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三(1910—1942),原名思荣、筱伙,化名刘敏、阿宝,建德洋尾人。幼年丧父,生活艰辛。上过3年学,上午读书,下午砍柴放牛。 1927年参加洋尾农民协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建德农民-,-失利后避往江苏徐州,在铁路上做工。1934年复回洋尾,与陈一文等人再次组织群众开...[详细]
陆杏林(1875~1942),字雨林。城厢镇拱搁街人。清副贡四品衔,官至知县。道尹、省咨议局常驻议员。 陆杏林少年好学,品学兼优,有齐家治国之志。清宣统元年(1909年)被选为广西省咨议局常驻议员。迩后任奉议州知州。民国元年(1912年) 5月调任百色府长兼统兵一营,后又调任南宁知县,民国...[详细]
罗文坤(1917.11-1942.7) 又名罗娴、罗光。出生于京南乡纯冲村一个富裕家庭。1924年,她在梧州女子高级小学读书,1929年考入苍梧县立中学。1932年罗文坤随家迁往广州,考入广州洁芳女子高级中学。在广州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在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读书的苍梧同乡苏蔓。与他一道组织了“曙...[详细]
陆蠡(1908—1942),学名圣泉,笔名陆敏、卢蠡、大角等,天台县平镇岩头下村人。1929年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1931年秋,至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任理化教员。喜科学与文艺,精通英语、法语,自修日语、俄语,业余从事翻译与写作,与同事吴朗西等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4年,至上海南翔...[详细]
刘英(1906—1942),原名声沐,化名可夫、越人、爱群、锄非、王志远、林远志,江西瑞金人。1924—1927年,任松山小学教师,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并结识瑞金县地下党负责人邓生文。1929年4月改名刘英,参加进驻瑞金的工农红军第4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政委、团政治部主任...[详细]
刘文江(1866.10~1942.1),又名景韩,生于南丰县城一书香之家。清光绪二十年(1894)副贡生,补直隶州州判。 清末官场腐败,文江不愿为官,便在广东一带教书为业,并在名医指点下自学中医。偶为友人治病,疗效颇著,渐有名声。46岁时,定居南昌市,以医为业,精通内、妇、喉诸科,尤以妇科著...[详细]
柳寿松(1868~1942),又名岳乔,今汨罗市营田人。幼读私塾,后随父务农。18岁时,在福建任游击参将的堂叔将他带到厦门,在军营中补上一名伙夫缺额。当时福建提督钟长开念同乡之情,提拔他当“师爷”达10年之久。后调南京补知县、察哈尔镇守使、岳州巡防营统领。因与湖南督军政见不一,愤然辞职。辞职后...[详细]
刘诚光 (1914-1942) 湖北省红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长、团政治委员。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热察挺进军三十七团政...[详细]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又名岸、广侯,字叔同,号漱筒,别号息霜、晚晴老人等,祖籍平湖,生于天津。祖父李锐始徙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吏部主事。叔同早慧,七八岁学千家诗、唐诗,并习石鼓文、篆书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详细]
凌 (1911~1942),号坚瑜,平江县城关镇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师排长、连长、营长。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五军九十六师补充团上校团长、少将团长。1942年奉命远征缅甸作战,在守卫缅甸彬文那城时与日军激战,歼日军1000多人。在增援英军时中弹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详细]
李继渊(1918~1942),字学炎,今临湘市桃林镇人。1937年12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习。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奉命回湘北沦陷区工作,任中共岳阳中心县委军委、青委委员兼临湘县委书记。他征得驻岳阳国民党八十二师的赞同,在大云塅举办有乡、保长和失学青年参加的战时...[详细]
李春农(1901~1942),原名长桐,海南文昌县锦山镇坡头村人。1923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毕业后返粤,在广州孙中山大本营供职。1925年2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8月奉命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部任排长。1926年7月,随军北伐升任连长。1930年10月至1934年9月,先后参加...[详细]
蓝扶霄(187?—1942) ,又被称为蓝公霄、公霄,象县东南乡(今六巷乡)六巷村人。花蓝瑶,石牌头人。 清宣统年间,蓝扶霄率瑶族石牌丁,协助李国治平息了0会在瑶山的活动。事后,蓝被推举为六巷团(军政合一的民团)团总,并经李国治保荐,获五品军功。 民国16年(1927年),六巷小江冲等...[详细]
·冯·赖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 ;1884年10月8日-1942年1月17日)是一名德国纳粹时期的元帅,与其他同期德国元帅最大的不同是,赖歇瑙自早期就极为支持纳粹政权,同时也在其管辖区执行希特勒-苏联政委人员的命令。历史作家连·戴顿在...[详细]
姬兴周(1910-1942) 吉林省伊通县人,中共党员。1925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1年在莫斯科苏军情报训练班受训,后任大连国际、苏军情报组(又称抗日纵火团)负责人,领导该组大量销毁敌人的军用物资。他被捕后,坚贞不屈,1942年于旅顺日俄狱中被杀害。...[详细]
金雯(1908—1942),字叔章,永嘉郭溪(今属瓯海区)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战斗中腿部中弹受伤。后调人中央航空学校学习飞行,为航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留校任飞行教官。 1936年,任空军第七大队第六中队中队长。西安事变中担任国共双方空中交通联络工作。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率领...[详细]
焦达人 (1891~1942) 焦达人,字知生,号雄飞,焦达峰之弟,浏阳县北乡焦家桥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三十年人浏阳沙市文光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进入长沙铁路学堂。宣统元年(1909,辍学随焦达峰加入共进会,后又经曾杰介绍参加同盟会。翌年,长沙发生抢米风潮,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详细]
黄肇熙(1869—1942) 黄钜英(?~1951)黄肇熙,号晦馀,又作惠儒,二塘乡樟村人。曾在广东省 法政学校肄业,历任顺德巡警、清乡要差。民国元年(1912年)任柳州统税局长兼支应局事并带护商营。2年9月,刘古香在柳州发动兵变,黄镇压刘古香有功授陆军步兵中校,督带游击一二队。同时趁局势混...[详细]
黄乃耐(1876—1942),女,小名奶奶,祖籍安徽歙县,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祖父迁居金华,有四兄一姐。出生十余天,即给灵岳乡里郑村郑恒梓家作童养媳。及长,以勤劳著称乡里。婚后生两子皆夭折,丈夫另娶,被遗弃。晨磨豆腐,日间耕地,晚上纺纱,艰苦度日,积有余钱即存入四哥元秀所开商店生息。深感平生不识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