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人物

王芃生

[公元1893年-1946年]

王芃生为[公元1893年-1946年]

   王芃生
  (1893-1946)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将主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日本问题研究专家。
   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市)人,1893年1月17日出生于醴陵县北乡七里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就读醴陵县立高等小学、湖南瓷业学堂。1910年考入长沙湖南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参加过长沙新军起义。1912年2月入陆军军需学校学习,9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因对日本发生浓厚兴趣,改习日文,阅读有关日本情况的图书史料,开始研究日本问题。
   1916年至1921年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陆军经理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秋,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妄图谋取远东和太平洋霸权。撰写了《华盛顿会议之预测与中国应有之准备(纲目)》的长篇论著,予以揭露,倍受中国政府代表团高等顾问汪大燮的赞赏,被汪推荐聘为中国代表团咨议,赴美国华盛顿参与筹划会谈策略。从此,步入外交界,崭露头角。华盛顿会议结束后,出任鲁案善后督办公署调查委员会调查部副部长、行政处副处长和胶济铁路评估接收委员会委员,自始至终参加中国收回被侵占长达28年的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大片领土的有关事宜。后任胶澳督办公署政务处长兼法规编查委员长,参与接收青岛及善后工作。1924年改任山东省省长公署统计处处长兼山东统计讲习所所长,掌管全省统计工作。1925年4月,因参与反对张宗昌督办山东事败,避走日本。
   1926年回国,先后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谋、第三十五军参谋长、江右军总指挥部参谋长,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任第四集团军江右军中将总参议兼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宁汉合流后,退出军界,从此专门致力于外交和对日情报工作。1928年6月,奉外交部密令,东渡日本游说宣传,阻止日本军阀破坏签约和干扰中国收回关税权的阴谋,敦促日本政府承认国民政府。回国后,任湖南省政府顾问。1932年应聘为东北外交研究委员会委员,负责主编《外交月报》。1934年11月出任驻土耳其公使馆参事,1935年冬改任驻-参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交通部次长,专赴越南、缅甸开展外交活动,协商开辟滇缅公路以利抗日之需;继而成立隶属军事委员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任中将主任,专门从事对日情报工作。抗战8年中,他所主持的国际问题研究所,广泛收集敌友情报,剖析国际形势,对德军进犯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及日本的投降等重大事件,均在事先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他所领导的国际问题研究所成为有名的军事情报机构。他本人更是成为驰名中外的研究日本问题的权威,有“日本通”之称。他还在《大公报》、《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抗战过程应有的基本认识》、《不降必胜的道理》、《看清日本的-》、《中国抗战对世界大战的贡献》等大量主张坚决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宣传抗日必胜的文章。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
   他一生著述较多,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出版《时局论丛》,收入文章32篇。著有《日本古史辩证》、《日本古史之伪造》、《土耳其论文集》、《匈奴史之新研究》、《小梅溪堂诗存》等书。
   1946年7月17日病逝于南京,终年53岁。
  
同年(公元189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