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谔生(1911—1944) 又名姜效骞。胶州大店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考入胶县师范讲习所,1943年任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胶济第一支队参谋长、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秋,争取姜黎川与八路军合作抗日。1944年2月,在胶县大赵家遭日军袭击被捕,在...[详细]
江村(1917~1944),原名蕴鍴。南通县(今南通市)人。演员、诗人。从小喜爱戏剧,在中小学时即登台演出,显露才华。为了投身戏剧事业,他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抗日战争爆发,随校至长沙、重庆,一路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28年(193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电影摄影场工作。后调中国电影制片厂,同时...[详细]
瞿坚白(1911~1944) 名懋铨,曾用名谷生,阳湖县人,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是瞿秋白最小的弟弟。9岁时因生活困难投奔杭州四伯父世琥家中,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杭州志城小学。之后伯父家经济日渐窘迫,坚白遂失学,曾在杭州市民众教育馆管理图书,一面刻苦自学,一面做临时工帮...[详细]
贾广印 (1899—1944)化名韩宏泉。泰安县篦子店(今属泰安市岱岳区) 人。1935年1月,任泰安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1938年8月任县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县第三区区委书记、中共泰南县委-部长。1942年8月, 任中共徂徕山工委组织部长。翌年8月,任中共泰安...[详细]
胡大采(1877—1944)本名胡宗立。莱芜县东关(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莱芜梆子演员。幼年丧父母,无家无业。1892年(光绪十八年),入莱芜县长顺班学艺。工红脸(生行),以唱功见长。擅演《八宝珠》《斩黄袍》《辕门斩子》等剧目。唱莱芜梆子独特唱腔“靠山吼”最为拿手,行腔长达数分钟,观众常报以大声...[详细]
黄石生(1916—1944) 沙溪塔园村人,出生于港商家庭。民国25年(1936)县立一中高中毕业,于五区三乡桂山小学任教。1937年在五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山县中共党组织恢复活动后,早期发展的党员之一。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冬受中共中山县委委派,到东江惠宝人民抗日总队受训,学...[详细]
黄锦棠(1912—1944) 曾用名黄颉、黄贯夫,民国元年(1912)2月15日出生于长洲北村。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毕业后回到中山,先后执教于烟州小学、北山小学、会同小学、牛起湾小学、雍陌小学、县立一小及周崧小学。在中共党员孙康、叶向荣(叶蔚文)、李琴芳等人教育影响下,1937年加入...[详细]
郝斌 (1915—1944)原名郝铭才。蓬莱市马家沟村人。17岁考入山东省立第八中学,接受进步思想。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2月3日,参加了中共蓬莱县委发动的抗日武装起义, 2月14日,带领三区乡农学校百余人于车里张家加入起义部队,被编为起义部队的第二大队,任第二大队政委。同...[详细]
郭从福(1912—1944)莱阳县(今莱阳市)古柳镇左家夼村人。中共党员。他少时读书,后任本村村长。因不愿为官府征收苛捐杂税,毅然离家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胶东军区十六团团长。1944年在与日伪军作战中牺牲。 ...[详细]
顾明道(1897~1944),原名景程,别署正宜斋主,又署石破天惊室主,更号虎头书生、日月生等。吴县(今苏州市区)人。小说家。早年患骨结核,足跛,就读于苏州振声中学,后留校任国文教员。民国10年(1921年),与郑逸梅等成立文学团体星社。抗日战争期间寓寄上海,为生活计创办明道补习馆,讲学并撰小说...[详细]
桂树魁,原名永吉,1912年生于海南岛昌江县海尾上村(渔业村)。父亲叫桂开信(又名桂二乌),生育4男2女。二、三十年代桂家有渔船,以捕鱼为业,生活较富足;可是自从日寇侵琼后,由于战乱影响,树魁的3个弟弟相继病故,加之船只被日敌没收,房屋被拆去建炮楼,家景逐渐走向衰败破落。 桂树魁9岁...[详细]
缪谷稔(1905~1944),又名青裳,化名李念慈、陈一鸣。江阴申港缪家垫人。中共早期党员,烈士。14岁到常州当学徒。民国15年(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武进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商人部长。民国1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曾回申港暂避,两月后返...[详细]
崔阳谦(1926—1944)莱阳县(今莱阳市) 北苟格庄村人。1944年成立爆破小组,埋设地雷,使敌人不敢进村。其埋设的地雷种类很多,有子母雷、连环雷、夹子雷、石雷等,对敌人威慑很大。同年秋,他去起雷时误伤自己,经抢救无效牺牲。被山东省“武委会”授予“0大王”称号。 ...[详细]
池玉贵(1917—1944)莱芜县后城子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人。1938年参加青年抗日救国会。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春,率人摧毁辛庄伪乡公所,击毙伪乡长。1942年,任铁车区中队长后,采取伏击、偷袭等方式,筹措到10余支枪, 发展队员50多名。5年中历经30余次战斗,被称为...[详细]
陈柱(1890—1944) 字柱尊,号守玄。北流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小养成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7岁就读于萝村小学堂,稍长受业于容县苏寓庸,19岁留学日本,在成城中学就读,4年后毕业回国,考入南洋大学电机系,因以文学见长,改攻文学。毕业后任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长,并亲自讲授国文、数学、英语...[详细]
陈发鸿(1915~1944)。陕西省延川县人。烈士。民国24年(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民国29年10月,随八路军五纵队到盐阜地区。“皖南事变”后,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他任二十二团副团长,民国32年任团长。该团号称“虎团”,师长黄克诚称陈发鸿为...[详细]
陈宝凤(1925—1944)高青县寨子乡丁家村人。17岁参加民兵组织,担任班长。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飞行0组”,两个多月埋地雷90多个,0成功60多次,炸死日军4人、敌战马2匹,杀伤伪军61名,被称为“0大王”。是年冬,在高苑县城通往魏家堡的公路上埋设地雷,炸毁敌汽车1辆,炸死敌人4...[详细]
曹杰(1921—1944)又名曹德坤。峄县二区(今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张范村人。1936年高小毕业进徐州中学读书。1938年春,参加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不久,被调到沂水岸堤干部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被组织派遣到国民党鲁南专员张里元部保安五旅任宣传队长。是年秋,任峄县...[详细]
白桐本(1920~1944),原名白本桐,字梧村。河南省巩县水峪乡古桥村人。烈士。民国26年(1937年)初中毕业。翌年春,他辞别新婚妻子,奔赴抗日战场,参加八路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随部南下,参加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在如皋栟茶、丰利等区做-工作,先后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九连、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