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1892─1944),号立三,亦号劬园,城关人。其父严宜唤曾任江西通判。1914年8月考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1916年,入保定军官学校,与邓演达、叶挺等志趣相投。毕业后,在粤军邓铿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及留守处主任等职,颇得邓铿信任。1924年,严重先后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战术教官...[详细]
颜息庵(1868~1944),名昌蛲,号可铸,今石狗乡人。早年习科举业,初试文魁及第,又补廪。因清廷腐败,外患频仍,认为科举徒愚民误国,遂弃科举,跟随长沙王先谦先生学习经史。王爱其才,尽传平生所学,并把他推荐给两广总督张之洞。光绪二十八年(1902),颜与胡子靖、陈润霖、朱伯桢等12人被选派留学...[详细]
严洪珠, (1923.1— 1944.8)原名鸿翥,上虞崧厦镇严巷头村人。8岁时,随父亲到上海飞虹小学读书。后因父亲失业返回家乡,又在私塾读书一年。抗战爆发后,上虞爱国青年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他也投入了这场-。期间,结识了许多革命同志和朋友,阅读了不少马列主义的书籍。1939年,参加了上虞县战...[详细]
杨雅欣(1915~1944年),又名昌维,福鼎县贯岭茗洋半岭头村人,生于民国4年(1915年)7月16日。 雅欣少时聪敏,民国21年因家贫而辍学。翌年随父去福州当筑路工。后因时局动荡随父返乡。民国23年,开始与中共地下党员、表亲王老五(浙江南宋洋人)在鼎泰、鼎平边界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参与组织...[详细]
杨学诚,1915年8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研子岗杨保益湾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八岁时入私塾,后来由三伯资助到汉口新民小学读书。1930年他考入湖北省立高中,因经济困难,白天读书,晚上做工。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一二九运动后,转入哲学系学习。 杨学诚初入清华时,还是一...[详细]
杨小根,又名杨名哲,乳名小根,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博野县南小王村。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警备旅第二团第三营第九连当战士。 在革命队伍,杨小根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认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着抗日救国的重大使命。不过,部队装备太差了,入伍好几个月,才发给他一支旧“汉阳造”步枪。杨小根一心想拥...[详细]
徐翼,原名徐宏仁,祖籍江苏省吴县,1917年2月生于辽宁省辑安县城。父亲原是东北军一名校级军官,九一八事变后因从事抗日秘密活动,被敌人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扩大侵略坚贞不屈,后病死于狱中。其舅父亦为东北军军官,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1923年,徐翼入辑安县城小学读书。1928年考入沈阳省立第一中学...[详细]
徐梦周,又名徐德辅,1904年生于安徽省寿县李山庙。父亲徐士端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兄弟4人,徐梦周最小。10岁左右入堂叔徐子香办的私塾读经史。五四运动后,革命的思潮冲击着徐梦周的心扉,他立志报效国家。1920年春他得胞姊资助,先入本县芍西国立小学,1921年转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学习。 ...[详细]
信风 (1917-1944),原名张伯彦。黑龙江省呼兰县人。自幼聪敏好学,在县城模范初高两级小学毕业后,升入县立中学。他酷爱文学,1935年春,考人阿城师范学校。其问,与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了文学团体"黎明社",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活动。1935年4月,用"征骊"的笔名,在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详细]
谢凤冈,又名庆仓,号梧亭,赤岩村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书香门第。祖腾辉清贡生;父龙光任屏南训导、沙县教谕;长兄凤岐清庠生,民国初年毕业于福建法政学校,任寿宁县鳌阳高等小学校长。凤冈童年在家塾发蒙,自幼聪慧过人,学业优异,爱文学、长诗词,倍受父兄器重。22岁毕业于燕京大学,获文学士学位。...[详细]
肖孝泽(1902-1944)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兼参谋处代理处长 号海梁。男,1902年出生,四川富顺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5期毕业。曾任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1935年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分派河南省安阳县任军训教官。1938年初,调任河...[详细]
吴明洋(1919.3~1944) 堰坪乡茨沟人,出生于日本东京。 民国9年(1920)随父吴绍先(汉阴县早期留日学生)回国。22年(1933)考入陕西省立一中。25年(1936),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学校党组织校刊《学生》,明洋积极投稿,以锐利的笔调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推行的封建剥削制度...[详细]
吴茂林,原名吴廷健,1913年生于湖北省咸宁县古田乡方吴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那年,鄂南各县轰轰烈烈开展的农民革命运动,启发和教育了吴茂林,在他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火种。1931革命根据地大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已发展到鄂东豫南皖等十余县范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胜利诞生了,中...[详细]
卫兴顺,1918年出生在北京市延庆县-科乡汉家川村。家里老少三辈十几口,依靠不到10亩薄沙地维生,日子过得极端贫困。卫兴顺只读过三冬私塾。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幼年时就不得不去打短工或砍柴卖,以补贴家用。 1932年,日本侵略军为推行“以华治华”政策,策划成立伪满洲国。1934年3月1日,溥仪登...[详细]
汪林兴(1908~1944),崇安县岩后村人。少年时,跟着父亲学种田,并利用空暇时间到村里学堂外面旁听塾师讲课,还借来中医中药书籍挤时间阅读,很快就熟记许多药方。民国14年(1925),他父母送他到里洋村跟一个老中医学医。三年后他开始单独行医。 民国17年初,中共崇安县委把工作重点从县城转移...[详细]
王剑岳(1906-1944)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7军8师副师长 原名王师,字大炳。男,1906年出生,湖南澧县人。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部参加淞沪会战,因战功升任补充旅第1团团副。 1938年升任第48师2团团长。194...[详细]
王桂生,1921年1月31日出生于河北省魏县回隆镇后赵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宋屯亲戚的资助下读完了小学,又就读于楚旺中学。在学校里,吃得最差、穿得最差的同学是他;而听讲认真、学习刻苦、尊师爱友的同学也是他。“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啊!”时任楚旺镇中学教师的中共地下党员吴芝圃等老师对王桂生的评价很高。吴芝...[详细]
王道平,原名王喜太,1886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王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期正值清廷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岁月。 王道平生性刚毅豪爽,对啼饥号寒的黎民百姓寄予无限同情,对国内外 势力残酷镇压与血腥盘剥极为不满,立志走救国救民之路。 1911年,由资产阶...[详细]
王艾武,1921年生于北京市平谷县乐政务乡井儿峪村。家境贫寒,为了生活,10岁时就给地主放猪、放羊。1937年七七事变后,家乡沦陷。王艾武同所有穷苦农民一样,不甘心当-奴,盼望翻身解放,能过上好日子。 1938年6月,宋时轮、邓华率领八路军第四纵队到冀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进到平谷县后,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