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庚(1909~1926),字效白,今梁堂乡张里村人。15岁离乡到北平大同中学读书,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不满军阀统治。孙中山到北平时,他亲聆了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讲演,并常与革命先驱李大钊等人接触,产生了革命思想,遂于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春...[详细]
余诚格(1856—1926),字寿平,号至斋,望江县人。 余诚格幼习诗书,历试连捷。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钦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一年,钦派江西主持乡试,后又钦命“记名御史”主持会试。戊戌政变时,曾因他是康有为登第时座师,一度遭贬。此后历任山东监察御史、广西按察使、...[详细]
肖成源(1887-1926),又名浚川,今巨龙镇肖家湾人。少年时先读私塾,后进金溪高等小学堂。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考入成都实业学校蚕桑班。肖学习刻苦,历经三年,掌握了一整套栽桑养蚕制种的新技术。1910年(清宣统二年)毕业回乡,任职蓬州劝业分扬,劝课农桑。1915年(民国4年)蓬安县蚕务...[详细]
施从滨(1867——1926),又名从林,字好善,号汉亭,祖籍在今会宫镇夏咀村施家嘴。从滨少时在家读私塾,性强悍。15岁投庆军,先后任什长、新建陆军第三营前队右哨哨长、左营后哨副教习、山东巡抚袁世凯行营差官、先锋队后路左营后哨副哨官、北洋新军帮带兼督操官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从滨任常备...[详细]
刘永春,男,京剧净角。字鉴衡,顺天府人。 幼年拜刘万义为师,后入嵩竹城科班拜刘明久为师,又受教于沈德奎,后拜师何桂山。入四喜班与孙菊仙合演。 故于上海,享年65岁。 出生: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 逝世:1926年,农历丙寅年...[详细]
李德钖(1881—1926),相声艺人。 原名李佩亭,艺名万人迷。北京人。时人誉之为“相声大王”,与其他七位“德”字辈著名相声艺人并称“相声八德”。作品有《老老年》、《对对子》、《哭当票》、《十八愁绕口令》。 幼年从祖父万人迷李广义学说相声,人称“小万人迷”,祖父逝世后承艺名为“万人迷”...[详细]
胡石庵(1879~1926),亦名人杰、金门,号天石、忏憨室主,天门竟陵镇人。父乔年,字鲁生,清翰林侍读,历任乡试副考官、江汉书院山长。胡17岁以案首入学,博闻强识,被誉为“鄂中奇才”。19岁赴北京,与谭嗣同交好。戊戌变法失败后返武昌,肄业于经心书院,结识唐才常。1900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详细]
何锡藩(1873-1926) 字少岳,又名少乐,湖南常宁人。1897年去武汉投考新军,后入陆军将弁学堂,及武昌高等学堂学习。毕业后调步兵第十五协第二十九标第一营管带,参加了“共进会”(直属同盟会东京本部领导)。1911年10月10日参加武昌起义,任陆军步兵第二十九协统领,后兼武...[详细]
冯德麟(1868—1926),1868年生于奉天海城。民国时期担任盛京副都统、奉天军务帮办、三陵承办、陆军第28师师长。早年投身绿林,为张作霖前辈,后成为清朝左路巡防营统领。1916年,冯德麟与张作霖共同驱赶奉天督军段芝贵,把持东北大权。1917年,支持溥仪复辟,被段祺瑞击败俘获。经张作霖运作,...[详细]
朱有富,1905年9月1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北山乡新联村。其父朱宏泰是个泥工,收入菲薄,十口之家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朱有富3岁就去长沙城内学木工,开始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 经过3年的学徒生涯,朱有富终于出师了。此后,他和任树德、杨福涛等一起结伴,在长沙城里揽些活计,借以赚钱养家。 19...[详细]
张木仁,男,1901年出生于现凤凰镇白石坑村。1926年参加农会,任广利水坑乡农会副主席。1926年10月被捕后在肇庆被杀害,牺牲时25岁。1957年,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详细]
姚宗贤,字绍筝,1904年生于四川会理一个贫穷的家庭,幼年时随经营小商品的父母迁居到云南元谋牛街。因长于云南,姚宗贤后改籍云南。 姚宗贤从小性格沉静,聪慧好学。7岁的时候,望子成龙的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到小学上学。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曾一度休学。但姚宗贤“性抱宏远,深以不能求得高深...[详细]
寻子才,名英,湖南省平江县人,出生于1888年8月。他的父亲寻资顺,以蒸酒磨豆腐为生。他兄妹3人,哥哥是护国军连长,作战阵亡;妹妹亦向往革命,后与共产党员欧阳桂生结婚。寻子才小时读私塾,后入县城国民小学。辛亥革命时,毕业于省立第三联中,后应聘到平江县城国民小学任教。 寻子才的一生和教育事业结...[详细]
吴介璋(1875—1926),字德裕,号复初,江苏省无锡市阳山镇人。自幼聪颖好学,16岁被人聘任塾师。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遂弃文从戎,考入江南陆师学堂。1898年毕业,留校助办教务。同年,陕西巡抚魏光焘到江南物色训练新军人才,被邀请去主持文案及营务处帮办等,不久升任武威新军统带,为陕西训练了...[详细]
陶云鹤,安徽合肥人,字筱轩。早年毕业于陆军大学。 1913年8月23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令,任命陶云鹤为陆军第8师15旅旅长。 1917年,陶云鹤任讨逆军副官长。 1918年,长江上游总司令部总司令吴光新利用和段祺瑞的关系建立了直属总司令部的四个混成旅,第1混成...[详细]
谭季缄(1897~1926),今祁东县原攸陂乡包角亭村人。民国8年(1919)由湖南省立农校毕业后留学日本,在中国留日学生会暨湖南留日学生会担任领导工作。 民国14年12月被留日学生选为归国代表,为反对张作霖联日祸国回京宣传。民国15年3月,冯玉祥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3月12日,日本军舰掩护...[详细]
宋昭昺(1902--1926年)字哓峰,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宋家湾(原属南漳县)人。幼年在家读私塾,聪明好学、执笔为文。1922年去武汉求学,就读于武汉中学,在校期间除苦攻校课知识外,积极参加社会革命运动,在董必武的亲自培养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南漳留省学会在汉成立,宋任总干事职务。1...[详细]
司文德,1896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小朵庄(现城关镇西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的司文德性格刚强,好打抱不平。与小伙伴们一起拾粪搂柴禾,遇有恃强争抢、欺负人者,他总是挺身而出,扶助弱小。因此,小伙伴们都很喜欢他、敬佩他。 1918年,22岁的司文德随父亲来到郑州工务处当工人。这时的司文德,...[详细]
赖西畴,1896年2月18日出生于四会县龙头堡(今龙甫镇营脚村委会)中田崀村的一户农民家庭。 西畴少时聪颖过人,又是几代单传的独生子,因而父母十分疼爱。在他7岁那年,其父母节衣缩食,送他到附近的私塾读书。希望他读书成材,将来挣得一官半职,既可光宗耀祖,又可免受有钱人欺负。 西畴16岁那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