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公元1852年-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为[公元1852年-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1852年8月30日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父亲是医学博士,范托夫从小聪明过人。中学时期,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经常在放学以后偷偷地溜进学校实验室,做化学实验。1869年到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受到该校任教的化学家A.C.奥德曼斯和物理学家范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重视。1872年,范霍夫在莱顿大学毕业,前往巴黎医学院的武兹实验室。
  晚年病逝
  晚年感染肺结核,身体消瘦,仍孜孜不倦于研究,1911年3月1日病逝于柏林附近的Steglitz。
  学术研究
  1875年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即一个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初步解决了物质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这项研究结果立刻在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是毁誉参半;有机化学家咸利森努斯教授写信给范霍夫说:“您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在您的文章中,不仅看到了说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实的极其机智的尝试,而且我也相信,这种尝试在我们这门科学中……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德国莱比锡的赫尔曼·柯尔贝教授则认为:“有一位乌德勒支兽医学院的范霍夫博士,对精确的化学研究不感兴趣。在他的《立体化学》中宣告说,他认为最方便的是乘上他从兽医学院租来的飞马,当他勇敢地飞向化学的帕纳萨斯山的顶峰时,他发现,原子是如何自行地在宇宙空间中组合起来的。”不久,阿姆斯特丹大学聘为讲师,1878年升化学教授,曾任化学系主任。
  1877年,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出版《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1885年被选为荷兰皇家科学院成员。1886年范特荷甫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范特荷甫定律——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1887年8月,与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共同创办《物理化学杂志》。
  成就荣誉
  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后应邀访问美国、德国。
  
同年(公元185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1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