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调元(1886~1943)字雪暄,又作雪轩。安新同口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保定北洋陆军参谋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深造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后在湖北陆军中学任地理教官。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时离开武昌至...[详细]
左玉玺(1890—1943)乐陵县(今乐陵市)人。鼓书艺人。家境贫寒。16岁时,拜邻村段家鼓书艺人王江中为师,学唱东路大鼓(亦名老东口) 。苦练3年,学会演唱《花驴》《三国演义》《伐树望友》《截江夺斗》《回荆州》等书目。后与弟左玉成、左玉堂在惠民、阳信一带边练功边演出,演唱水平显著提高,得到好评...[详细]
朱穰丞(1901~1943),又名成湘。吴县(今苏州市区)东山人。生于上海。话剧演员。早年就读于上海圣芳济中学。中学毕业,为银行职员。民国10年(1921年)组织辛酉学社,后又创办辛酉剧社,编导新戏,与潘汉年、夏衍、田汉等人交往。民国14年,创办—厘沪报》与《新东山》杂志。民国19年8月加入“左...[详细]
周镜夔(1870—1943)字佐禹。桓台县新城镇昝家庄人。20岁中举,被选为苏州候补知州。辛亥革命后回乡行医。擅长内科,精于妇科。为一方名医,著有《妇科权衡》。 ...[详细]
郑觉民 (1914—1943)又名郑立新、郑光生。莱芜县南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陶镇) 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先后任班长、排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底以后,历任二区区中队队长、莱东县大队三连连长、县独立营副营长兼二区区中队长。1942年,日军逮捕了他的父亲、弟弟...[详细]
赵玉川(1912—1943)莱芜县小洼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滨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在沂南牺牲。 ...[详细]
赵书策(1927—1943)招远市大户陈家乡赵家沟村人。15岁参加革命,担任村儿童团长。 1943年4月,驻在赵家沟的北海银行接到上级指示,要立即疏散埋藏北海币。午夜,赵书策与村支部书记同银行的同志一起,把北海币埋藏好。赵书策日夜警戒, 整整4个晚上没眨眼,一直等到上级把钱取走。由于赵书策意志坚...[详细]
张智忠,1908年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集东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8岁开始在本村读小学,1928年到烟台先志中学读书。1930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中国学院教育专修科。在北平期间,他攻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书籍,看清了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坚定了投身于革命的决心。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民心激愤,他积极投...[详细]
张逸轩(1902—1943)又名张中人,字元成。枣庄市峄城区人。高小毕业后考入济南正谊中学。1938年冬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党支部领导成员之一。1939年冬负责峄城党的工作,组成中共峄县城市工作委员会, 任书记。1939年冬至1941年间,他以开办煤厂、布店为掩护,...[详细]
张一麐(1867~1943),亦作一麟,字仲仁、峥角,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吴县(今苏州市区)人。12岁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为候补知县。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梁启超提倡维新变法,他与章钰、孔昭晋等人在苏发起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录取经济特科,旋入袁世凯幕,...[详细]
张锡瑶 (1919—1943)淄博市临淄区郑家六端村人。中共党员。1938年1月参加革命,曾任泰山军分区直属队队长。荣立二等功1次。1943年8月牺牲于莱芜。 ...[详细]
张岫石(1908—1943)化名张博。庆云县板营村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建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第十三分会,并组织成立了庆云县抗日救国军。历任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处长、庆云县和盐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鲁边区三地委副书记等职。1943年3月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详细]
章礼,原名章传礼。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礼纪上章村人。1902年5月出生于一个衣民家庭,其父为章开茂,其母为张氏。他有兄弟四人,他排第三。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兴唐,二儿子兴儒。章礼牺牲后,兴唐于1943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党组织,在解放战争中为革命贡献力量。章礼少年时,性格温和,聪明好学...[详细]
张汉卿 (1917—1943)化名余志远。乐陵市杨家乡邸家村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任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长。1941年1月任乐陵县县长兼县独立营营长。1942年底,被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员会评为“模范县长”。1943年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详细]
张方胜(1916—1943)邹平县大由村人。1940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任长山县大队二中队中队长。1943年9月某日凌晨,日伪军“围剿”长白山抗日根据地(今邹平县境内) 。他率部驻西董乡马庄村,发现敌情后,立即组织反击。天亮以后,长白山各个山头均发现敌情,他率部转移至鹤伴山西口,挺进南浔沟东山坡,...[详细]
于寿亭(1901—1943)泰安县人。自幼上学,后任泰安县政府秘书。1935年任济南惠鲁工商专门学校事务主任。1937年5月,任济南仁丰纱厂(现国棉三厂) 事务主任。同年12月,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职务之便,接触敌伪上层人物,收集情报,传递-,并积极为党筹集...[详细]
于敏(1913—1943)原名李培珍,又名张淑芳。女。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盐场村人。中共党员,福山县妇救会会长。出身富商家庭,14岁进北关小学读书,开始接受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教育。 “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她由父母包办与富商鹿崇文结婚。婚后半年即到八角等地小学当教...[详细]
于洪锦(1915—1943)原名于洪珊。文登县(今文登市)大水泊镇南疃人。曾任中共胶东北海区特委书记,中共七大代表。出身富裕农民家庭。小学提前一年考入文登中学。1932年,在全省毕业通考中,成绩排第三名,获奖章。同年,考入济南省立师范学校。这期间,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