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尔和(1878年-1940年),杭州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早年曾在杭州府中学堂就读师范,1902年协助其师在沪创办《新世界报》。留学日本,毕业于金泽医专(现为金泽大学),其间被推为拒俄义勇队临时议长。又游德,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两级师范校医、北京医专校长。1922年后,历任教育...[详细]
苏晓风(1915—1940)原名张尔乙。蓬莱市潮水一村人。1934年考入北平市镜湖中学。1935年曾参加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苏晓风回到家乡新民小学任教。他创办《潮水日报》,成立抗日救国宣传队,创办民众夜校,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详细]
孙锡九(1915—1940) 原名孙迎柱。淄川县土屋村(今属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任职于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先遣第一梯队参谋处,后调四支队特务团。 1940年2月28日,奉命夜袭博山、莱芜边境重要隘口青石关日军据点,孙锡九三次飞跃电网,炸死敌人20余名,后被...[详细]
孙伯英(1897—1940),原名孙景萃,台儿庄区马兰屯乡道庄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在马兰屯、峄县城读书,聪明好学,追求真理。“五四”运动暴发,他深受影响,满怀爱国热情于1920年考入山东省东昌府(今聊城)陆军学校。毕业后在山东陆军第六旅褚玉璞部任军需官时与邱焕文结为知心好友。在邱焕文的帮助下,...[详细]
孙迺琨 (1861—1940) 字仲玉、号灵泉。淄川县董家村(今淄博市淄川区杨寨镇董家村) 人。清末民初教育家。童年入私塾,1890年(光绪十六年)赴陕西三原正谊书院,拜理学正宗贺瑞麟为师求学。他孜孜不倦,昼夜苦读;三度春秋,未曾离开书院,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 1893年(光绪十九年)...[详细]
宋延琴(1904—1940)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革命烈士。他是莒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员,是抗战前中共莒县特别支部书记,“七七”事变后莒北较早组织抗日武装的领导人之一。1926年,在博山同兴煤炭公司工作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4月回莒县开展建党工作。12月,莒县单独成立特别支部...[详细]
宋干卿,1909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市黄山镇寨子后村。他幼时家庭贫困,但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他读了三年私塾。1929年,宋干卿在黄山镇郇家村教学时,结识了在宁津镇小店村任教的王良壁(胶东特委派来的地下党员),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在王良壁的启发和影响下,宋干卿目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详细]
石友三(1891年—1940年),字汉章,吉林省九台市卡伦人。石友三一生中投机钻营,反复无常,曾先后多次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和中共,而又先后背叛,当时人称为“倒戈将军”。 对我国的佛教事业,以及文物造成巨大的损害,登封少林寺被他几乎焚毁殆尽,历史责任不容推卸。 ...[详细]
沈其生(1912~1940),原名沈肇华。泗阳县众兴镇人。他排行第二,为人敦厚正直,嫉恶如仇,人称“沈二呆”。他以呆子自命,签名时,往往只签个“槑”(梅)字。其实他颇富于热情,多才多艺。他在江苏省立第九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至民国24年(1933~1935年),一直担任中共淮盐特委...[详细]
沈伯溥(1860~1940),字林森。律师。7岁至20岁,在大丰沈灶楚皋义学读书,后自学法律。清末,扬州三家盐商联合向沈灶海下灶户收取重租,灶民无法缴纳。沈伯溥知道后义愤填膺,自费到北京为灶民上诉,痛陈扬州盐运使包庇盐商的罪行。他毫不畏惧,冲进皇宫告御状,直到撤销重租才回沈灶。扬州盐商和沈灶劣绅...[详细]
任清太(1910—1940)馆陶县人,今属临清市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冠县一带从事抗日活动。1939年任冀鲁豫工作团团长。1940年6月,在贾镇与日军作战中被俘,面对敌人利诱和酷刑,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详细]
曲显明(1911—1940)原名曲荣本,化名周毅。荣成县(今荣成市)人。1933年考入文登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经中共东海特委批准, 组建中共荣成特支并任特支书记。翌年2月,中共荣成特支改为中共荣成县中心区委员会, 他任区委书记。4月,任中共荣成...[详细]
秦国镛(1876—1940年),今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丁寨人。 秦国镛又名秦秀镛,字子壮。出身书香之家,幼有大志,县试入文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经选拔先后留学法国、比利时,学陆军及机械科,凡七年。回国后任陆军部参事,他比较中西实力,深感要巩固国防,与列强抗衡,必须急练空军。民国元年...[详细]
瞿启甲(1873~1940),字良士。昭文县古里村(今常熟市古里镇)人。藏书家。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至瞿启甲为四世。幼孤,随伯父秉渊及兄启文、启科读书。擅文学、书法,维护先代遗书尤谨。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图书馆,两江总督端方遣人令瞿氏献书,许官京卿,他不为所动。后经父老斡旋...[详细]
乔志一(1917—1940)原名光玺,曾用名李志新。高密县西注沟村人。1933年考入济南北园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后因经济困难辍学回家。1935年考入诸城简易乡村师范。同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山东抗日军政干校二期学习,此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任中共诸城县委书记兼八路军山东...[详细]
彭树桢 (1917—1940)莱州市后上庄村人。1938年3月,参加了掖县玉皇顶起义,随之加入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三支队大队政治指导员。所在部队合编后,1940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政委。后在招远齐山反“扫荡”中牺牲。 ...[详细]
牛明性(1909—1940)又名牛建,字善斋。郓城县二十里铺村人。幼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入济南乡村师范学习。在校期间适逢“九一八”事变,曾率学生赴南京-。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被判10年徒刑。在狱中,他发动领导了济南第一监狱大规模的-斗争。1936年12...[详细]
马健生 (1913—1940)原名马建林。寿光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5月去延安参加学习,年底回到寿光参加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任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参谋处主任。 1939年冬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参谋长, 19 40年在“肃托”事件中被错杀。1985年2月1日,中共寿光县委根据中...[详细]
罗振玉(1866—1940), 浙江上虞人。我国最早的几位甲骨文学者之一,与王国维共同创立的研究范式为我国甲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继承了宋朝以来历代学者对金石文字的研究,开辟了古器物学研究的新阶段。他一生著书立说,成果丰硕,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07年受南洋公学之聘任东文学堂监督,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