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锐(1902—1945)原名为埃里克.利迪尔。苏格兰人。1902年出生在中国天津。1907年,李爱锐随父母回国,接受初、中等教育。他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是爱丁堡大学的橄榄球运动员,也是球队中最有魅力和实力的队员之一,后来加入了苏格兰国家队。1927年7月,李爱锐参加第八届奥运会。在200决赛...[详细]
孔宪功(1862~1945),字懋哉,号肺山,又号瞀翁,以字行,句容人。自幼好学,18岁考中秀才。曾应举人试,主考批以“本拟取中,额满见遗”而落第,自此弃绝科名。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致力革命。民国初,在本县办理国民党句容分部事务,历任县农会会长、教育会会长、通俗教育馆馆长、师范讲习所...[详细]
贺思铭(1918~1945年),辛庄乡贺坡村人。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唐支队),后调晋城抗日第三区基干队任队长。 1939年"十二月政变"后,思铭按照党的指示,返乡转入地下活动。次年元月,大河里党组织遭敌破坏,思铭被捕人狱。敌人多次对他进行严刑...[详细]
郭光裕(1923~1945)。民国12年(1923年)生,邳县(今邳州市)占城乡郭宋庄人。中共苏鲁豫边区的著名领导人郭子化之子。自幼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民国25年夏参加革命工作。民国28年9月,出任中共苏皖边区青年部青年科长。次年2月,任泗县县委宣传部长;7月,任泗南县县委宣传部长。在兼任泗沭...[详细]
顾秉琪(1910~1945),扬中县永胜乡红旗村人。顾生性顽劣好斗,曾至上海十六铺学习鞋匠,因-成性,不务正业,被店主开除。 顾回扬中后,恶性不改,纠集乃兄秉良、堂兄秉祥、秉洪一伙,进行-活动。1934年曾潜入丰裕乡朝阳村张家,抢走张家少女(15岁),私藏45天,任意-,并0银洋数...[详细]
高国盘(1905—1945),原籍镇江五摆渡,民国4年(1915),因坍江迁居高资勤丰村。租地为生,家贫未能读书。14岁去日本横滨学理发,吃尽异国学徒之苦。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返国。民国26年底,日军窜至勤丰村,以搜查中国士兵为名,-烧杀,无恶不作。高挺身用日语说明村里都是农民,并应允以...[详细]
冯恩鸿(1919~1945),又名肖鸿,女,河北省赞皇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赞皇县妇救会副主席、临城县妇救会副主席、博爱县妇救会副主席等职务。 冯恩鸿出生于宗教家庭,父亲范老永是天主教神父。“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厂赞皇县城,范老永任赞皇县维持会长,恩鸿对此极为...[详细]
崔学易(1871-1945),字鸿鋆,孟县槐树乡崔沟人。18岁中秀才,22岁在家乡岭区办学。30岁被民众推荐为县参议员。1902年,清廷玩弄"筹办新政"的伎俩,他以孟县代表的身份赴省城参加议选。与会期间,他耳闻目睹了当时官场的恶劣现象,毅然弃权归农,在崔沟窑涧中办起了岭区"大学",将终生志趣用在...[详细]
崔清文(1913-1945),焦作龙卧村人。父亲崔长永是焦作一带最早的党员之一,崔清文自幼受革命思想熏陶,童年时就帮父亲撒传单,送情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介绍,他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太行第一分校学习,毕业后历任涉县县委书记兼银行...[详细]
蒿春和(1920—1945)开封县仇楼乡杨营村人。春和自幼父母双亡,家庭贫困,靠祖母讨饭度日。杨营村当时是共产党的游击区,在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影响下,于1945年6月,蒿春和串连本村贫苦农民桑浩然等8人成立“杨营村互助会”,春和任会长,先后在杨营,白庙等村发动贫苦农民向地主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杨营恶...[详细]
陈佩三(1901~1945),化名陈贡生、陈源、陈锦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金匮县(今属无锡市)梅村陈三房村。烈士。“九一八”事变后,担任无锡县各界抗日救国会保管部副部长,发起成立无锡县工商抗日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后至上海工作,并加入中共的外围组织———社会主义联盟,曾任该...[详细]
陈凤山(1921~1945),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人。烈士。系家中独子,但仍主动要求参加基干民兵。民国32年(1943年)9月9日,乡基干民兵中队被敌包围,他首先开枪阻击,并吹起集合哨子迷惑敌人,使全中队顺利突围。此后,陈被提升为班长。民国34年7月6日夜,便仓据点伪军80多人偷袭民兵中队驻地,陈...[详细]
朱彬周(1905—1945)莱芜县冯家林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鲁中军区干部学校校长。1945年在沂水牺牲。 ...[详细]
周增源(1920—1945) 又名振元、周振,沙溪龙头环村人。就读广州广雅中学时受“一二九”-影响,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参加广州市大中学生抗日-大-,利用假期联络广雅及省女子中学就读的中山同学20多人,组成抗宣队上街头下乡村宣传抗日。民国27年(1938)肄业回乡,参加中山二区青年救国工作队...[详细]
赵正阳(1918—1945)原名赵景惠,字寒光。历城县人。1935年历城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参加“平津学生抗战救国团”。1937年10月到聊城范筑先部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参加了范县的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任汶上县动委会主任。 1939年7月兼任汶东工委宣传部长。1942年春,...[详细]
张廷勋(1906~1945.10.29)历城县党家庄人。回族。其曾祖父、祖父、父亲皆是回民阿訇。幼年读过几年书,后在家务农。1937年上半年,在党家庄西大寺扌卦帐正式成为阿訇。“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会”,以阿訇的身份作掩护,利用各种关系购买军需物资,派人送往泰西、峰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详细]
张仁侃(1885——1945)字陶卿,号礼园。直隶(今河北)南皮人。 张之洞九子。一品荫生。湖北高等方言学堂毕业。历任刑部、邮传部员外郎特赏郎中,交通部佥事,河北省完县、肥乡县、抚宁县、新河县县长。配王氏(1884——)山东福山四川补用知府 王懿棨信卿公(1851—1899)女、王懿荣侄女。...[详细]
张念胜(1890—1945)郓城县张菜园村人。古筝演奏艺人。原跟本村张念中学筝唱琴书,后拜黎邦荣为师学习古筝和古曲。对于扬琴、坠琴、软弓京胡也能熟练演奏。热衷于培养学生,教艺认真,既教筝、琴,也教唱琴书,培养了一些优秀古筝艺人。 ...[详细]
张鸣岐(1875-1945),字坚白、健伯,号韩斋,山东省无棣县段家村人。清末两广总督,抗日战争期间投敌。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农历七月二十九日(8月29日)生。其父张凌云,读书捐官,曾任湖南湘潭朱亭丞。其母纪氏出身名门,为纪晓岚五世孙女,贤淑聪慧,犹工诗文。 光绪二十年(189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