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甲荣(1895—1946) 藤县人。梧州中学堂毕业。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就读于预科第一部英文乙科、文科哲学门。1917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担任《少年中国月刊》。1918年毕业后留校任秘书、助教。北伐战争期间任某军军部秘书长,后任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农民部秘书、内政部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委...[详细]
沙杨氏(1897~1946),女,婚前名杨玉珍。东台市时堰镇人。烈士。民国19年(1930年)嫁孟家垛(今东台市后港镇沙杨村)贫苦农民沙四和为妻,人称沙杨氏。民国33年参加革命,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减租减息运动中积极与地主斗争,痛斥地主:“你们这些大地主,一样活儿都不干,粮食却堆积如山;我...[详细]
秋英妈(1900—1946)女,温县前杨垒村人,穷苦农民。反奸反霸斗争中,积极投身运动。194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农会主席。1946年秋,国民党还乡团侵温,八路军备战转移上山,秋英妈怀孕未能上山,遭还乡团逮捕。审讯中地主、恶霸分子对她马鞭抽、烟锅敲、火柱烙,用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被敌人...[详细]
邱薛氏(1881-1946),女,修武县纪孟村人。 1916年7月23日,国民党军队突然包围了纪孟村,并以6挺机 -了该村所有通路。本村民兵、自卫队奋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分散隐蔽。当时有民兵3人,自卫队员5人,避入邱老太太家中,被国民党军发觉。她帮助民兵、自卫队员逾墙安全转移,然后独自镇...[详细]
马德华,又名刘德明,陕县张汴乡窑底村人。1921年8月出生,1938年入党,1940年1月入伍。1945年9月在黑龙江省三肇地区开辟新解放区。1946年1月由于该地区发生-叛乱,马德华壮烈牺牲,时年25岁。 马德华出身贫农家庭,1938年在张汴岳庙小学读书,当时岳庙小学校长系地下党...[详细]
吕旺儿(1920—1946),又名月庭、黄艾,黄墟乡南吕村人。幼读私塾,13岁因贫去上海学裁缝,不堪老板欺压剥削,回家种田。在乡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有了联系,从此投身革命。一次,传送紧急情报,行至辛丰镇将过大桥时;发现桥上有敌岗哨盘查,即返身上街买块烧饼,将情报塞在饼中,边吃边走,神态自若地过了桥...[详细]
罗志宏 (1911~1946) ,壮族,思练区卜佑乡宿邓村加碗屯人。年幼时读过三年私塾。 1927年,父母相继去世,成了孤儿。由于无父母管教,整天游手好闲,遂渐染上了偷、, 、嫖等恶习。他跟走江湖的拳师学得一手好武艺后,更加放荡不羁。民国22年(1933年)当兵,在龙州教导队受训毕业后任过几...[详细]
陆伯钧(1915~1946年) 陆伯钧,原名俞伯钧,乳名阿余根,青村钟家塘人。出身于渔民家庭,自幼随父捕鱼为生。民国24年,随母至新寺油车当榨油工,3年后入赘于望海乡陆家场(今新寺乡骑塘一队)。民国29年,在陆同生所开设的茶馆内当伙计。民国32年,参加王根山组织的中共地下 组织“弟兄会”。民...[详细]
李瑞亭(1909~1946),女,卢氏县衙前村人,幼年即向往民主革命,渴望妇女解放。20年代末,在封建家长的包办逼迫下,与大石河地主子弟李建国结婚。 1933年,红二十五军千里西征时途经大石河,掉队的吴廷贤(后为大石河党支部负责人)在大石河经营小商业,常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在他和中共...[详细]
李然(1902~1946),女,武陟县北阳村人。勤劳纯朴。婚后孝敬公婆,和睦邻里,是武陟县妇女界最早的干部和共产党员之一。 1945年,八路军首次解放西半县,建立地方行政机构。李然担任了北阳村妇联会主席,后又担任县参议员。解放战争开始后,李将村中的妇女组织起来,为解放军织布,做军鞋、军衣、慰...[详细]
林少克(1917~1946),又名乌石降。红军,新四军老虎团团长,烈士。民国6年(1917年)出生在福建平和县伍寨乡一个贫苦农家。民国21年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连长等职。新四军新军部成立后,任一师三旅七团三营营长。民国33年3月4日,在车桥战...[详细]
凌荣炳(1911—1946),荣炳乡蒲村人。10岁给地方放牛,16岁外出打短工。民国31年(1942),挺进江南的新四军,在茅东地区组织雇工会,凌带头参加,任会长,不久参加共产党,任村党支部军事委员、宝南区锄奸干事。当年底,他曾孤身一人打死直溪桥日军哨兵。日伪“清乡”时,带领民兵,火烧西畅至石...[详细]
李麟彩 1920年4月生于灵宝县纪家庄一个农家。1935年到县立乡村师范上学,期间,接受中共地下党员张俊杰等人的教育,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回村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元霄之夜离家出走。与王新吾(仁著)同到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3月到皖北涡阳,加入...[详细]
惠峻山(1906~1946),又名菊宝,化名宋吾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于金匮县(今属无锡市)梅村河南巷。烈士。他10岁进私塾,时断时续。18岁起,靠种田磨豆腐度日。民国16年(1927年)11月,参加中共领导的无锡农民革命军秋收-。民国27年春,在家乡组织防夜队,抗日保家。次年4月,...[详细]
何以文(1921~1946年) 何以文,又名严明,今金汇乡关港村五队人。小学毕业后,入上海中学就读。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在读高二时因反对日伪而被校方开除。党组织安排其转入光华中学就读高三。在此期间,何利用基督青年会关系,开展“团契”活动,并负责...[详细]
何宣(1891~1946),字啸夫,号桂生,大栗港小石洞人,儿时丧父,由母卢氏抚养成人。家贫,勤勉好学,能诗词,精书法,颇有才名。 年二十投军,考入保定军官学校,与白崇禧、叶琪等为窗友。毕业后,到湖南蔡钜猷部彭敬书团当见习生,以后逐级晋升。到1926年,任第一师独立团上校团长。1927年,唐...[详细]
韩清芳(1899—1946) 国民军军官,祖籍天津,其父迁居岐山县苍颉庙村。 民国14年(1925),任杨虎城部团长,驻岐山。翌年,任冯玉祥部旅长。民国17年(1928)初夏,盘踞凤翔的土匪武装头目党玉琨,以一个旅的兵力围岐山城,韩清芳率部打败党玉琨。同年7月,配合冯玉祥...[详细]
顾志云(1922~1946年) 顾志云,又名志荣,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父母无力抚养,还在襁褓之中就送入青村育婴堂,后被朱家墩顾家堂(今塘外乡团结村十队)顾纪生夫妇领养。幼年求学,14岁起帮父母晒盐、种田为生,农闲时外出打短工。民国31年始,替抗日游击队探敌情、送情报。次年2月26日,参加夜...[详细]
郭华(1914年~1946年) 原名郭从斌,濮阳县梁庄乡谷家楼村人。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自幼在小学读书,抗战前考入大名河北省立十一中学。入学之后读了许多进步书刊,接触了不少进步人士。抗日战争爆发,郭华目睹国民党军一溃千里、大好河山沦入日军之惨状,对国民党对外屈膝求和、对内腐朽统治的罪行极为不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