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别生(1915—1945),原名刘达林,1915年出生于江西省安福县一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9月底,年仅13岁的刘别生因不堪地主的-逃出来投奔红军。 1929年9月,刘别生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党。他先后担任过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经历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湘赣边区三...[详细]
李树春(1890-1945)字荫轩,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参谋部参谋次长。直隶(今河北省)清苑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 青少年求学时期 先生幼读私塾,1905年考入保定陆军小学堂第一期德文班(学制三年,本期共招收学生100名)与曹士杰(杰)、门炳岳同班。1906年,陆军部将保定陆小...[详细]
林壮谦(1885~1945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7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28岁才成婚,育下大蕃、大森两个儿子。他格外勤劳,种田、挑担、烧瓦、做红曲、酿酒等什么活都干,生活日益改善,克勤克俭,送子读书。 壮谦个性耿直,乐于助人,热心铺桥修路,接济穷苦乡邻。民国27年(1938年),...[详细]
林清奇(1919~1945年) 林清奇,原名邱春梅,化名林寿山,民国8年(1919年)出生于大田县早兴乡张墘村。他9岁丧父,国民党民团营长林维邦把他收为义子,改姓林。民国27年小学毕业。后从漳平新桥返大田县城,报考军训教官,受训三个月,被大田县当局聘为教官。民国28年,他被派往广平小学任军训...[详细]
林慕曾,平潭县北厝镇天山美村人,民国3年(1914年)6月14日生。父亲为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慕曾少时随父读书,14岁入县办兴文小学,插班五年级。15岁小学毕业,因家贫无法升学,回乡务农。 民国24年,慕曾考入县办小学教师训练班,担任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详细]
林金凤(1924~1945年) 林金凤,女,民国13年(1924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一农家。 民国28年,由于家境贫寒,-嫁给均溪镇镇长郑佐国家为媳。在郑家受到其婆婆百般-;因夫妻不和,其夫写下了休书,金凤毅然返回娘家。民国29年8月,中共大田地下党领导人林大蕃通过关系派她到上京...[详细]
林国兴,原名林芳,1924年生于广东省信宜县桄榔东乡(今镇龙区俊耀乡)大塘村。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患病去世,年迈的叔祖母非常疼爱这个失去母亲的小孙子,便把他接到身边抚养。后来林国兴回到父亲身边。从他懂事起,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希望他长大后能继承父业,当一名郎中。 1937年,林国兴考入信...[详细]
林藜光(1902~1945年),厦门人。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留校任教。因常至厦门佛经流通处购阅佛书而归信佛教,并与流通主人蔡吉堂结为密友。民国18年(1929年),应聘赴北平任哈佛燕京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历史与语言研究,尤其是精研梵文有得。曾撰写《大宝积经迦叶品梵文引得》(未及刊印)。民国2...[详细]
林大森(1919~1945年) 林大森,又名作柱(大蕃胞弟),民国8年(1919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 民国27年,初中毕业,回武陵小学任教员,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反大田县长廖基的斗争,迫使福建省府将廖基撤换。民国28年底,他随队前往南平开展恢复南、沙、尤根据地和重建菖...[详细]
林大蕃(1916~1945年) 林大蕃,又名作为,民国5年(1916年)出生于大田武陵乡桃溪村的贫苦农家。大蕃从小爱劳动,9岁入私塾,16岁转入均溪小学六年级学习,次年考进大田初中。在学期间,他关心国事,广学博览,省教育厅授予“品学兼优”荣誉奖。民国25年初中毕业后,拒受当局之聘,毅然回乡任...[详细]
李明远 (1878-1945),本名李安辉,字明远。河北省乐亭县人。1893年,只身徒步到东北谋生,先到长春一家染坊学徒。1909年,应武百祥之聘,来到哈尔滨。被武百祥聘任同记商场经理,成为武百祥得力助手。1921年,被推选为滨江县商会副会长。1926年担任商会会长,后又多次连任会长。任职...[详细]
李明秋,1901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石坳乡一贫苦农民家庭。25岁那年,他见家乡的农-动搞得轰轰烈烈,便瞒着老实忠厚、谨小慎微的父亲,参加了秘密的农民协会。1929年,他担任了石坳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分配员;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区裁判部长和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后调...[详细]
李鲁连,原籍浙江省嵊县,一九二七年生于山东青岛。他是“一二·一”惨案中师院第一个死于国民党武装暴徒的手 之下的,牺牲时年仅十八岁。 鲁连的父亲在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门任职,服务地点调动频繁,鲁连从小跟着父亲东奔西走,却从来没有回过故乡。 鲁连六岁在青岛进小学,七岁到浙江金华,八岁到萧山,九...[详细]
李初亭 (1905-1945),辽宁省金州县人,汉奸,一生-求荣充当日本特务,成为侵华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帮凶,最后自食其果。他年轻时曾留学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伪满洲国下江森林 队当日语翻译,参与围剿抗日队伍的活动。1936年初,日本关东军在哈尔滨以南的平房地区建设石井部队营区...[详细]
李爱悦(1902~1945),原名埃里克·利迪尔,李爱悦是其中国名字。英国苏格兰人。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奥运世界冠军。李爱悦1902年出生于天津的马大夫医院(即现口腔医院)。1907年回英国就学。在1924年底举行的第八届巴黎夏季奥运会上,他一举获得400米跑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成为英国著名的体...[详细]
1905年11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老营盘村一农民家庭。懃,是他父亲请私塾先生起的名,是要他牢记农人之本,勤勉,勤劳,勤俭,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生活的温饱。但是,正当赖鉞从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踌躇满志地发愤攻读时,家中的经济状况却每况愈下,几乎破产,-辍学回家。1929年10月,红军来...[详细]
康浪平,原名康良年,曾用名康宁、康志岗、康瑞源,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龙江镇一个店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原在广州市一家私人商店当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勤俭持家。1931年,康浪平父亲的老板从广州迁至广西南宁开商店,康浪平全家六口随之来到南宁落户。 康浪平自幼聪颖好学,勤奋读书,热爱劳动,助...[详细]
焦子静(1878~1945)原名冰,字子静。陕西富平人。少年时随父到西安读书。从清光绪十七年(1891)起,即到其父负责的陕西按察使司驿传房学吏事,时年还不满13岁。二十二年(1896)春,秦、晋两省驿站交接公文时发生重大失误,陕西巡抚端方怒而追查此事,驿传房诸人均不敢前往应对。焦子静挺身而出...[详细]
黄奕住(1868~1945年),小名阿柱,南安人。少时务农,后当剃头匠。清光绪十年(1884年)同邻里乡人结伴赴印尼三宝垄谋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专营蔗糖业获利,与黄仲涵、郭锦茂、张盛隆并称为印尼四大糖商。民国8年(1919年)4月,挟资携眷返国,定居厦门鼓浪屿,开始对国内进行广泛投资。次年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