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永山(约1870—1935)字峻峰,艺名迎喜。原籍山东。皮黄演员,后改司鼓。幼入全福科班,初学旦角,演《春香闹学》《游园惊梦》《佳期拷红》等戏。后改文丑,投周阿长学艺。出师后搭春台班。1893年(光绪十九年)改入小天仙班,随班入清宫演出。25岁时拜李五为师,后即以司鼓闻名。庚子后搭久和班,后为...[详细]
葛节支(1879~1935),又名永和,字浚。宝应县西湖新集乡(今洪泽县共和乡戚庄村)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考中秀才,后回乡办私塾。时宝应县设三十六图,负责催粮并可随意抓人。他对此十分愤慨,状呈县衙,反被官府冠以“反清”之罪而遭通缉。葛-离家避难,并入两江法政学堂就读。期间,再次控告宝应...[详细]
戈公振(1890.11.27-1935.10.22),名绍发,宇春霆,江苏省东台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 戈公振的著作《中国报学史》,最早论述了中国新闻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泛论新闻学,开创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详细]
杜佐宸(1859—1935)字紫庭。潍县(今奎文区)东关人。提倡新教育,成立了坤明女子学校。清末加入同盟会,参加山东保矿斗争。入狱两年。武昌起义后,邀请炸弹制造专家虞和寅同去青岛筹款制造炸弹,购买枪械,与其他同盟会员一起组织革命力量, 先后光复高密、 即墨、诸城等县。民国成立后,任荣成县民政长。...[详细]
董文田(1905—1935)字烟农,化名王刚、李世梧。栖霞县(今栖霞市)朱元沟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共燕京大学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为北京大中院校南下-团负责人之一。1933年春在保定被捕。1935年病逝于汉口国民党军人监狱。相关院校: 燕京大学同年(公元1905年)...[详细]
戴蔚霞(1904~1935),又名蔚侠。邳县红旗乡戴圩村人。烈士。14岁毕业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考入省立第七师范。“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宣传爱国救国,查禁日货。民国9年(1920年)与郭子化、解慕唐等组织读书会,探求革命真理。翌年参加陈亚峰等组织的赤潮社,创办《赤潮》旬刊,宣传马列主义。他于...[详细]
陈义厚(1899—1935)字慈仁。成武县孙寺乡徐楼村人。红五军团卫生部长,红军卫生学校校长。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先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学习,后转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参加冯玉祥部队,曾在鹿仲麟处任军医官。在此期间,经常给家中写信,教育女儿不要缠足,劝说父亲把自己多余的土地分给贫苦百姓...[详细]
陈登山(1859—1935年),字芷臬,今湖北省长阳自治县平洛西坡人,系南京临时政府法官。陈登山共有兄弟九人,因其排行第六,人们素称陈六先生或陈家六爷。 陈家世代以务农为生,陈登山幼时进入私塾学习,青少年时期求学于省城武汉,考取廪生。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主政湖北,陈登山被派东渡日本,进入日本政法...[详细]
陈半亭(1892~1935),原名陈殿荣,别号半亭、恬荣、子颖、听雨轩主等。溧阳县(今溧阳市)前马乡前马村人。画家。七八岁在私塾读书时,就喜欢临摹香烟盒上的画片、残缺的《聊斋》绣像。后来得到《芥子园画传》作为范本,画艺大进。年稍长,着重学习山阴二任(伯年、渭长),又钻研岭南二高(奇峰、剑父),颇...[详细]
曹云章(1912—1935)代号鞠子。文登县(今文登市)大夼村人。中学毕业后,担任过小学教师。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3月,任中共文登县委书记,5月,改任中共胶东特委巡视员。1935年1月,任胶东特委委员。参与组织“一一·四”农民武装-,队伍被打散后,他被俘入狱。在狱中,忍受了种...[详细]
朱卓文(1875—1935) 原名仕超,又名式武,张家边西桠村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旅居美国旧金山。1910年,在旧金山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并入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同年底与邝佐治伏击访美的清廷海军大臣贝勒载洵,邝被美国警探追捕,其幸逃脱。民国元年(1912)回国后,...[详细]
朱启瑞(1888~1935),镇安县七里峡人。农民,初识字。1935年2月镇安县苏维埃政府任命朱启瑞为白塔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同年农历六月在敌围剿中,由于坏人告密,朱启瑞父子先后被捕,关押在米粮姚家寨,受尽酷刑。父子二人被杀于寨外墙下,不久又枪杀其弟,并毁房典地。朱启瑞全家三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详细]
钟纬剑 (1907—1935) 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07年5月生于醴陵县官庄乡沙田村。8岁入学,先后就读长沙明德中学附小、醴陵北联高小、长沙长郡中学。受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1925年冬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6年加入中...[详细]
赵启霖 (1859-1935) 船山学社社长。 湘潭县人。字芷荪,晚号瀞园。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家境贫寒。得族戚资助,16岁时入县学。光绪八年(1882)以优贡生任教职,历署麻阳、武陵、澧州训导。十一年中举人。十八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三十二年正月,补河南道监...[详细]
张子义(1905~1935) 男,河南商城县人,原任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三营营长,曾参加过鄂、豫、皖时期的反“三次围剿”。1933年6月底,木门会议后,张子义奉调34团任团长,驻防镇巴县伍家乡苏家坡一带,击溃川陕巨匪,“汉中区边防游击司令”王三春的部队,大破装神弄鬼的“神团”,又派-股四...[详细]
张名青(1902~1935年),下岐张厝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潮汕铁路工人和汕头市郊区农村从事革命斗争。1930年底,任中共岐山党支部书记。1933年春,任中共潮汕铁路总支委员。1934年1月,任铁路党总支书记。1935年1月,任县委委员兼潮汕铁路党总支书记。同年11月,因叛徒告密被...[详细]
于在藻(1874~1935),字香岩、湘崦,大洼县平安乡哈吧台村人 于在藻(1874~1935),字香岩、湘崦,大洼县平安乡哈吧台村人。为辽右名士李龙石的得意门生。1903年,考取癸卯恩科第36名举人,获“文魁”匾额。之后在京任兵部郎中。民国初,任营口南路观察使署科员,后任洮辽镇守使署秘书数...[详细]
余觉之 (1877—1935) 余觉之,又名文铎,广东台山三八区芦冲村(今开平市三埠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就读于同文书院。毕业后于宣统元年(1909年)返国筹办纸业。先在荻海成立事务所,继而在江门、广州以至美国、日本、菲律宾、印尼、澳洲设立26个招股代理机构。民国元年(...[详细]
殷锐 (1906—1935),字子刚,周家山乡留旗营村人。幼时读书。民国17年(1928)考入陕西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简称五师)。爱好体育,擅长写作,常读-译著及马列主义书刊。曾任学生自治会宣传干事,与同学共同创办班报《战鼓》、《喇叭》及校刊《前驱》、《追求》,传播进步思想。20年(1931)加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