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奎(1881—1944) 又名王书,俗名“唐娃子”,西路秦腔艺人,人称王班长。祖籍岐山县怀贤乡(今麦禾营乡)人。幼在汉中石娃子班学艺,后回关中西府在“丑寅班”、“永顺社’、“华庆班”搭班演出,是“华庆班”的戏芯子。他始工小生,后主须生兼老生,以靠把、箭衣戏见长。主演戏目约30余本...[详细]
王少奇 (1912-1944) 原名王季如,河北省香河县人。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在板桥村开办诊所,以医生身份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建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1938年4月王少奇在盘山千像寺参加了中共蓟县县委召开的扩大会议,在会上被任命为蓟县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7月中旬,参加冀...[详细]
王鲁彦(1901~1944) 原名返我,后改忘我,又名衡,笔名鲁彦,浙江镇海人。曾参加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并在北京大学旁听,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之一,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作家。抗战爆发后,参加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职于武汉郭...[详细]
王乐天(1905—1944) 小名永贞,又名郊麟,麟游县河西乡上庄村人。麟游地下党和游击队负责人,革命烈士。曾在三原第三师范和凤翔二中读书。民国16年(1927)受聘为麟游高小教务员,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4月,任麟游党支部书记。民国19年(1930)春,随赵伯经入“西北民军”警卫...[详细]
王道正,字瑞甫,陕县西张村乡凡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死于1944年9月。曾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随国民党宋哲元部到察哈尔省,先后任龙关、宣化两县县长。1935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时,在保定专区任专员。1938年返里。初在家习书法、练武功,后与他人经营棉花行业,任合作供销理事会理...[详细]
王朝福(1925~1944),东台唐洋人。烈士。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民国29年(1940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1年,担任民兵副中队长。他动员青年参军,带领民兵深入敌占区破公路、拆桥梁、割电话线、刺探情报,搞得日伪军日夜不安。民国32年5月,唐洋区开展减租减息,他主动将自己从...[详细]
孙炽昌(1878~1944年) 孙炽昌,号邢伯,金汇镇人,清末科贡生,一镇首富。民国2年1月当选为众议院候补议员。民国4年,袁世凯为了称帝,强行召开所谓“国民代表大会”。10月22日,孙在本县当选“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1月20日,各省区投票完成,全部赞成君主立宪,孙炽昌也投票赞...[详细]
施桂林(1921~1944年) 施桂林,奉城白衣聚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7岁丧父,15岁去上海学习弹棉絮。因不堪忍受老板-,20岁时愤然回家。但家境萧条,妻子出走。民国29年冬,参加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次年日军大举“扫荡”时随部队南下浙东,编入第三支队。施个子高大,生性刚强,作战勇敢,身经...[详细]
邵建甫(1918—1944),原名连保,又名振礼,大港镇人。幼年丧父,中途辍学,16岁到上海学徒,参加受共产党影响的厂外夜校学习。民国27年(1938),毅然离沪去太湖地区参加地方抗日武装,不久加入共产党。次年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工作。镇丹县成立后,任县委社会部副部长兼-长。日军“清乡”前...[详细]
乔清秀(1910年~1944年) 女,原名袁金秀,南乐县乔崇疃村人,祖籍内黄县店儿集。幼时,其父袁相巽吸毒,家产荡尽,暗将袁金秀母女卖给他人。其母张氏(南乐县元村集人)闻知,伤心致极,遂带金秀姐妹到娘家避难。不久父病故,母改嫁,袁金秀只身流落大名南关外祖母身边,到附近小学堂读了几年书。她聪颖敏...[详细]
李文广(1920~1944),灌云县响南乡(今属响水县)人。烈士。民国28年(1939年)3月,日军侵占响水口。在当地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他投入抗日救亡活动。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遭伪军逮捕,后经地下党组织的营救出狱。民国30年秋,担任涟灌阜边区办事处(今响水县前身)灌五区(今响水口一带)...[详细]
刘甫成(1910~1944),柏山乡柏山村人。幼年家贫,终年靠下煤窑维持生活。1930年,为争小煤窑开采权,发动群众与当地恶霸进行说理斗争,赢得了乡亲的信任。1937年元月,共产党员刘聚奎从北平返回柏山进行革命活动,刘甫成在刘聚奎的教育帮助下,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柏山村党支部书记。...[详细]
刘泗方(1880~1944.2),字滨阁,河南省内乡县夏馆镇人。自幼随武生员萧龙甲练武。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为内乡县武生员。1905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务学堂。在此期间,他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后秘密加入同盟会。此后,他与十余位同学结伴东渡日本,入日本法政学堂深造。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详细]
梁琨(1915~1944年),字毓亭,武陟县北小段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5年参加革命。1938年组织工人抗日游击队,任指导员。后任太行南区工委委员和修武县工委委员。 1938年初,梁琨为了抗日,组织了抗日敌后援会和武陟县抗日宣传队(他担任副队长和指导员)。他带领宣传人员,奔走于城镇乡村之...[详细]
今野博(1919~1944),化名金野博、中野博,日本国本州秋田县人。民国28年(1939年)春被征入伍侵华,同年8月“扫荡”山东梁山时被八路军俘虏。民国30年6月发起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后改为日本解放联盟)山东支部,任宣传部长,发表演说或发表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并宣誓参加八路军。民...[详细]
靳尚超(1895~1944),郊区王封村人。尚超自幼喜武,拳术、剑术、武功对打,均超人一等。他到焦作市区杂耍,使用的武器大样刀,需两人抬才行。他的"旱地拔葱",能跳上8尺平台,能将1根擀杖粗细的弯曲铁棍,双手一捋变成直的。抗战前,尚超赴开封打擂,夺得省级冠军,获证书一张,金柄七星宝剑一挂,柄镌"...[详细]
蒋藩(1871~1944),字恢吾,号蓼庵,祖居河南省睢县,后迁河南省杞县,住县城大南门街。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补行庚子、辛丑(1900、1901)恩正并科河南乡试举人,朝考大挑一等,授职拣选知县(未任),是晚清及民国年间河南著名学者之一,有"南有李敏修,中有张仲孚,北有蒋恢吾"之誉。 ...[详细]
季安 (1909-1944) 原名安禄,曾用名占中,蓟县太平庄人。1938年由李子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中旬,抗日武装-开始后任蓟县抗联第十六总队总务处长。1940年10月任蓟宝三联合县八区区委书记,1943年8月任中共蓟遵兴联合县县委书记。1944年5月16日,季安参在参加由冀东第一专...[详细]
杜少如 (1886—1944) 杜少如,又名杜廷珍,南堡镇人。15岁辍学从商。杜有“实业救国”的思想,认为纱业为国家、地方经济之大利,在崇明兴办纱厂,可以就地利用原料和劳动力,是发展地方经济之良策。他详细考察了本县棉花产销实情,与上海营造商姚锡舟合作,集资64万银元,于1919年创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