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宜(1861—189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之父。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一直闲居在家。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伤感。他常借酒消愁,后为病魔所缠,又为庸医所误,死时年仅36岁。...[详细]
虚谷(1823-1896年),安徽新安(今歙县)人,俗姓朱,名怀仁。曾任清廷将官,因不愿奉命攻打太平天国而出家为僧,“意有感触,遂披辎人山”,但他不茹素,不礼佛,惟以书画自娱。后来在上海他还曾暗地帮助太平天国。虚谷出家后携笔带砚,云游四方,足迹遍涉大江南北的江、浙、皖三省,尤多往来于上海、苏州、...[详细]
武训(1838—1896) 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柳林镇)人。清末以“行乞兴学”闻名于世。出生贫苦农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训”是清廷嘉奖他时的赐名。 武训七7岁丧父, 随母沿街乞讨。年十五六岁,母死,到一远房姨父张举人家为佣。当支取工钱时,张举人因武七不识字用假帐相欺,...[详细]
王仁堪(1850~1896),字可庄。福建闽县人。晚清廉臣。光绪三年(1877年)中状元。他在朝廷上,与张佩纶、宝廷、陈宝琛等为友,以直言敢谏相尚,称“清流派”。光绪二十年外放为镇江知府。刚到任,就遇着丹阳教案,外国人在丹阳建的天主堂,后改建为育婴堂,名为收容社会弃婴,实是残害中国儿童。光绪二十...[详细]
黎庶昌(1837—1896),男,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黎皑第四子。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清廷内外交困。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同治元年...[详细]
侯王宾(1820-1896),字鸿仪,平遥城内人。18岁时弃学入蔚泰厚票号,道光三十九年(1839),外出住庄北京分号达十年之久。后因母亲年迈多病,遂辞职回家,奉养0。同治三年(1864),天成亨票号经过整顿,财东侯姓以俸股请出任总号协理,负责号内事务。总经理武子健与其共事未久,即发现侯王宾...[详细]
陈卿云(1838~1896),字书五,今烟庄乡东南庄人。幼时聪敏好学,18岁时应童子试考第一,为郡庠生。23岁登拔萃科,1864年(同治三年)考取教习,3年后中举人。曾在冠县、清平、莘县书院讲学。历任平阴、阳谷、荣成县教谕。他乐于提携后进,其门生多有成就;他勤于政事,遇有修考院等事必为首事,不避...[详细]
陈崇光 (1838-1896),名炤,字崇光,更字若木。扬州人。清末画家。因家居扬州城西扫垢山旁,故又自称“扫垢山民”。自幼酷爱书画,尤喜绘画人物像。因家贫生计无着,曾在教场街大生裕旱烟店旁设摊,为顾客在烟杆上刻画,以资糊口。后在族兄陈虚白资助下,刻苦攻读诗文,潜心钻研绘画。他画无师授,唯悉...[详细]
吉大文(1828~1897) 字少史。崖州冲坡镜湖村(今属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冲坡镇)人。20岁赴琼山县府城应考,被主考官誉为“海滨之秀”。清咸丰元年(1851年)考中举人,以后3次赴京会试未中,例授内阁中书。因父母年老,辞官回乡,应邀到乐罗、鳌山两书院讲课,与乡绅倡捐重修崇圣祠(即崖州孔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