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林,1921年生于内蒙古化德县一个贫苦的雇农家庭。他从小性格刚烈,意志坚强,酷爱读书,幼小的心灵里即埋藏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对剥削人民的地主、抢掠人民财产的土匪十分憎恨。他渐渐懂得愚昧受欺,没有文化就不能使民族强盛的道理,更加勤奋学习。后来,何生林考入张北师范,在学校不断接受马列主义...[详细]
高振之(1 862一1946),又名高翥,澄海县上华镇上窖村人,潮汕名画家。 振之在家乡建有“可楼”画阁,善画墨竹、鹌鹑。他的风竹、霜竹、雨竹、露竹、晴竹等画,-多姿,各具神韵。振之又有“画活鹌鹑”之美誉。汕头永和街黄史庭裱面店专为他设国内外求画站,每只鹌鹑画费大洋5元。他的作品有不少被选进...[详细]
符明经,又名文光,1901年6月生于广东省琼东县(今海南岛琼海市)大路镇角塘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符永清,母亲张氏,继母齐氏,均以务农为生。符永清是个通情达理,头脑精明的乡间小能人,农闲时也挑些货物贩卖,家庭生活尚能维持。符永清夫妇生育二男四女,其家教甚严,他为两儿子起名为明经、明纬,其意就是要儿...[详细]
傅大庆,1900年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上顿渡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葵生,年轻时中过秀才,不幸早逝。母亲李冰,多年在县立小学教书,因受过戊戌变法后的新教育,思想开明,经常对子女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傅大庆兄弟四人,全靠母亲省吃俭用,拉扯长大。二弟傅庆丰是一位思想激进的爱国青年,在-...[详细]
丁隽一,原名丁士鱼,1926年生于山东省黄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丁尔效后来在药店当店员,使家里生活稍有改观,丁隽一有幸入黄县小学校上学。小学毕业后,丁隽一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黄县小栾疃外国人教堂中学。不到二年时间,因家中生活困难,-中断学业,进入黄县私人估衣铺当小伙计。 1943年秋的一天,丁...[详细]
邓发,又名邓元钊,1906年3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云浮县城西石塘村(现为邓发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只受过小学教育。1921年,邓发为家庭生活所迫,到广州当杂工,后在香港太古船坞和外国轮船上当工人,参加了海员工会。 1925年,邓发参加了威震中外的省港大-,任-委员会纠察队队长,宣传队...[详细]
车耀先,小时名叫车荣华,189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生于四川省大邑县灌口场(今悦来镇)上一户小商贩家中。1908年在崇庆“益盛荣”商号学徒。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波及崇庆,参加保路同志会活动。1912年弃商从戎,到川军二师八团当兵。1918年升任连长。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风暴席卷中国大地,...[详细]
陈永(1857—1946),号宗劭,又名陈永昌,新会县棠下石头村龙湾(今属蓬江区)人。14岁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当锡矿工。陈永为人诚实,深受印度矿主赏识,逐渐委以管理矿场。时值矿场濒临倒闭,矿主弃矿,无条件交陈永经营。继承后开采出大量锡矿石。事业日渐有成,另开一矿场,并购置两顷橡胶园。成立陈永父子公...[详细]
陈国龙,又名满春、景云、国焕、焕新,1906年4月5日生于广东省普宁县下架山和察村。由于家贫,陈国龙13岁才入学读书,先后在村里育俊和下架山登瀛学校就读。由于他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24年,获得乡中公蒸奖学金和亲友资助得以进普宁第二中学读书。这期间,他认真学习革命书刊,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详细]
陈公博(1892~1946),原籍广东乳源县,寄籍广东南海。早年参加同盟会,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民国9年(1920)10月与谭平山、谭植棠回广州创办《广东群报》,宣传“五四”革命精神,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3月,协助-成立了广州共产党小组(后统称广州共产主义小组)。7月,以...[详细]
陈朝波(1913~1946年),阳江蒲牌乡大“土朗”村人。陈朝波出身贫苦,小学中途辍学,跟父种田。1944年11月,他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3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挺进阳春,进入先农乡,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半月后,挺进阳江漠南地区与在冲口举行起义的漠南独立营合编。陈朝波...[详细]
常仙甫,字玉堂,1888年4月23日生于河南省浚县屯子乡裴庄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兄妹六人,排行第三。父亲常宣贵为人正直,崇尚岳飞、文天祥,曾任晚清国子监。常宣贵对子女要求很严,经常对常仙甫说:“‘文官不贪钱,武将不怕死,何患天下不太平’,堂堂须眉男儿,就要以天下为己任。无论为官为民,都应以爱国...[详细]
仓夷(1921-1946),原名郑贻进,乳名吓礼,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人,新加坡归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放弃学业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战争。在过了两年流浪生活后,于1939年4月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任晋察冀边区《救国报》和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194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详细]
博古,原名秦邦宪,字 ,1907年6月24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世代书香之家。父亲秦肇煌,毕业于杭州法律学堂,一度在上海当助理律师,1915年因患病举家迁回祖籍无锡。博古幼时在秦氏公学读书,后又在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省立第三师范附小就读。 1921年夏,博古高小毕业,考取江苏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详细]
包乾,原名包粹英,蒙古族,1911年5月14日生于辽宁省凤城县红旗镇包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9岁读书,16岁考入凤城职业中学。在中学读书期间,他看到日军践踏中国,日军特务横行无忌,十分气愤。 1929年5月,包乾在职业中学毕业前夕,因带头反对日本人拉拢学生去安东镇江山逛樱花会,被开除了学籍。...[详细]
白贵云,1906年7月10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的一户世代贫苦的农民家里。白家祖辈靠辛勤劳动维持生活,到了他父亲白福林这代,才算有了二亩半坡地和三间土房。三个儿子中,他看长子贵云最聪明,决心省吃俭用,供贵云上学,将来也好使白家有个出头之日。白贵云不辜负父亲的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详细]
安玉林、又名安继章,号特达,1910年出生在河北省定县(现定州市)大瓦房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幼年失去生母,随继母生活。自幼喜爱读书,1928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九中学。读书期间,他博览群书,寻找救国之路,接触了马列主义,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前途,遂于1930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详细]
张文津(1904-1946),钟祥洋梓人,原名张中杰,号文俊,又名问津,别名章维军。原国家主席-称赞张文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作战勇敢,指挥有方,是五师的重要领导骨干”。 1927年,张文津任洋梓区团防局团总。后被人诬陷通“匪”,遭到通辑追捕。从此,他逃离家园。1930年...[详细]
张守让(1923-1946),希尧村人。民国33年(1944),在任段村镇两级小学教师期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转入平遥第三民主高小任教师。民国35年(秋冬之交,阎锡山军队进入平遥城内,第三民高由段村转移到石山环绕的梁家滩白云寺上。同年12月22日拂晓,阎军44师袭击白云寺,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