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菊(1883~1940),名伟仁,字人菊,以字行。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淮安车桥人。南社和中国同盟会成员。幼入塾,后考入两江师范学堂,参加南社和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山阳光复,曾为同学周实、阮式(都是南社成员)鸣冤,使案件得以昭雪平反。并搜集周实遗篇,编校《无尽庵遗集》。后任广东汕...[详细]
赵同孝(1898-1940),修武县大南坡村西小庄人。从幼年起,就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 1938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进驻大南坡村,宣传抗日,扩充队伍,建立地方政权。赵同孝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积极参加了游击司令部所领导的抗日活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抗日救...[详细]
张锡元(1863-1940),字嘏民,直隶省顺天府(今属北京市)密云县河西村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北洋政府、直系人物。 清同治二年(1863)生。家庭条件不佳。 光绪五年(1879),17岁时到古北口投在正定军叶志超部下当兵。 光绪七年(1881),被选派进入正定军榆关随营武备学堂深...[详细]
张日化(1910~1940),原名精伟,又名精慧,浙江诸暨县人。小学毕业后至上海做工。“八一三”事变以后回家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诸暨县江东区委组织委员。后受党的派遣,考入“政工队”,分配在“江东区队”负责三都、白门一带工作,积极组织民众抗日及建党工作。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东南分局第二期...[详细]
张公任(1905~1940),原名人杰,字公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泰兴人。国民政府抗日将领。历任无锡县工会委员、国民党县党部委员、江苏省党部常委。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时,张公任回苏北作武装斗争,任通如区右翼指挥官,受韩德勤部袭击,退出黄桥,转任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秘书长,后任第三...[详细]
徐智甫 (1908-1940) 名徐睿、字智甫,蓟县周官屯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同陈富轩在二区淋河沿一带建立救国分会并任会长。1938年6月,组织领导了六、九甲两个民团起义。7月14日,徐智甫同李子光、陈富轩等领导了二区起义,成立了冀东抗日联军第十六总队并任...[详细]
薛临川(1905~1940),字为余,武陟县薛小段村人。毕业于汲县师范。在汲县读书时即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到焦作、武陟等地教书。 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赵谭支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党总支书记、团部党总支书记等职。在其负责部队组织建设工作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吸收 员,充实...[详细]
辛文龙(1901—1940),上会乡高陵村人。幼年丧母,家贫,父卖田供其上学。18岁即执教糊口。民国15年(1926),参加北伐战争,因负伤解甲归里,经营香烛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茅山地区盗贼蜂起,辛号召村民敛资购 ,亲任教官,组织村自卫队防匪、抗日。1938年冬,结识了新四军一支队的同志,加...[详细]
吴乐群(1902~1940),原名永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淮安苏嘴乡人。烈士。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此后多次领导当地民众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并在龚营创办了一所小学,进行义务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同胡茭川在交陵镇开办失学青年补习班,着重进行抗日救亡教育...[详细]
王树棋(1917年~1940年) 小名七妮。濮阳县清河头乡西辛庙村(今属濮阳市市区)人。贫苦农民出身,为人耿直善良,性格刚烈。 1940年农历三月初十上午,濮阳县城内的汉奸队前往城郊孙王庄抓丁、逼粮,激起孙王庄群众义愤。村民奋起于村前,用刀劈杀两名汉奸。其余汉奸逃回城内,谎报于孙...[详细]
孙寒冰(1902~1940) 原名锡琪,又名锡麟、锡麒。南汇人。早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进修。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劳动大学经济系主任、暨南大学政治经济系主任兼教授。曾创办《文摘》杂志,并任黎明书局总。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详细]
沈新萍(1868~1940),字础实。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宿迁县(今属宿迁市)宿城镇人。中国同盟会成员,主张办学。16岁中秀才。弃举子业,研究西学。光绪末年,考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不久,结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学成归国后,回县从事教育工作。民国元年(1912年)1月...[详细]
沈梦莲(1874~1940年) 沈梦莲,原名小阿妹,今光明乡庙泾村人。钱书浦长子,母沈氏。9岁时丧母,因受后母-而居舅父沈德元家(一云父母双亡后去沈家),随舅父以撑船为业,会弄拳使棒。18岁起受雇于庄行绅士邹士琦、南桥绅土陈端甫等家摇账船,与皮匠吴锦祥、理发匠李雪华、泥水匠沈耕堂等结...[详细]
尚宜元(1868~1940年),原名起鸿,又名复初、耐辱、光荣,济源市轵城乡张金村人。 生于耕读之家,曾就读于河南省优级师范学堂,并在该校参加了"同盟会"。毕业后长期在沁阳、济源一带教书,暗中从事反对清王朝的革命宣传活动,并与孙中山有书信往来。1911年,同盟会河南会员张钟端组织开封武装起义...[详细]
乔利元 (1898年~1940年) 小名春秋,乔派坠子创始人。南乐县北乔崇疃村人。出身普通农家。少时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十几岁到本村一户姓杨的富户家当"掌鞭"(雇工)。东家会唱山东大鼓,又会弹三弦,乔利元就跟东家学弹唱。17岁那年,乔利元离开杨家到大名县龙王庙镇投师名艺人程长会,正式学唱山东...[详细]
马君武(1881—1940) 原名马道凝,字厚山,到日本留学时改名马和,字君武,后以字行。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恭城,后定居桂林。幼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先后就读于广西体用学堂、广州丕崇书院、上海震旦学院,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法文。二十七年赴日本留学,为广西留日第一人。在日本结识...[详细]
刘少和(1915-1940),原名绍荷,修武县万箱铺村人。先后在家乡私塾、修武第一完全小学、开封省立第一中学、河北省立北平高中和北平私立弘达中学读书。他通过阅读一些马列主义著作,特别是经过1935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的战斗洗礼,萌发了革命思想,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入...[详细]
刘汉三(1906年~1940年) 又名刘汉章,濮阳市区胜利路办事处马呼屯村(原属濮阳县)人。青年时期,慷慨尚义,邻里遇难,无不解囊相助;如遇官绅欺压乡邻,总是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于是乡里邻友遇事无不相求。 1931年冬,刘汉三因支持本村李胜义举,惹恼乡绅,被告到"官府"。众测不祥,...[详细]
李平安(1917年~1940年) 清丰县城北小李屯村人。自幼家贫,在亲友资助下相继在濮阳县简师附小、城内一高、简师就读,毕业后在陶河、王庄任教。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平安参加中共直南特委领导的四支队,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1938年夏,四支队编入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