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得聚(1883~1911.12),字怀仁,河南省巩县人。少读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平时练习拳棒,遇不平事常与之抗争,成为乡亲心目中的侠士。后去省城开封锦华章商号学徒,25岁时成为该商号经理,富有资财。他痛恨朝政腐败,官吏殃民,常说:"男儿当报国耳,不革命,毋宁死。"先加入反清组织仁义会,将经商赢...[详细]
陈与燊(1888—1911),福建闽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恨满清政府柔暗误国,投入报界,掌笔政,因持论不利于清廷被禁。1908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法律,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盛宣怀借外资筑路以图私利,陈与燊极为愤慨,策划暗杀盛宣怀未果。1911年春闻广...[详细]
陈兴芝(1881~1911),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睢宁县城北潘村人,出身于地主商绅家庭。祖籍镇江,清光绪初其祖父经商徙入睢宁,在城外开设一爿义兴隆钱庄。数年经营,颇有积蓄,于是,在睢宁购置房产土地,农商兼营,家业兴旺。光绪三十一年,兴芝考入徐州中学堂,随后赴日留学,回国后,考入上海交通大...[详细]
陈文褒(1880年~1911年4月29日)清末民主革命者。汉族,广东大埔县西河镇上黄砂村人,在惠州、南洋一代经商,结识革命党人,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参加广州起义,参与攻总督署,中弹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生平事迹 陈文褒,早年家贫,年岁稍长便学做生意,初到惠州,后到南洋...[详细]
陈任旸(约1841-1911) 字寅谷,号耐叟,宜兴人,清代秀才。为人好学深思,词章、考据、金石、书画都颇精通。著述有《京口三山志》、《孙子十三篇直讲》、《焦山六上人诗》等。 他自30岁左右起在焦山办理红船救生40年,涓滴归公,得到公众信任。江南江北各地水旱灾害,地方当局常委托他经手赈济。他...[详细]
陈清畴(1882~1911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小以农为业,勤劳朴实,有强烈民族意识,好谈政治时事。平时爱好技击,根基甚厚,空拳可敌十余人。其乡有抗清志士林国贤墓,清畴每谈其抗清事迹,辄抒发己之革命志向。乡人多讽其不安分守己,他却不以一介小民而自卑,而以革命大义晓喻众人。...[详细]
陈可钧(1888年—1911年4月28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希吾。一字少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肄业于陕西大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入日本弘文学院普通科,因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愤而归国,次年再次东渡,宣统三年归国参加广州起义,攻入督署,力尽被捕,英勇就义...[详细]
陈更新(1890~1911) 字铸三,一字耿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幼年父母先后去世,依傍其姐家生活,孤身独立,备历艰辛。11岁入福州侯官高等小学堂,与陈与燊、陈可钧同学,相与友善,有置腹之交。1905年毕业于侯官高等小学堂,旋东渡日本留学,入九段体育会学习,日学马术步操,夜习...[详细]
陈甫仁(1882—1911年),广东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人,何子渊的门生。别号:辅仁、陈文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早年在家乡加入洪门会,欲推翻清政府,屡谋起事,未成。 后随叔父去南洋经商,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旋归香港,参加黄兴组织的革命统筹部,负责运输军火。 1911年...[详细]
陈发炎,男,汉族,福建连江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 而壮烈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生卒时间: 1881——1911-4-27 陈发炎(1881~1911年),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务农,淳...[详细]
陈德才(1883~1911),原名广生。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宿迁埠子镇人。辛亥革命时,在扬州参加敢死军第二营。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该军围攻南京,进攻幕府山炮台时,他冲锋在前,用大刀连杀敌10余人,敌溃。后发现他仅一人,又回头围击。他又连杀数人,自己则腹背多处受伤。他见自己队伍被...[详细]
陈潮(1882 - 1911年),广东海丰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参加陈炯明在海丰秘密设立的革命组织五坡会,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宣统三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前夕,应召为“选锋”(敢死队),并约同辈四十五人赴广州参加,因语言不通,地形不熟,蛰居于始平书院之贮械机关。 4月27...[详细]
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一字铁君,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于逊帝宣统二年,年六十四岁。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进士,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左侍郎,当拳匪祸作,极谏董福祥骄纵不可用,几罹祸。督湘、浙学政,尤励节爱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视...[详细]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得诺贝...[详细]
温朝钟 (1878—1911年),字静澄,又字果斋,今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大路坝人,系“铁血英雄会”义军司令总长。 温朝钟幼赋天资,志量不凡。他看到清廷统治下的中国,内政腐败。外侮日亟,阶级矛盾和-十分尖锐,便剪掉发辫,放弃举子业,于经史外旁搜博采,以谋求救国图存之道,探讨社会改革之策。清光绪...[详细]
王云清(1859~1911)原名奉三,号月樵。海南省儋县松林乡兰山村人。排行第三。世代务农。家境贫穷,自幼勤奋攻读,成绩超群。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顺天榜举人,在县城(今海南省儋县中和镇)任教2年。十五年中进士,为海南清代最后一名进士,被派往湖北任知县。不久辞官归乡,主讲丽泽书院和东坡书院...[详细]
王踽臣(1868—1911)字墨村。汶上县北门大街人。辛亥革命烈士。1907年加入同盟会,不久投笔入新军。在新军中组织山东同乡会,积极准备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12月31日滦州起义爆发,冯玉祥部被监视,他在与冯玉祥私晤时被捕遇害。1936年冯玉祥代表国民政府追赠王踽臣为陆军少将。 ...[详细]
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1862年4月14日—1911年9月18日),俄国政治家。曾任格罗德诺州和萨拉托夫州州长。因镇压农民起义受尼古拉二世宠信。1906年任首相兼内务大臣。1907年发动“六三政变”,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建立军事法庭网残酷镇压工农群众,从而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详细]
刘啸芬(1840—1911) 字小衡。香山隆都人,光绪附贡生候选训导。博览嗜学,金石图书无不搜寻。工古文,尤长于诗,画兰亦楚楚有致。清光绪十六年(1890)选学海堂专课肄业生。著有《贻令堂文集》、《小苏斋诗钞》、《小苏斋诗话》、《小苏斋诗话》、《芚鹑词刊》、《县人陈子清遗作》等,与黄绍昌合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