙丹”、“黑矾散”之助。入世后,遂以诗文、医术、医德在南乡和晋绥名声...[详细]

刘丹东 [公元1919年-1947年]

  • 刘丹东(1919~1947),乳名克恭,学名焕彩,又名宝云、少斋、绍斋。人们所熟悉刘丹东的名字,是他入党后的最后一个化名。刘丹东1919年8月9日出生于陕西省商县(今丹凤县)西河乡的刘家河村。因为他排行第七,故在龙驹寨一带,也有人称他为“刘家老七”的。 刘丹东的父亲刘清源,兄长刘筱斋、刘芬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