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炜章(1893—1934)又名任秉杰,字用丰,南部县石泉乡人。从小随父读私塾,后考入南部县高等小学堂,聪明好学、性格豪爽。 1916年,任大桥乡团练分局教练长,因支持乡人打死土豪王兰卿,到成都避难学裁缝。旋考入杨森在泸州开办的讲武堂,毕业后在二十军杨森部由见习官逐级提升,1927年任第二混...[详细]
马子中,肥西县上派镇中派村马郢人,1907年生,青年时设馆教书,因受表兄颜文斗影响,于1930年加入共产党。参加组建合肥游击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先后担任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执委、工人部长等。在严店战斗中被捕,始终坚贞不屈,1934年被敌人在六安活埋牺牲。...[详细]
柳志杰(1902-1934)安徽潜山人.幼年曾随伯父读书,后入陈家祠堂王凤楼塾馆,3年后,转入五河牛云寺读书。1924年6月,前往武昌报考湖北省法政专科学校。1925年投笔从戎,考入西北军樊钟秀部开设的讲武堂(驻河南临颍)。后被当局以“不守学规”、“思想偏激”为名,押送军人反省院“反省”。192...[详细]
李仕修(1901—1934),南部县三合乡人,又名李开新。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人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秋毕业后转入成都志诚法政大学深造。在大学读书期间,深受进步思想影响,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冬,李仕修从成都读书回到家乡,很快与南部地下党取得联系。以后积极参...[详细]
李和鸣(1898——1934)李鸣珂之妻,河东镇人,红军被服厂教导员。 李和鸣原为李鸣珂表姐,娘家姓赵,其父为清末秀才。李和鸣从小跟着父亲读过书,知书识礼,端庄贤淑,嫁到李家后,夫妻情深意笃,真可谓鸾凤和鸣。李鸣珂接受了革命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李和鸣受丈夫影响,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详细]
金怀水,1896年出生于池州市东至县木塔乡中园村(原利安中途村)仙菇店一贫苦家庭,自幼聪慧能干,很有正义感,深受父母宠爱。1905年春,其父省吃俭用,将金怀水送入苏村私塾就学,两年后因家庭贫困等原因,-回家务农。 1933年春,正在中途当窑工的金怀水经师傅指引,参加了地方红军游击队。4月份,...[详细]
哈少夫(1856~1934年)名麐,字少甫,别署观津。回族。江苏江宁人。寓蒲石路(今长乐路)28号。业古玩,精金石书画鉴别。清宣统二年(1910年),为上海书画研究会发起人,任协理。后任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副会长。民国3年(1914年),创建上海振兴珠玉汇市,任总董。民国18年,于上海中国美术文...[详细]
方声涛(1885—1934),福建侯官人,1902年留学日本,入振武学堂习陆军,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历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广西兵备处会办等职。“二次革命”中在江西参加声讨袁世凯,任李烈钧部旅长、师长。1915年赴云南,任护国军第二军第二团长,随李烈钧入广东驱逐龙济光。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详细]
朱云光(1911—1934),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在当地读过一段私塾。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进入上海大学读书。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广州等地从事-,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详细]
朱守一(1905—1934)原名周子岐,1905年生于辽宁省奉天市(今沈阳),1934牺牲,时任密山游击队队长。 1905年出生在沈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朱守一从小聪明伶俐,机智过人,1912年,母亲把他送进一家私塾读书,后转入小学继续学习,毕业后考入省立一中。在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详细]
周安灿,1896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张河乡周焕六村一个农民家庭。1903年入私塾读书,后考入九江同文中学,毕业后到九江活水医院学医,并留院工作。 1914年,周安灿奉父母之命,与同乡女青年杨水英结婚,随即有了孩子。1921年,因在活水医院工资微薄,生活困难,周安灿经友人介绍转到当时全国四大名镇...[详细]
赵宝成,原名赵成壁,字元和,1902年11月26日生于山西省五寨县三岔镇三岔村。幼年随父就学于太原。时值军阀混战,国事败窳,山河破碎,内乱不止,外患频仍,军阀和列强沆瀣一气,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赵宝成目睹此情此景,悲愤至极,立志振兴中华,拯救黎民。当时在北京的李大钊、张国焘等创立共产主义小组...[详细]
张天松,1909年7月30日出生在江西省德兴市大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张炳忠是个勤劳俭朴、诚实善良的农民。由于沉重的捐税和地租,终年耕作,一家人不得温饱,过着“镰刀挂上壁,粗饭没得吃”的饥饿生活。母亲李美英心灵手巧,会编织,尤擅劈筅帚,待人和气。她办了一个茶亭,冬热水,夏凉茶,为人们解渴去乏...[详细]
张少宜(1903-1934),山西省吉县栲栳镇青台村人。原名张恩育。革命烈士。曾任红15军副军长。 张少宜曾留学日本,原为国民党第26路军军官,任副军长。 1931年12月,张少宜参加宁都起义。改编后,任红15军副军长。 1932年2月,张少宜率部参加围攻赣州战斗。不久,调瑞金中央军...[详细]
张经伟,又名考佴,1888年生于湖北省天门县蒋场区赖场乡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祖父有5个孩子,有田产50余亩,分家后其父得田10余亩。张经纬一家自食其力,农忙耕作,农闲行医、教私塾,可谓小康之家。 张经伟7岁入学,随父课读。他厌恶整天坐着读死书,讨厌封建礼教,敢作敢为。见父亲逼着学生磕头、经常...[详细]
张洪万,1900年出生于江西省万载县赤兴乡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缺衣少食,张洪万少年时只读了二年半私塾。16岁便到大桥一家商店当学徒。三年期满出师后,得亲友们的资助,在大桥开了间小店铺。本想发点小财,维持生计。但不到三年,店铺就亏本停业了。他于1923年回到家里重操祖辈旧业。 1929年...[详细]
曾毅之,原名绍南,1906年10月7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沉潭乡庞田村的贫苦农民家庭。 曾毅之从小就养成了同情弱小、不畏-的倔强性格。1922年,他在南乡西塘寺读高小时,同学们曾要求校长撤换阻挠学生参加反帝-的教师杨泽唐。不料校长反诬学生“闹事”,扬言要开除王泰安等同学。曾毅之得知后义愤慎膺,立...[详细]
曾富良(1889-1934),福建省清流县林畲乡曾坊村人。曾其应烈士之父。1933年3月参加革命斗争,任林畲区工农赤卫队交通员,负责传递情报,沟通信息,和红军取得联系,配合红军打击敌民团、大刀会,积极参加土地革命斗争和保卫红色政权的斗争。1934年10月(农历九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不久,在执行送...[详细]
于洪仁,1908年生于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北岗子一个满族农民家庭。童年在本村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到宁安小学、宁安中学读书。 在中学读书期间,于洪仁受进步教师的影响,很快接受了新思想和革命理论。他积极参加校内反封建、闹 的斗争,和进步同学一起反对校长王子仁-、-和欺压学生的行为。通过地下党团组织的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