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生(1914~1942)又名刘镇昌。安国马固村人。15岁高小毕业。1929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军阀、反侵略的-。“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刘云生投笔从戎,在于学忠部一一八师督察处做文书工作。他精明干练,能书善画,颇受张庆余器重,不久被提升为少尉参谋。部队纪律松驰,扰民事...[详细]
刘先美(1923—1942),岳口镇圣台村人。幼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1939年,他在渔南党组织动员下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40年豫鄂挺进纵队第四团队在赖新场一带反击日伪军包围战后,被编入四团队任排长。根据工作需要他又回到渔南任金场、陈场一带的乡长。1942年在开展抗战工作中,由于汉奸告密...[详细]
刘文正(1896~1942)又名刘山虎。回族。定县(今定州)陈村营村人。1925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肄业后,曾在北洋军任连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对不抵抗政策不满退伍回乡。1935年到内蒙古归绥(今呼和浩特)经商,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同乡萧秉钧。1936年夏,同萧一起返回定县从事革命活动。...[详细]
刘齐滨(1908~1942)原名刘府海,曹县韩集镇刘岗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青年时期,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预修科和北京大学文学系。他目睹军阀横行、国事日非、广大劳动人民颠沛流离等景况,心中无比愤慨,以“舟子”笔名,写出了《梧桐树下》、《孩子的梦》、...[详细]
刘吉年(1908~1942)别名刘迪刚、王焕章、贾炼。安国南章村人。家中较富裕,1919年考入安国县石佛高小,1922年考入保定烈士田中学。1925年转保定同仁中学,1928年毕业回家务农,结识了中共党员徐云甫,他们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探讨民族兴亡、民众解放等问题。1930年,刘吉年担任本村小学教...[详细]
刘国兴(1899—1942)江西瑞金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贫农团主席、赤卫队连长、区军事部长等职。红军长征后,任汀瑞县游击支队第三大队长,坚持汀瑞边游击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汀瑞县委书记。 来源: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同名人物: 刘国兴 (1920~1...[详细]
刘德明(1910—1942),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 出生在陕西省礼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学过木匠活、当过药铺店员。1925年,为生活所迫,到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当兵。1930年,随部队调防到江西。1931年12月,参加由赵博生、董振堂等...[详细]
李绍贤(1916-1942),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保卫部保卫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锄奸部锄奸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详细]
李平(1916-1942),福建省南安县人,菲律宾归国华侨。1937年高中毕业时正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他义愤填膺,参加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回到厦门,随即辗转来到龙岩参加新四军。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新四军的军服,精神振奋地表示:“值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誓死忠心报国,驱逐日寇出中国,决心愿为...[详细]
林诗润(1900~1942年)出生于藤桥镇岭头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1915年毕业于藤桥龙楼小学。1926年,与张开泰等在藤桥地区组织农民斗争地主恶霸、-污吏、土豪劣绅。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积极配合张开泰等人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藤桥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详细]
林里青(1915~1942)原名董国钧。蠡县荆邱村人。高中毕业后,于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参加蠡县新世纪剧社,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新世纪剧社调到冀中区,董国钧留蠡县任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科长。在残酷环境下,他坚持党的义务办教育方针,使大多数男女适龄儿童都能入校学习,对成年人则开办...[详细]
林吉进(1920~1942年),革命烈士。出生于乐罗球尾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秋,“七七”芦沟桥事变,正在读崖县中学的林吉进在进步老师的鼓动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抗日救国后援会”。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他和陈国风在球尾灶村成立了中共崖四区工委,任组织...[详细]
林光耀(1910—1942),四川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支队长,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第四十三团参谋长。1942年11月,为了使中共襄河地委进驻天京潜县,他参加了曾家湾战斗,与国民党一二八师即将投降日军的古鼎新、潘尚武部激战。1至2日,经两天激战,没能攻克顽姜鸿团。3日,敌援军赶来,部队...[详细]
李力(1913-1942) 原名李双福,后更名李幼贤。河北省冀县烟家雾村。1930年高小毕业后到北京学徒。后赴天津投亲。九一八事变后,目睹了国难当头的现状,李力开始走向追求真理的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 组织——反帝大同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初,受中共北方局委派,回到家乡,以教书...[详细]
梁景(1920~1942)女。又名梁景春。高阳北梁家庄村人。其兄嫂抗日战争初期即参加革命,常向其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当时北梁家庄不足50户人家,且远离日伪据点,县、区干部常来此隐蔽工作,多住在梁景家中,在抗日干部及兄嫂启发鼓励下,梁景投身抗日斗争。1939年参加冀中四分区国防剧社,多次深入各地为抗...[详细]
李昊(1919~1942)原名郭宗岳,又名郭宗、郭喜贵。望都郭家村人。1931年考入望都城内高小,受革命思潮影响,参加了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抗日宣传活动。1933年进入保定志存中学学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演讲。1937年9月保定被日军侵占,李昊回到家乡。19...[详细]
孔繁耀(1892~1942),字星五,男,汉族,云南省宣威县城南门街人。 幼时在宣威城念小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北京陆军小学经济特科班学习,加入进步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受到清政府通缉。民国成立后到昆明任唐继尧部总务官。民国7年(1918年)任丘北县长,后任胡若愚的军需主任,随胡...[详细]
康翰文(1915~1942)李君玉(1915~1942)康翰文,易县远台村人。1930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五四运动后的育德中学是保定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学校里,康翰文阅读了学校出售的《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和《共产党宣言》等书刊,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保定城乡迅速掀...[详细]
贾荣庆,又名周堂,1917年农历9月初6出生于襄汾县河东东坡沟一个农民家庭里。荣庆父贾三元,为人正直,深明大义,荣庆从小接受了父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教育。 荣庆6岁时初秋的一个中午,曾与邻居家五、六个小朋友在天池边玩。一个孩子不慎滑到水里,别的小朋友吓得连哭带叫,直往回跑,年龄较小的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