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生,松口人,马来西亚雪兰莪嘉应会馆创办人之一。生性聪敏,好读书,秉性慈和,侍亲至孝,当为乡里贤达所称许,卒以贫故,不克竟其所学,而引为终生抱憾之事!他虽幼年失学,然少怀大志,眼光远大,认为僻处乡里无大作为,乃背井离乡只身南来,初为商店学徒,暂作栖身。由于为人勤谨笃实,忠诚俭朴,不数年,得东主...[详细]
李天柱,号筱轩,生卒不详,山西省临汾县人,监生。光绪十二年至十九年(1886~1893)任镇安知县。 李天柱在镇安任职期间重视发展交通事业。马房河桥是西安至安康的交通要道,同治年间木桥被水冲毁。光绪十三年(1887),本县余、刘两家大户因田产纠纷涉讼,经妥善调解后,刘德之自愿捐银三...[详细]
黎天相(生卒年不详),字吉夫,荷城街道扶丽村人。仰慕宋理学家陆九渊、陆九龄和宋哲学家朱熹、吕祖谦四贤人的学说。明崇祯八年(1635年)岁贡,任江西铅山县县学辅助教员,向生员讲授法则、经籍。监督建造鹅湖书院。当时,土司侬国奇攻下县城,官吏、百姓多遭杀戮,只有黎天相全家幸免于难。后来任广西隆安县县学...[详细]
李素(生卒年不详),字少白,云南保山(今云南省保山县)人。同治六年(1867)成举人,光绪初年授商州(今商州市)直隶州知州。当时州内歉收,百姓陷于饥饿之中。他一面组织百姓运赈粮,设粥厂十多所,救活了许多人,同时集资购回粮种,散发给百姓恢复耕种。光绪六年(1880)州境发生水灾,他全力组织抢救,...[详细]
黎四贵(1811-1854年),南厢都平坦堡下塘朝(今合水镇)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有姐弟9人,排第四,取名四贵。祖父攸六,拥有地租3000余石,他做贩牛买卖生意,善于经商,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地租收入增到8000余石;在新兴、春湾、合水、春城等地开设当铺9间,家财值毫银6...[详细]
李枢焕 (生卒年不详)江西南城举人,定远厅第五任同知(嘉庆十年〈1805〉,由西乡知县升任)。十三年(1808),以厅境系班超食邑之地,在厅城南关帝庙右侧捐建“班侯庙”一座。十四年(1809)在城北捐建养济院十间,收养孤贫。同年,官至四川建昌道尹。...[详细]
李荣栋(1864~1901),字述棠,宁羌州燕子砭人,弟兄5人,同为燕子砭教案中反教首领及骨干。荣栋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与长兄朝栋、五弟泽栋均为秀才。荣栋豪侠尚义,忧乐共人,为当时乡中文士之优秀。 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光绪十四年(1888)天主教播至燕子砭,西教士依仗帝...[详细]
李翘楚(生卒年不详),字俊生,明城镇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贡生,任南雄府府学辅助教员。知府称赞他善于教学,升其为南雄府府学教授,他又任教十余年。荣归故里时,当地人举行盛典欢送他。明城镇 明城地处高明中部,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广明高速和江肇高速在工业园区交汇贯通,中心城区和工业园区...[详细]
李其蕃(生卒年不详),字异苑,明城镇人,李翘楚次子。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任安徽舒城县知县。崇尚仁爱之政,县里有在征收田赋时借弥补损耗之名而额外加征田赋或征调百姓服劳役等弊端,他都加以取消。百姓都称其为慈祥的父亲。清康熙初年参与修订《高明县志》。 明城镇 明城地处高明中部...[详细]
李黼平(1771—1833年),字绣子,又字贞甫,梅城东郊人。14岁作《桐花凤传奇》,为嘉应州知州戴求仁及社会名流所赏识。19岁以诗赋补弟子员。清嘉庆三年中举。十年中进士,入翰林。后告假南归,先后主讲广州粤华书院、东莞宝安书院。馆散后,由翰林院庶常改任江苏昭文知县。公余之暇,手不释卷,故民间称之...[详细]
黎培敬 清巡抚。 清湘潭县人。字简堂、开周。生年不详。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三年(1864),出任贵州学政。 当时,贵州苗民起义,声势甚壮,因云贵总督劳崇光与贵州巡抚张亮基不睦,因此对苗民起义镇压不力。黎培敬上 书奏明情况,认为苗民起事是由于缺...[详细]
林佐三(1846~1899年),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北门街。少年学医,搜罗医书,夙夜攻读,久而有得。成年,在家悬壶,诊室名“意也山房”,以治鼠疫著名。清光绪时,阳江常发生鼠疫,医者用吴、喻两氏法,收效不大。独他得其法外意,再参以别家治法,功效卓著,十愈八九。与此同时,阳江亦间有霍乱...[详细]
林葆莹(1838~1897年),字季石,又字樨雪、春和子,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漠阳街道)盐场衙。好读书,以词章著称。尤喜研究金石碑帖,善书法,有古意,以隶书著名。早岁应试,久而未遇。后以《观风卷》为学使汪鸣銮赏识,对他所作素馨花七言排律和钟鼎文绝句,特别赞赏,因而考得岁试第一。时张之洞来粤督...[详细]
林宜煊(生卒年不详),字睿圃,西安街道范洲村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贡生。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陷明城。域内别有用心的客户绅士豪富,引诱、拉拢农民起义军中的“客户农民”,加入以李天参为首的反“土”集团,在高明县域内策动“土”、“客”战乱。他倡议组建联防组织,抵抗“客...[详细]
林修明(1885~1911年),广东蕉岭县新铺镇南山村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亲林云轩,早年因家境贫寒到东爪哇(印尼)勿里洞岛当矿工,经过多年惨淡经营,办起了小锡矿业。林云轩生子5人,林修明排行第三。林修明7岁回国读书,19岁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在上海期间,他眼见祖国国弱民贫,受西方列强欺侮...[详细]
林武略(1700~1784),原名康元,字脱斋,龙溪都竹湖里(今隆江镇竹湖村)人。父林荣遇,字端毅。荣遇乐善好施,深受乡人敬重。有子三,武略是他的长子。 武略七岁进私塾,天资聪敏,既能学文,更善学武。其父延师教习,武功大有长进。 雍正二年(1724)武略二十五岁,参加武举乡试中举人。奉点...[详细]
林闻誉(生卒年不详),字体仁,号静山,春城人。生性聪异勤学,通经史。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广东乡试第十二名举人;六十年(1721年)京都会试第一百五十一名,登进士。雍正元年(1723年)任直隶顺天府保定县令,升霸州知州,政绩卓异,皇帝诏见。告老还乡后,喜欢娱乐、吟咏、游览山水。曾在潭水堡水口...[详细]
林绍鹗(?~1685),字云立,龙溪都大禾田里(今河林乡河田村)人。清康熙九年(1670)为惠来岁贡。十九年后,出任肇庆府开平县训导。 当时,开平县学建筑简陋,书风不振。绍鹗到任后,殚心教育,读书风气渐盛。但开平县儒学生员,属于本县土著较少,来自外府者约占一半。因此,每逢试期,外府生员多因路...[详细]
林乔梧(1751~1829),字世标,号碧岩,龙溪都长青村(今东港镇长青村)人。武夫出身,中年因仇斗,飘流在外,后捐州同,得权贵赏识,任兵部车驾司主事,奉钦差任户部宝泉局监督。东港地方称他为“部爷”。 嘉庆初年,乾隆帝时权臣和珅被嘉庆帝查办,林乔梧受和珅党牵连,被罢官回里。后案牛查清,覃恩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