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锡纶(1889—1946)字叔言。潍县人。工诗文,擅长山水画及书画鉴赏。潍县“同志画社”创办人之一。担任社长10余年,为画社举办多次画展。抗日战争期间在鲁南一带,留有写生集若干册。 ...[详细]
单连岱(1911—1946)又名单岩宗。潍坊市坊子区车留庄镇东曹庄人。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调抗大一分校学习。1940年5月,他受组织委派,打入国民党厉文礼部二旅三团, 任特务中队第五分队长。7月,将队伍拉出活动在曹庄一带。 10月率80余人参加昌邑县大队,编为三连,任指...[详细]
戴笠(1897年5月28日——1946年3月17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浙江省衢州府江山县(今衢州市江山市)保安乡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士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 戴笠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详细]
陈陶遗(1881—1946年),名公瑶,号道一,松隐镇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秀才,在松隐教书。 人物生平 光绪卅一年,入松江融斋师范学堂读书,因反对好色嗜的学堂经理杨荫安而被开除。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并由同乡高天梅介绍,加入同盟会,改名剑虹。不久,受命回国,在上海和高...[详细]
缪斌(1899~1946),字弼丞,号丕成。无锡人。大汉奸。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电机科,参加中国国民党。民国13年(1924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进步社团锡社。当年夏去广州,由汪精卫介绍任黄埔军校教官。是年底,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表。翌年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平定滇、桂军叛乱,升任第一军第二师-...[详细]
包敏(1915—1946)原名包维杰,又名包俊民。蓬莱县(今蓬莱市)包家村人。曾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师长。他蓬莱中学毕业后,入莱阳乡村师范学习。1937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返乡,常与陈迈千等共谋抗日救国之事。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起初,在军法处...[详细]
郑映梅(1 88l—l 946),原名郑华声,字映梅。澄海县莲下镇程洋冈村人,民间音乐家。 映梅早师沈步目.后拜潮乐大师洪沛臣为师,得南派古筝演奏技艺真传,以音调古旷宏亮、铿锵大度见长。民国1 3年(1 924)后在家乡致力培养古筝新辈。出名学生有杨广泉、蔡远涛等。著有《养竹山房潮乐谱》、《...[详细]
张成台(1908~1946),河南省新县陈店乡张家湾人,出身贫苦,读过几年书,少年从师学艺,当过木匠徒工,地主长工。于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任副队长。192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秋根据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指示,在家乡组建光山县弦南区农民赤卫队,任政治委员,后被改编为中国工农...[详细]
曾茂芳(1924~1946),生于翁源岩庄笋垌西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7年10月16日在岩庄上叶村战斗中,为掩护粤赣先遣支队直属钢铁大队大队长突围,曾带领全班战士冲开一条血路。当敌人用枪瞄准大队长的一瞬间,他眼明手快击毙了敌人,大队长安全脱险。正当他边阻击敌人边后撤时,不幸身中数弹,倒下仍振...[详细]
杨心如(1868—1946) 名兆蓉,字正乐,号心如,南蓢翠亨村人。少时立大志,好读书,过目不忘。与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并称“翠亨四杰”。常与孙中山谈论天下兴亡大事,随孙中山参加反清活动,不图功名,将自己九成的产业捐助作起义费用,负责奔走中山、澳门、香港、台湾之间联络革命。清光绪二十一年(...[详细]
徐少保 (1879-1946)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烈士。 湖南省益阳县人,1879年生。青少年时期读过几年私塾,后随父驾船谋生。其父死后在泉交河镇开粮行。1926年参加农-动,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泉交河区委副书记。 马日事变后,被国民...[详细]
徐良(1893年~1946年),字善伯,白坭庙岗村人。徐勤之子。早岁赴日本入横滨大同学校,后攻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回国,历任北京政府-、外交部、内务部秘书、驻美国公使馆秘书、广东省长公署秘书、直鲁豫巡阅使署参赞、琼州交涉员、两广巡阅使署高等顾问、北京-顾问、山东督军公署顾问、...[详细]
许继(1920~1946年),原名继龙,乳名阿吻,澄海县隆都镇后沟村人。许继出生泰国,9 岁由父母送回家乡,在具有革命传统的后沟小学读书。1937年他考进韩山师范学校。抗战爆发,许继加入“潮安青年抗敌同志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暑期许继回家,在后沟乡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转学到南...[详细]
谢映光(1910.5~1946.2),河源县船塘李田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利用教书、行医、行地理、做糕饼卖作掩护,四出宣传抗日救亡道理。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3月,谢映光接受组织任务出任李田副保长,以合法身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以各种身份为掩护,进行秘密革命工作。...[详细]
吴先元,乳名仲儿,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箭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丧父,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一。全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家做针线活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苦。他从小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在本村读私塾两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学过木工、瓦工手艺,当过挑夫...[详细]
吴路军(1925-1946年),原名家恒,又名威,陆丰县葫峰乡高埔巷村人。民国30年(1941年)春考进龙山中学;民国3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32年春陆丰发生罕见大饥荒,乡中封建地主把持“公尝”,不肯借给吴姓饥民口粮,他与几位农民组成“饥饿团”,夺取公尝0,然后串联乡中几百饥民,与公租把持者展...[详细]
吴光远 (1901-1946)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革命烈士。 湖南省平江县人,1901年10月出生于平江县长寿街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在长寿街高小读书,受到革命思想熏陶。1927年参加革命,任长寿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1928年冬参加平江游击队...[详细]
王庆先(1913~1946) 商县人。自幼在当地私塾读书,后在山阳和本地小学教书。在革命战争年代,王庆先的家乡砚池河属游击区,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倾向进步,向往革命。由于当地 势力猖狂,对游击队活动十分不利,因此王庆先便和当地的保长祝庄清、保安队长赵凤和等结拜为“烧香兄弟”。在取得信任之后,他以解...[详细]
王芃生 (1893-1946)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将主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日本问题研究专家。 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市)人,1893年1月17日出生于醴陵县北乡七里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就读醴陵县立高等小学、湖南瓷业学堂。1910年考入长沙湖南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