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愿庵(1895~1930)原名孝友,字坚予。陕西咸阳天阁村(今属咸阳市秦都区)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父到江西,入南昌大同中学堂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自动弃学,只身赴南京参加学生军。次年学生军解散,刘溯江而上,到四川嘉定(今乐山),在电报局找了一份勘测长途电话线路的差事。1...[详细]
李绍先(1905——1930),乳名田园,原名祚志,曾用名登甲,化名赵旗。1905年6月16日出生于蒲圻县白石团新塘角李家(现茶庵岭镇白石村)一户富裕农民家庭。1926年2月考取黄埔军校,在军校学习期间入党,毕业后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政治宣传员,参加了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李绍先离开部...[详细]
林权民 (1911~1930年) 林权民,清宣统三年(1911年)2月1日生,东岭镇辛地头村人。父亲余招弟以农为业,三餐难度,忍痛把3岁的次子权民卖给涂寨乡大坝内村林伦为养子。由于林伦是弱房小姓,林伦之女被恶霸污辱而上吊自尽。故居难住,经人引荐,全家4口搬迁到东岭前林村,继承一个缺房族亲...[详细]
李林泮(1909--1930年)化名黎一梅,出生在双城县双城镇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国立大学政治系。1930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他会同进步同学,经常在南-庙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同年秋南京地下党准备举行武装-,在筹备期间,地下党员经常出入并筹划于...[详细]
李和(1852--1930),出生于广东三水县芦苞镇大宜岗村。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传政学堂第一期学员。1871年,上“建威”练船实习,1875年又上“扬威”练船。分派海军任职,积功至都司衔补用守备。1889年,升署北洋水师前营都司,委带“镇南”炮舰。1892年,升署北洋水师后军前营都司...[详细]
李光,原名李声,浦城山下黄柏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生。民国16年(1927),考入县立南浦初级中学,他勤奋好学,初中各科成绩优良,爱好体育,在全县体育运动会上获总分第一。次年夏,福安扆山初级中学教师季永绥回浦城,看到李光的作业,认为大可造就,动员李光转学扆中。民国18年在扆中毕业,考入福州...[详细]
廖乾五(1886~1930),原名正元,又名华龙,化名刘省三,平利县八仙区龙门乡龙门村人,出生于革命家庭。廖乾五自幼读书,聪慧勤奋,喜文爱武,注重身体锻炼,少年时代就钦佩其二哥廖定三(早期同盟会员)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与村民一道背石料,垒桥墩、架桥补路,热爱劳动,做好事,助人为...[详细]
梁逸民(1888~1930),号藩一,今三甲乡三甲村人。民国10年(1921),境内大旱,蓝田一带颗粒无收,三甲饥民纷纷出外逃荒。梁逸民商得族长梁尧天的支持,将三甲三所梁氏宗祠所有储粮,全部用来救灾。同时,又组织饥民垦荒。每垦出一平方丈,酬大米2升。并规定谁垦谁种,长期不变。自秋至冬,共开垦荒地...[详细]
蓝飞鹤 (1901~1930) 蓝飞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5月14日出生于清贫的耕读家庭。原名福来,字一翀,畲族,涂寨镇新亭村人。父蓝丽生是个富有正义感的塾师,在晋江县河市乡山村执教。飞鹤4岁时随父同往,在贫困的山乡度过童年。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时,飞鹤正在集美学校...[详细]
蒋仁文 (约1875~1930年) 祖籍惠安县峰前乡(今崇武镇)。祖父光斗是当地著名石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迁来福州,在南后街开小石铺,专事艺术石雕,取名蒋源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举办全国工艺比赛,蒋仁文雕刻的镂花鼓椅和圆桌等作品参赛,轰动全国...[详细]
江德贤(1906~1930),化名杨柳青,原籍湖坑乡南溪村人。出生后被遗弃,由高头归侨江驾轩收养。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厦门中山中学。民国15年(1926年)冬,北伐军东路军克复漳州,任东路军政治部宣传干事。接着随军到福州,与刚参军的何正生(后来成为他的夫人)等组织福州市学生联合会,发动...[详细]
黄维翰(1866-1930.6) 黄维翰,字申甫,号稼溪,江西省崇仁县稼溪村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陆军督练公所参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呼兰知府。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黄以"垧捐过重"为由,把呼兰府内乡镇警捐从原来每垧收江钱80...[详细]
黄廷钧(1898~1930),又名铁台,大坪山美村人。父亲系晚清秀才,以行医和教书为业。廷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6年考进厦门集美学校,接近进步人士,受到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1919年9月,黄廷钧等5名平和籍青年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在周恩来...[详细]
郭蕴生(1868~1930)名毓璋,字蕴生、紫岩。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清光绪六年(1880)应童子试中秀才,乡里视为“神童”。十年(1884)开始在乡教书并被补为廪生。十七年(1891)后在西安关中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就读,二十年(1894)在西安考举人,中亚元。翌年主讲少华书院,后至西...[详细]
郭凤韶,1911年生于浙江省临海县。父亲曾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家庭熏陶下,她从小就反对封建迷信和礼教,怀有拯救祖国和民族的雄心壮志。 1925年,郭凤韶考入临海女子师范,参加了由进步青年组织的、以“努力读书、改造社会”为宗旨的乙丑读书社。“五卅惨案”发生后,临...[详细]
范祥云,又名根发子,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宁化城关。民国17年(1928年)在宁化云山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汀师范学校。在长汀读书时,教师黄亚光、阙宝兴(中共地下党员)在穷苦学生中秘密宣传革命,传阅进步书刊,祥云接受革命教育,进步很快,他对在长汀工作的同乡说:“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非实行革命主...[详细]
陈文杰,原名柴水香,又名柴志福。1903年生,浙江宁波人。早年在工厂当雇工,参加过反帝-。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宁波地委职 动委员会委员、宁波总工会手工业工会主席,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武汉,7月入贺龙部第20军3师教导团学兵队当兵,随部参加南昌起义。 后随起义军...[详细]
陈守清(1903 — 1930.7),又名陈秋成,化名小红,诸暨盛兆坞殷家村人。浙江师范毕业后,回乡任教。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任中共上北区委书记。1929年6月,在中共诸暨县党员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县委书记。在-严峻的形势下,毅然担负起领导诸暨地方组织的重任。针对当时党内...[详细]
陈辱刚,建瓯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母早丧,无兄弟姊妹。父为清末儒生,在家设塾课学童,辱刚幼随父读。年二十,娶何氏女为妻。翌年父丧,继父业为塾师,性豪放、无恒产,以学金收入维持夫妇生活。其时有邑人邓小仙兄弟在上海学成京剧回建瓯,组建京剧社传授剧艺。辱刚爱好京剧,加入为社员,虽家庭断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