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筱庵(1872—1940),名宗耀,字筱庵,以字行,镇海县城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上海浦东英商耶松(一说祥生)船厂做工,在夜校学英语,得以初通英语。善于逢迎,提升为领班,经管工人工资等。依靠克扣工人工资、虚报冒领等手段敛财,在浦东购置房产,出租获利。后结识上海商务总会总董严信厚子严子均...[详细]
冯志纲(1908~1940年) 吉林省公主岭人。民国21年(1932年),组织“文武”抗日队,后加入汤原游击总队,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团长、军参谋长、第3路军西北指挥部总指挥兼第2支队长等职。民国25年(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1936年)6月~12月,率抗日联军西征部队...[详细]
冯杏娥(1903~1940),女,平江县南桥乡人。1925年加入秘密农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区妇女代表、赤卫队长、女界联合会主任。1928年,组织全区200余名妇女,手持梭标菜刀,参加“三月扑城”战斗。1930~1934年,任中共平江县委妇女部部长,湘鄂赣省妇女部巡视员、副部长。在三年游...[详细]
方赞修(1879—1940),字述斋,号纫兰,淳安威坪黄江潭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以拔贡授休宁知县,目睹清廷腐败,又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愤不赴任,不久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员,1917—1920年,任省立严州中学校长,1921年为浙江省制宪议会议员。1922年,浙东、浙...[详细]
方大翘(1895~1940),字君竹,岳阳县新开镇人。幼习经史,旁及歧黄。开始从医,断症处方,独创一局,不为故籍所拘,常谓:“行医如将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战局万变,病亦如斯。善医者,当审时度势,便宜行之,岂可纸中觅妙方灵药哉?”30岁从戎,投高树勋部。1937年,抗战开始,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详细]
鄂家规(1910~1940年),男,壮族,利周乡启文村人。身材短小,精悍诚实。1939年入伍,充任国民政府军新编一九师特务连一等兵,开赴抗日前线。应征之初,对其兄说:奉养父母与捍卫国家,都是人生大事。兄平时在家维持家计,使家庭不怕挨饿受冷,弟应让兄。 至于抵御外国侵略者, 为民族争取光荣, ...[详细]
陈烈(1902-1940) ,字石经,凤山镇人,家庭小贩。父母早年去世,以长兄持家,抚育弟妹,备尝艰辛。 民国12年,陈烈随桂军赴广州,保送讲武堂,次年转入黄埔一期,毕业后曾任连-表和连、营长。两次参加东征和讨伐杨、刘叛乱,积功升任58团代理团长。民国15年,随军北伐,以一团之众,率先攻入南...[详细]
陈蝶仙(1879-1940) 鸳鸯蝴蝶派作家。浙江钱塘人,原名寿嵩,字昆叔;后改名栩,字栩园。清末贡生。早年从事艳情小说的创作,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曾出版文艺杂志《著作林》,并任《游戏杂志》、《女子世界》和《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1918年成立家庭工业社股份公司,生产“无乱牙粉”,后又...[详细]
岑宝安(1910~1940年),男,壮族,利周乡那祥村人,为人朴实,勤力务农。1939年应征充当国民政府军一七五师五二五团二营四连一等列兵, 参加抗日战争。1940年2月13日,在广东钦县(今广西钦州地区)铜鼓岭抗击日本侵略军战斗中阵亡。...[详细]
周梦虞(1865~1940年),字桐崖,晚号遁庵,别号遁庐老人,福鼎县秦屿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十年(1884年)府试中秀才。翌年,应省试中副举人。 光绪十四年,任福鼎桐山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七年改任桐山小学堂堂长。民国3年(1914年),任桐山小学校长时,反对县公署知事赵士鹏...[详细]
郑佛仁(1861~1940年)城内仁义坊儒学坪人,生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一生从事建筑和雕塑,是当时永安县负有盛名的建筑雕塑师。他所承建的房屋庙宇,宏伟壮观,雕塑作品,构思深邃,别具情趣。为人平易可亲,倍受人们尊敬。凡建筑庙宇祠堂或住宅,大都请他承建。城内的唐王庙、龟山庙、桥尾临江阁...[详细]
赵景龙 (1898-1940),字在田。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29年夏,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归国集资600万元,创立东北造纸厂于桦甸,利用东北木材、开发桑梓富源,振兴国家实业,挽回外溢权利。"九一八"事变,激于义愤,领导桦甸造纸厂警卫员工,联合得胜得禧各部,组织当地民团,倡议武力抵...[详细]
张仙骨,原名张世阁,屏南县漈头村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仙骨幼年进私塾。及长,遵父命继承医业。 仙骨熟读《伤寒论》,及至能背诵。行医过程,牢记父训:人命关天,不可不慎。他注重对病人的望、闻、问、切,深究病原、病情,细察病家环境,谨慎处方。药购回,查药量和药质,并传授熬药...[详细]
张兰生 (1909--1940)原名鲍巨魁,满族,1909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就读于父亲执教的师范学校,1928年考入哈尔滨电业局电车厂,当"车掌"(售票员)和司机。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张兰生积极参加电车厂工人的-斗争,还常常以消极怠工,少收或不收车票办法对抗日本人,...[详细]
张 集(1868-1940),字浩然,人称“浩然大”(“大”,福建方言,对长者的尊称),福建省云霄县下坂村人。社会贤达人士。 清同治七年(1868)生。幼读私塾,为人忠厚刚正,乐于助人,在族中辈分高,颇受敬重。 宣统二年(1910),云霄厅同知朱志松以张姓系云霄巨族,为便于约束委其为张...[详细]
张华山,原名先梨,绰号柴头梨,梧柏洋村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聪明好学,利用放牛空隙读点书,粗识文字,在家务农。 民国22年(1933),华山参加革命,民国23年1月参加安德县游击第一支队,同年冬受党组织委派与吴华禄、张云腾等成立梧柏洋苏维埃政府,罗金木任村主席,他是成...[详细]
张河山(1889~1940),乳名目,因其额中有颗痣,故被称“三目”,文峰顶张村人,少时家贫,不曾上学,曾进琯溪武术馆必习堂学艺,略通拳术,被同徒奉为头目,后成为-的散匪匪首。 民国9年,河山率伙投驻漳护法军总司令陈炯明,被委为排长,后随陈炯明部进驻广东,终因不惯军旅生活而潜返故里,仍过着-...[详细]
于中和 (1902-1940),字晓光。黑龙江省泰来县人,1923年入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毕业后被省教育厅留用为师范附小第一部教师,后又曾为巴彦县小学教师。不久,参加东北三省高等文官考试,名列三省第一,誉满乡里,被分配到京奉铁路天津站工作。后因杨致焕老师的关系兼天津《东方时报》。后赴沈...[详细]
尤贤模 (1853~1940年) 字楷庭,侯官县人,祖居洪塘乡。19岁时,到丝线店里学习丝线生产。后在城内安民巷口摆丝线摊,经资金积累,开设“尤恒盛丝线苏广店”。贤模对丝线生产工艺精益求精,所生产的丝线色泽鲜艳,坚固耐用,深受用户欢迎。几年后,尤恒盛丝线名闻八闽,生意兴隆。贤模善于经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