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意诚(1890~1930),女,学名胡淑纯,平江县虹桥镇人。1914年进长沙周南女校读书,结识了蔡和森、肖子賞等进步青年,加入新民学会,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 1920年5月,从上海乘船赴法勤工俭学,途经新加坡时,因故未成,在新加坡南洋报社和华侨女中任职,把自己的薪水寄给赴法同学,资助他们...[详细]
黄资生(1889~1930年),平乐县沙子马家榨人,出生小康家庭,曾就读于平乐蚕业学校。毕业后回家务农。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黄资生和严汝施等几名青年相约到广州参加革命。 1926年1月,黄资生、黄在中等人与廖梦樵在广州-,共商开展平乐工农运动问题,之后资生回沙子从事农-动。 黄资生...[详细]
黄正规(1898—1930),壮族。武篆区巴学村人。1918年毕业于东兰县立高等小学。 1922年秋,他参加银海洲革命同盟会,1923年4月,随韦拔群到县城清算大恶霸韦龙甫,同年夏秋参加“三打东兰城”战斗。1925年冬,进广西东兰第一届农讲所学习,结业后,分配在武篆区从事农运工作。 1926...[详细]
黄亚娩(1911~1930年) 女。 恩阳县镇江乡平江村(今那坡-村) 人。讲客家话(蔗园话),还会讲一口流利的壮话和粤话。1929年她参加县宣传队,常深入平江、百曼、六笔等村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她允分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宣传时,在那坡街上讲粤语,在平江说客家话(蔗园话),在百曼、...[详细]
黄天怀(1856~1930),平马镇四平村(原镇安府奉议县马平乡)人。在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清贫,白天干农活,晚上抽空攻读,从未间断。天怀为人清正和厚,聪明好学。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六年到北京考取恩科进士,后到江西省南康县、瑞昌县任知县,被授予钦加五品衔并特授分宜县知县...[详细]
黄少林(1896~1930)百色镇河边街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出生于船民家庭,小学文化。十多岁即跟父亲经营船业运输,靠运费维持全家生活。少林为人正直,有正义感,乐于帮助贫苦人民,1929年10月,邓小平、张云逸率原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进驻百色城后,黄少林积极参加宣传革命道理和工人运动。11月,...[详细]
黄日葵(1899—1930),又名一葵、野葵,号宗阳,出生于城厢一书香世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是清朝举人或秀才,父亲黄尧轩曾留学日本,后在县立中学任教。 日葵自幼勤奋好学,1917年在县立中学毕业,年底东渡日本,入弘文书院深造。1918年5月, 为 日本侵略中国,他和1000多名留学生愤然-...[详细]
黄满谦 (1906-1930) 兴国县崇贤乡人,1926年3月毕业于毛泽东亲自主持的广州农 动讲习所第六期,并参加中共组织,后返回家乡白石创办了农民协会骨干培训班。后担任了淘金坑兵工厂教导队队长。1928年5月,率教导队参加兴国第一个农民-“崇贤-”。教导队不久编入红7纵队特务连、红3军第1...[详细]
黄嘉谷(1902~1930),又名黄家菊,字良田,清湾镇白米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靠尝产和外祖父资助上学。中学毕业后于1925年秋就读广州国民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 弃学从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政治部指导员。部队从广东出发,11月抵达九江。次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详细]
黄锳 (1861~1930) 黄锳,字桐陔(也作同皆),长沙县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祖父黄冕官至云南迤东兵备道,父济曾任重庆知府。黄锳幼年随家宦游滇川,屡试不第,光绪末年捐资为两淮吕泗场邮课大使。在任七年,因母丧辞官归里。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其家乡(长沙清泰都)与胞妹...[详细]
何仲泽(1882——1930),中共党员。原名金骊,字德辉。容城镇大井巷人。1909年,于桂林优级师范毕业后,回到容县筹办附城小学,并在该校任教。 1925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与志士友人发起组建国民党容县县党部,任执委兼县农民部部长,组织农民协会,任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详细]
何章杰 (1896~1930) 何章杰,又名时迭,字萼初,长沙县丁字湾勒马山(今属望城县)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小学毕业后,考人武汉湖南旅鄂中学,继人汉口外国语学校英语系学习,毕业后任教于长沙县北山、丁字湾等学校。“五四”运动爆发,他受爱国思潮影响,毅然投笔从戎,八湘军讲武堂...[详细]
何藻翔(1865~1930年),字翙高,又字梅夏,晚号邹崖逋者。马宁乡人。父何家饶是武进士,曾官营用守备。藻翔自幼励志向学,博览群书,制艺、诗赋均称出众。22岁上京应试时开始购读西书,留心新学。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成进士,授兵部主事,为官刚正,敢于触忤权贵。甲午之战中,清朝海陆军均惨败于日...[详细]
何建南(1901.1~1930.2),乳名鸿发,壮族,出生在龙州镇白沙街的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9岁入东明小学读书,一年后因家贫辍学。13岁从师玉根学烹调,3年出师后受聘到某茶楼当厨师,不久被解雇。1920年,在县城南街三友斋做厨师。1921年,到某轮船承包旅客膳食,随船往来于左江、西江航道。这期...[详细]
韩宝华(1878—1930),字剑青,安吉小溪口虾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补安吉县博士弟子员。目击时艰,毅然放弃举子业。在小溪口创办安溪小学,开创乡里新学之风。宣统元年(1909),入浙江省自治研究所,学成归里,被推选为安吉县议会议员。1913年,进杭州政法专门学校,攻读法律。毕业后,...[详细]
裘古怀(1905—1930),一名古槐,乳名永良,字述卿,化名周乃秋,奉化忠义乡大埠村(今属松岙乡)人。1920年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5年五卅惨案后,参加查禁日货、英货,支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同年11月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详细]
关崇和(1884~1930)原籍贵州省,从小被卖到百色,养父给他取名关崇和,小名亚发并带回广东新会县寄养,直到成了亲,才从广东迁回百色落脚,先后在梁顺成烟铺和成泰和烟铺打工。1927年下半年,从南宁来的赵世俊、苏月梅到烟铺工人中宣传进步思想。关崇和等与他们接触后,思想受到启迪, 并参与了-斗争。...[详细]
葛青(1855~1930年),河南省洛阳县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东爆发义和团运动。时45岁的葛青由洛河经黄河放筏贩运货物到山东,参加了义和团下属组织“金钟罩”,同山东人民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回乡后,联系一部分农民群众设坛祭道,舞拳弄刀,运气练功,传教收徒,自称“枪打不进、刀砍不入”,人...[详细]
甘湛泽(1906—1930) ,字颖川,壮族,城中镇南华街人。6岁丧母,12岁丧父,为兄长所收养。他聪敏过人,好猎群书,少年时就崇仰洪秀全、孙中山等英雄,他耳闻目睹列强侵凌中华,国内军阀割据,兵祸连绵,民不聊生的景况,立志拯救民族和人民。1922年他在龙州上中学时,读到《向导》、《新青年》等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