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拔熙(生卒年不详),号谷樵,荷城街道阮埇村人,区灿如长子。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中举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进士,被吏部委派往四川省珙县、双流县、彭县、梁平县、巴县担任代理知县职务,升任河南信阳州知州,后又调到山东济南府任知府,不久在任上去世。 荷城街道 荷城街道位于...[详细]
齐子如(1902年――1955年),名良琨,是齐白石第三个儿子,也是第一个继承父业的孩子。他18岁随父到北京求学,并入著名画家陈半丁门下,专攻草虫花卉。其画风工笔写意并重,豪放秀雅兼备。由于长期耳濡目染,齐子如绘画技法颇具白石老人风骨,且有发展。白石老人十分喜爱这个儿子,不但亲自为其刻印多方,而...[详细]
邱云起,崇祯庚午(1630年)举人,任兵部主事,与姻亲王明志俱倜傥,尚气节。明末,唐王之弟聿粤由福建入广东,常驻保昌,邱、王两人为之护卫,并奉永明王命,在南雄募兵勤王。清顺治庚寅(1650年),大军平定南雄,邱、王暗中纠合数百人,欲起事投南明。谋泄,清守将诱邱、王至城东关帝庙,劝其归顺,不屈,被...[详细]
丘玖华,字石卿,松口溪南马坊坪人。出自书香之家,父为乐昌教谕,学识渊博,尤精于易经。从其受经者每年达百余人,声誉日隆。玖华在兄弟中排行第九,自幼读书勤奋,聪明过人,熟悉掌故。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酉科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常拟文字符合皇帝旨意,得雍正帝赏识,赐书“宏毅堂”匾额,以任重道远...[详细]
秦力山 (1877-1906) 自立军统领。 清善化县(今长沙县)人。原名鼎彝,也名邮,字力山,别号遁公、巩黄。生于光绪三年(1877)。父文炳,曾在县署任刑名师爷。秦力山聪颖好学,长于文字。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以第二名考入善化县学。时值维新运动在湖南风起云涌,他耳濡目染新学...[详细]
皮锡瑞 (1850—1908) 清末经学家。 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人。字鹿门,一字麓云,生于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850年12月17日)。12岁补县学生员。光绪九年(1883)举人。以后多次参加会试皆落第,绝意科举,潜心讲学著述。因景仰西汉《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师伏堂...[详细]
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一作云楣),江西南昌人,清代大臣、学者,楹联名家。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元瑞博学强记,时有令誉。纪昀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时,彭元瑞是十个副总裁之一。与蒋士铨合称“江右两名士”。 彭元瑞与其父廷训、...[详细]
彭维新 (1679-1769) 清朝刑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清茶陵县人。字肇周,号石原,又号馀山。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先为翰林院编修,累迁赞善谕德,后典山西、陕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迁少詹事,出为直隶、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调...[详细]
彭如干,号立斋,五云镇龙岗下岗村人。父彭名史,清乾隆年间举人,曾任惠来县教输。乾隆丙午年(1786年),彭如干登进士,封官黄河道,以治黄河成绩卓著,被提升为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加按察衔,赏戴花翎。其长子官至清河道,次子官至道员,父子三道台,曾名盛一时。在乡梓建有九厅十八井之住宅,面积2024平...[详细]
彭龄 (1820—1890),字梦九,旧州铺人。岁贡生,历任靖边、周至县儒学训导。自幼勤学上进,博览群书,有“南山彭”之称,生平著作多,其《诗文集》、《汉水述》、《十三经注解》等已散失,唯所纂《沔县新志》尚存,刊行于光绪九年(1883)六月,全书四卷,共6.27万字,分天文、地理、建置、赋税、学...[详细]
潘正衡(1787~1830),字仲平,又字钧石,原籍福建,先辈入粤,著籍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因报效治河工程有功,授予同知衔,任盐运副使。正衡事母至孝,少负诗名。因癖爱黎简书画,便于河南栖栅建造房舍,购黎简书画悬之四壁,并名其室为黎斋。当时岭南名流,没有不知黎斋大名的。他们雅集中...[详细]
潘振承(1714~1788),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原籍福建漳州龙溪乡,后迁居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为潘氏人粤寄籍的始祖。 潘振承壮年从事外贸,贩卖丝茶,颇有盈利。18世纪40年代,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同文行,业务颇为兴旺。后又联合其他9家行商设立外洋行,凭借他的手腕和财富,居...[详细]
潘衍桐(1841~1899 年),又名汝桐, 字菶廷,号峄琴,佛山人。翰林潘光岳之孙,潘衍鋆之弟。清同治七年(1868 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二年(1873 年)简放陕西副考官。光绪元年(1875 年)充国史馆纂修。四年(1878 年), 母丧归籍, 主讲于广州...[详细]
潘衍鋆(1837~1882 年),原名汝楠,字任卿,南海鳌头堡人,迁居佛山。出身仕宦家庭、祖父潘光岳是清嘉庆翰林,他幼承家学,加以天资聪慧, 十多岁以第一的成绩成为庠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取举人,同治四年(1865 年)成为进士,选庶吉士, 同治七年(1868 年)授编修, 后历任顺天乡...[详细]
(1851—1911) 潘祥初,梅县南口寺前村(今南口镇侨乡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随乡人飘洋过海到爪哇巴城(今印尼雅加达)谋生。起初到一间商店务工,平日省吃俭用,几年后,积下了一笔钱,便自设商店经营。由于他为人忠诚可靠,恪守信用,多谋善贾,商业务日益发展。先后在南洋各埠和港、澳地方...[详细]
潘光岳(生卒年月不详),字仲瑛,号石闾,熬头村人,祖父迁居佛山。潘光岳于嘉庆十八年(1813 年)中举。次年,被挑选为觉罗官学教习。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历任刑部江西、湖广、山东司行走。办案以清楚、慎重为原则,从不草草定案。他当主审时,曾办理山东司一件行劫...[详细]
欧阳忠鹄 (1849-1911) 清末维新派学者。 清浏阳县人。字节吾,号瓣疆(也作瓣姜)。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小时从父受读,工文辞。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明年考授内阁中书。居北京谭继洵家馆,教授谭嗣同兄弟。他推崇王船山,对谭嗣同前期思想有一定影响。光绪四年(1878)...[详细]
欧阳伟(1889~1915),别号铁庵,河源县船塘老围人,欧阳俊胞弟。 1914年孙中山寄手谕予欧阳伟,勉励其“继其尊兄遗志”,并委任欧阳伟为东江国民军副司令。欧阳伟立志报国,参加反袁,不惜变卖祖田,筹措钱粮 弹与司令刘云龙一起重组民军,在河源县船塘、骆湖、上莞、曾田等地征召壮丁400余人,...[详细]
欧阳思仁,篛过人。生于元至元戊寅(1278年)。少壮勤劳王事,每岁躬至南雄守御千户所应差,因置有军田租300百石,军塘1口,军园1片。归里后,广事经营,轻财仗义,乐善好施。明初,创建社学于祠侧,开篛过村办学之先肇。此后,篛过村耕读成风,人文蔚起。“篛过书房”名闻遐迩。清康熙举人、知州欧阳明万为撰...[详细]